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什麼不敢擁兵自立,推翻大清?他的智慧一般人理解不了

1864年,在圍困了南京一年多以後,曾國荃終於攻破了南京城。持續了長達13年,佔領南方17個省份的太平天國運動,落下了帷幕。

在這件事上,曾國藩是大功一件。這麼多年來,他沒幹別的事兒,就是和太平軍死磕。他連夜寫了一份報告,向慈禧彙報喜訊。

慈禧很高興,加封曾國藩為一等侯爵,太子太保,準戴雙眼花翎。曾國藩很滿意,但是,他的手下們不高興了。

當年咸豐皇帝臨死之前,念念不忘他的心頭大患洪秀全,曾經留下口諭:“克復金陵者王”。

現在大功告成了,朝廷僅僅是封了個“一等侯”,還弄個太子太保,雙眼花翎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沒有一點誠意。

於是,曾國荃,彭玉麟等湘軍高階將領秘密向曾國藩建議:“乾脆就在南京不走了,我們擁立你當皇帝,滅了滿清,咱漢人受夠了他們的鳥氣”。

聽到這種“大逆不道”的話,曾國藩顯然愣了一下,這是一種巨大的誘惑,要說曾國藩不動心,鬼都不信。

但是,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曾國藩還是頂住了這個誘惑,拒絕了手下人的好意,並主動裁掉湘軍25000人,奉命到北方去剿捻軍,繼續為慈禧賣命。

曾國藩為什麼不敢擁兵自立,推翻大清?他的智慧一般人理解不了

可以說,曾國藩這個舉動,不僅保住了整個曾家在大清朝的地位,甚至保全了湘軍重一大批高階將領的後半生。

如果他貿然在南京稱帝,那麼他就是“洪秀全第二”,會有無數的“曾國藩式人物”冒出來,打著正統的旗號來和他對著幹,這些人,也許就是曾國藩曾經的親密戰友。

曾國荃為什麼建議哥哥稱帝?

曾國荃是湘軍的主要創辦人之一,論打仗能力,不在曾國藩之下,但是,他卻長期活在哥哥的陰影之下。

就說攻破南京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曾國荃的功勞,但是,最後論功行賞,大頭還是哥哥曾國藩給佔了,他只撈了一個“一等威毅伯”和“太子少保”。

因此,曾國荃有對朝廷不滿的意思,也有居功自傲的心理。

其他將領們,當然也有這種想法,出生入死的是我們,打仗衝鋒的是我們,剿滅了太平天國的也是我們,到頭來,沒有吃到肉,只喝了點剩湯。

在大清國,他們就算是有再大的功勞,也只能算是中層領導,連給慈禧磕頭都沒資格。但是,如果他們擁立曾國藩稱帝,那他們的身份就不一樣了,他們就是開國元勳,封侯拜相,那層次可就高了。

另外,當時洪秀全收斂了鉅額的財富,藏在南京的皇宮裡,朝廷本以為攻破了南京,可以收繳上來,以應付焦頭爛額的局面。

沒想到,曾國荃一句話:“沒有,我啥也沒見到,估計是老長毛給銷燬了吧”。據野史傳聞,這筆鉅款,被湘軍給瓜分了。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朝廷也許早就知道了,只是苦於沒有證據,而且湘軍剛剛替朝廷免去了一個心頭大患,即便是有證據,慈禧也不敢把湘軍怎麼樣。

但是,等過了幾年,難保朝廷不會秋後算賬,就慈禧那“有仇必報”的尿性,她一定能幹出這種事兒。

最重要的是,當時曾國荃他們,確實有這個實力。

太平天國鬧了這麼多年,大清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是越打越廢物,最後實在沒辦法了,才讓各地的漢人大臣,在當地辦團練,而曾國藩,就是這些漢人大臣中的佼佼者,他的湘軍也成了大清的主力軍。

這麼說吧,後來大清國有頭有臉的那些名將們,吳長慶,葉志超,丁汝昌,幾乎都是從湘軍裡走出來的。

放眼當時的大清,能和湘軍過過手的,也就是僧格林沁,可惜啊,光一個捻軍,就夠僧王忙乎得了,更何況,攻破南京一年後,他就在對捻作戰中去世了。

論地盤,當時曾國藩的湘軍已經佔領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曾國藩揮揮手,讓他們都改姓“曾”,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論財力,天下稅賦出江南,曾國藩要人馬有人馬,要槍炮有槍炮,要銀子有銀子。所以,曾國荃讓他稱帝,自然是有十足的底氣的。

曾國藩為什麼不敢稱帝?

曾國藩本是一介書生,因緣際會之下創辦了湘軍。

論打仗,曾國藩的水平是真的不敢恭維,一打敗仗,他就要跳水自殺,他的門徒左宗棠就非常看不起他,覺得他很笨。

對於自己有幾斤幾兩,曾國藩還是有很清醒的認識的,他知道,自己的湘軍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不是自己有多大本事,而是自己手下有一幫能衝能打的將領。

想學趙匡胤黃袍加身,他得先問問自己,有沒有趙匡胤的本領,能掌控住自己手下這幫人。別人先不說,就李鴻章和左宗棠這兩個人,曾國藩就駕馭不住。

曾國藩為什麼不敢擁兵自立,推翻大清?他的智慧一般人理解不了

說到這裡,就要說一說“人心”了。

當年曾國藩為了剿滅太平天國,特意寫了一篇《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裡,曾國藩從君臣道義的高度,對太平天國是一頓猛批,把大清皇帝一頓猛捧,把剿滅太平天國說成是“替天行道”。

現如今,太平天國剿滅了,曾國藩再倒過頭來攻打大清,那不是相當於自己啪啪打臉嗎?

