“就為了這麼一塊破布”,法蘭西永遠告別了君主制

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被眾議院推舉為法國國王。

歷史上,這次革命被稱為“七月革命”;為了區別于波旁王朝,路易·菲利普為國王的王朝被稱為“七月王朝”。

“就為了這麼一塊破布”,法蘭西永遠告別了君主制

自由引導人民

查理十世和路易十九父子二人被迫在同一天簽署退位詔書,全家流亡海外。

“就為了這麼一塊破布”,法蘭西永遠告別了君主制

1782年王室家族聚集在王太子路易·約瑟夫·賽維爾·弗朗索瓦身邊

意外被推上王位的路易·菲利普,來自波旁王朝的旁支,他是路易十三的後裔,同時也是查理十世的堂弟。

不過,在正統派波旁王朝看來,奧爾良公爵家族都屬於腦後長反骨的那種人。老奧爾良公爵是讓-雅克·盧梭的忠實信徒,堅定主張在法國建立民主的、政教分離的君主立憲制政體,和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瓦內互相看不慣彼此,後者將他視為背叛、虛偽和自私之人。

1792年九月大屠殺後不久,他將自己的姓氏更為“伊加利提(égalité,意為平等)”。作為法國大革命的三字格言(自由,平等,博愛;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之一,他覺得這個名字更能代表他是法國人民和他們為之奮鬥的象徵。

不過,最讓人震驚的是,路易·菲利普居然投票支援國王被處決。聽聞此時的國王路易十六得知訊息後,傷心的說:“看到我的親屬奧爾良先生為處死我投了贊成票,我真的很難過。”

“就為了這麼一塊破布”,法蘭西永遠告別了君主制

小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也曾經參加支援革命政府的進步貴族團體,並加入雅各賓俱樂部。不過,當他於1792年投奔奧軍,並去瑞士避難後,他在國內的父親,老奧爾良公爵被雅各賓派政府送上了斷頭臺。

路易·菲利普在即位之初,就宣佈新王朝用三色旗作為國旗,同時,在王家盾形紋章和國家印章中取消了波旁王朝藍底金色鳶尾花的圖案,表示和舊制度決裂。

因此,“七月王朝”從誕生開始就面對巨大的反抗﹕教士和正統的保皇份子認為路易路易·菲利浦及其支持者一貫都是叛國賊,對於一些保皇黨來說,這一背叛永遠不會被遺忘。“奧爾良家族有一個很大的汙點——他們弒君。”

此外,共和主義者認為受騙了(他們希望更激進改革)。至於那些擁護波拿巴家族的支持者,順理成章也是反抗者之一。

“就為了這麼一塊破布”,法蘭西永遠告別了君主制

太陽王路易十四

1845年以後,法國的農業、工業和財政就出現了不景氣,1845—1846年農業的連續歉收,造成了全國性的大饑荒。更加雪上加霜的是,1847年從英國開始的經濟危機,迅速波及法國。

農業危機、工商業危機、財政危機和政治危機交迭在一起,不僅產生了一大批新的失業者和飢餓者,而且也使中小資產階級陷於困境之中,全國各地不斷髮生饑民暴動,各城市工人也紛紛罷工,舉行示威遊行,並同軍警發生衝突。

整個法國都在期待一場革命。

然而,路易·菲利普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國王,他既對國內的混亂局勢素手無策,又無軍事上的建樹,同時也缺乏外交能力。

《舊制度和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維爾在回憶錄裡這樣評價他

“這個人是19世紀的政治懷疑者,又是18世紀的政治懷疑者,自己沒有信仰,也不相信任何人有信仰。他是一個本性熱衷於權力,喜歡無恥朝臣的人,······其缺陷與他所處的時代有著同一性,他就是使得疾病成為不治之症的災難。的確,號稱公民國王的奧爾良公爵是一位粗俗不堪的庸人(正統派諷刺他只是一位街壘國王,因為他的王冠是街壘後面的暴民賞賜的),他有中產階級的狡猾和實際精神,但缺乏更高的目標,只能實行一種即少德性又缺威嚴的統治,像經營一間雜貨鋪一樣管理國家。

1848年2月24日,路易·菲利浦慌忙宣佈退位,立其9歲的孫子巴黎伯爵為國王,其母親奧爾良公爵夫人為攝政王,自己與王后一起匆忙乘坐馬車,逃出巴黎,不久流亡英國。

革命者佔領了杜伊勒裡宮,把國王的半身銅像拋到窗外,把國王的寶座搬到巴士底廣場上的烈士紀念柱前焚燒了。下午4時,群眾來到波旁宮,衝進議會廳,登上講臺,高呼“打倒議會”“共和國萬歲”的口號,並且宣佈:“既不要國王,也不要攝政王。共和國萬歲!”

法國進入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時期。

“七月王朝”統治法國期間,被推翻的波旁王朝人丁凋零:

查理十世本人,於1836年在流亡地,義大利的戈裡齊亞去世。他的長子,那個只當了二十分鐘國王,而被稱為路易十九的路易·安東尼,於1844年去世,死後沒有子嗣。

他的次子,查理·斐迪南,於1820年被刺殺身亡。

波旁王朝的繼承人只剩下一個人,查理·斐迪南的遺腹子,亨利·查理·斐迪南·瑪麗·迪厄東內(Henri Charles Ferdinand Marie Dieudonné)。

亨利被視為上帝贈予的孩子,一出生就封為波爾多公爵及尚博爾伯爵,名字中的“迪厄東內”就是上帝贈予的意思,保王黨人稱他為“奇蹟般的孩子”。

“就為了這麼一塊破布”,法蘭西永遠告別了君主制

亨利五世

1844年,路易十九死後,流落奧地利的亨利成為國內外保王黨的擁立物件,被稱為“亨利五世”。

就像一個活化石那樣,亨利先後經歷了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國、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的統治,不過,他從沒放棄過對王位的訴求,在法國第一長河盧瓦爾河畔,香波堡中被掛滿歷代家族成員畫像,期待著有重新登上王位的那一天。

1870 年,距離七月革命已經過去四十年,拿破崙三世在色當被俘,法蘭西第二帝國隨之垮臺,保王黨重新成為多數派,就連奧爾良派也同意擁立亨利五世。

王國復辟在即,亨利五世在一片復位呼聲中回到法國,暫時居住香波堡,等待加冕。

此時的亨利五世卻做出了讓所有保王黨人瞠目結舌的決定:堅持採用代表王室的百合花國旗,不但拒絕大革命後採用的三色旗,連妥協性質的帶有百合花飾的三色旗也拒不接受。

由於亨利的毫不妥協,臨時性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了,目的是等到亨利去世之後,由更崇尚自由的巴黎伯爵取代。

但當1883年亨利去世時,公眾輿論已從支援帝國轉向支援共和國政體,亨利因此被喬治·克列孟梭等共和派人士諷刺性地讚揚為“法國的喬治·華盛頓”,因為沒有他就沒有第三共和國。

1883年8月24日,亨利在奧地利弗羅斯多夫的住所去世,享年62歲。

由於他本人也沒有子女,延續200多年的波旁王朝就此絕嗣。

“就為了這麼一塊破布”,法蘭西永遠告別了君主制

如今,路易十三的兩支後裔依然在為了王位爭吵不休,就連波拿巴王朝的後代也想分一杯羹。家譜上的盤根錯節與政治上分歧一樣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