所謂“師出有名”,自己稱帝,總得有個名號,“驅除韃虜”是個金字招牌,可惜,曾國藩早就斷了自己的後路,這個招牌誰都可以用,就是曾國藩沒法用。

另外,曾國藩的湘軍之所以能做大,很大程度上是佔了“正統”的光。

不論當時的大清國有多麼的腐朽,他畢竟是當時的正統王朝,“忠君愛國”思想,還是有很大號召力的。

無論是曾國藩也好,還是其他湘軍將領也好,他們當初加入湘軍的想法,就是能夠混一頂大清國的官帽戴戴,而不是取代大清。

如果一旦曾國藩稱帝,那他就不是正統了,就會有無數個擁護正統的人跳出來,以“剿滅曾國藩”為投名狀,去獲取大清國的官帽子。

吳三桂就是一個例子,當初說好了大家一起反清,結果最後成了吳三桂一個人的獨角戲。

這就是“人心向背”和“人心難測”。

最後一點,曾國藩的這些小把戲,能逃得過慈禧的眼睛嗎?

慈禧是什麼樣的人,以一己之力擊敗八大顧命大臣,獨掌大清國柄權,難道她對曾國藩就沒有一點防範嗎?

不可能。

事實上,在攻破南京之後,慈禧就已經開始擔心曾國藩擁兵自重,她派湖廣總督官文守武昌,據長江上游,派富明阿、馮子材分守揚州、鎮江,據長江下游,派僧格林沁率兵南下屯兵皖、鄂之交,虎視南京。

三路大軍,已經把曾國藩給盯得死死的,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傳到慈禧耳朵裡。

同時,慈禧又使出“調虎離山”之計,以剿捻的名義,把曾國藩調到北京,擔任直隸總督。

曾國藩走後,慈禧就派出自己的心腹馬新貽出任兩江總督,他的任務,就是秘密調查曾國荃私吞鉅額財富一事。

1870,馬新貽在檢閱完軍隊,準備回到總督衙門的時候,當街被人刺死。這就是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電影《投名狀》的原型。

刺馬案發生後,朝廷派了幾波官員過來審理,主犯張文祥一直堅稱:“馬新貽是個大貪官,自己是為民除害”。

對於這個結論,慈禧是非常不滿意的,於是,他把曾國藩派過去親自審理,並對曾國藩說:“馬新貽辦事很好”。

一句話,已經交代了慈禧的底牌:“馬新貽是我的人,該怎麼審,你應該明白了”。曾國藩到湖南後,審出了一個真相:“這個張文祥,是湘軍的人”。

曾國藩背後冒出了冷汗,這個真相他無論如何是不能公佈和上報的,最後定下的結論是:“張文祥是太平軍殘部,馬新貽是為國捐軀”。

這個結論,慈禧很滿意。

刺馬案,表面上是一起刺殺案,但背後卻是以慈禧為代表的大清朝廷和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勢力的一次較量。

這件事情之後,曾國藩明白,慈禧所掌控的資源,是自己遠遠不能比得,自己的湘軍再牛,也是給慈禧打工的。

所以,刺馬案之後,曾國藩主動解散了湘軍,慈禧也沒有再為難曾國藩和湘軍,甚至很多湘軍將領還平步青雲。

曾國藩為什麼不敢擁兵自立,推翻大清?他的智慧一般人理解不了

這是慈禧和湘軍之間達成的一種默契,慈禧不可能把湘軍徹底消滅,因為他需要湘軍為自己守護天下,湘軍也不可能替代慈禧,他們需要正統王朝給予自己榮譽和權力。

這種平衡維持了很多年,直到慈禧死後,載灃等人一味打壓漢人大臣集團,立憲派倒戈支援革命派,大清才斷送了他們的江山。

可以說,當時的局勢,曾國藩是看得很清楚,也許他有那麼一刻當皇帝的衝動,但是,他還是很好的剋制住了,並以“生病”為名,讓曾國荃辭官回家,這種激流勇退的智慧,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

稱帝后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如果曾國藩稱帝,那麼他大機率會成為“吳三桂第二”,而不會成為黃袍加身的趙匡胤。

首先,湘軍內部會分裂。

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去冒這個險的,畢竟,大清才是正統,太平天國鬧騰了13年,最後不是還是被剿滅了。

最先和曾國藩開戰的,可能就是左宗棠,這是有名的“倔驢子”,而且打仗是把好手。在湘軍內部,左宗棠雖然也算是曾國藩的門徒,但是,左宗棠從來沒有叫過曾國藩一聲老師,每次寫信,都自稱“弟”。

這不僅僅是年齡的問題,而是左宗棠看不上曾國藩,覺得他打仗很笨。

其次就是李鴻章,他已經從湘軍內部分離出去,成立了自己的淮軍,這是一個走一步看三步的人,他不會輕易表態,但是,如果大清給的籌碼足夠多,他會給曾國藩來個釜底抽薪。

其次,曾國藩會被扣上“做亂”的罪名。

大清朝廷會再找一個人出來,寫一篇《討曾匪檄》,曾國藩就會變成“匪”,他就失去了道義的支援,而大清,會站在道義的制高點,君臣關係的制高點,對曾國藩進行討伐。

要知道,曾國藩打太平天國能贏,是大清舉全國之力在背後支援,一旦罪名成立,天平就會向大清傾斜,曾國藩就會變成孤軍奮戰,和當年的吳三桂的處境一模一樣。

王朝更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打碎一箇舊世界很容易,但建設一個新世界很難。

曾國藩很聰明,他知道,這個重擔自己是扛不起來的,於是他選擇了韜光養晦,選擇了創辦實業,為後來一代代的湖南人走出家鄉,改天換地,鋪平了道路。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百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