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四合院:由《清平樂》,談一代名臣范仲淹的憂與樂

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提起宋朝,你會想到什麼?

是清明上河圖的繁榮經濟,還是唐宋八大家的文采四溢?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說過:華夏文明,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最近有一部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以宋仁宗為主線,將一個活生生的北宋呈現在我們面前。

歷史上,北宋稱得上是一個黃金時代,宋太祖上任後宣佈“不殺士大夫”,宋仁宗在治國期間以“仁”治天下,也正是因為如此,北宋在文學、經濟上高度繁榮。

其中,唐宋八大家中六位出自北宋,四大發明中三大發明誕生於此時,著名宰相晏殊、韓琦,名臣范仲淹、歐陽修,著名理學家張載等人皆在此時大放異彩。

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口。

先天下之憂而憂

今天,我們不談劇情,不講仁宗,讓我們一起進入北宋士大夫范仲淹的精神世界,解讀一下範公的境界與格局。

1

三次被貶,三得“光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每次讀到這句詩的時候,不由得讓人感嘆,範公為古代士大夫階層及讀書人,樹立了一個難以逾越的精神標杆。

范仲淹出身寒門,一生三起三落,但他始終秉承初心,不為權貴所傾倒,效命朝廷,危言危行,立志做名士之臣。用蘇軾的話評價他就是——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樂在人後,憂在人先。

1029年,仁宗已經年過二十,太后仍在垂簾聽政,眾大臣敢怒不敢言,范仲淹第一個衝出來,上書劉太后還政於仁宗,太后大怒,將其外放為河中府通判,雖然被貶官,但范仲淹的這份勇氣讓同僚欽佩不已。出城那天,多名重臣前來送行,紛紛稱讚,“範君此行,極為光耀”。

2

1033年,仁宗與郭皇后鬧矛盾,皇后失手打了仁宗一巴掌,仁宗在其他大臣挑撥下,決定廢后。范仲淹極力上書勸阻,但是當晚就收到了貶謫詔書,被貶至睦州做太守。第二次被貶離京,仍舊有很多大臣前來送行,握手言別時,大家連說,“範君此行,愈覺光耀”。

3

1036年,范仲淹編制《百官圖》,將朝廷官員升職調免的原因一一標記,註釋說明宰相呂夷簡的選拔貓膩。呂夷簡在詭辯中稱范仲淹為“朋黨”,於是,范仲淹被降職遠放,擔任饒州知府。這一次,范仲淹離京時,人們再次給出一句評價極高的寄語,“範君此行,尤為光耀”。

連續三次被講“光耀”,如果是常人,自然是心生歡喜,然而范仲淹卻不同,他聽完只是微微一笑,無論是降職貶官還是光宗耀祖,對於范仲淹來說,都不過是一種人生經歷,他的每一次上書都是問心無愧,他心中裝著的,是民眾,他最關心的,是君王、朝臣和百姓。

位卑不敢忘憂國

范仲淹在泰州任鹽倉監時,見當地的海堤常年失修,經常發生海水倒灌事故。數萬百姓有流離失所之患,見到百姓紛紛拖家帶口離開家鄉,范仲淹心生不忍。於是他當仁不讓,上書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連雲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修一道堤堰,以保境安民。

奏準後,范仲淹親率數州的上萬民夫奮戰在一線,日夜修堤。然而,施工開始沒幾天就遇上了海嘯,一百多個民夫喪命於此。於是朝廷官員坐不住了,紛紛表示,這是上天的警示啊,不能再修堤了。

關於“修還是不修”這個問題,朝廷大臣一起討論了三天,而在這三天中,范仲淹就站在工地上等,海水蔓延到他的膝蓋,他也沒有一絲後退。在范仲淹等人的堅持下,堤壩得以重新修建,兩百里的海堤修好後,再也沒有發生過一次水災。

後當地百姓感恩范仲淹,便將這段海堤敬稱為“范公堤”。

致良知四合院:由《清平樂》,談一代名臣范仲淹的憂與樂

范仲淹被貶謫之後,非但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更是兢兢業業,每到一個地方,就把當地治理的井井有條,每次發現有朝廷治理不對的地方,都會及時上書,一本一本的參奏,仁宗雖然沒有時間看完全部的奏本,但是他在心裡記住了范仲淹這個名字,待太后離世後,仁宗便第一時間用一紙詔書召范仲淹回到朝堂,委以重任。

實際上,范仲淹不僅在文學上有著相當高的造詣,在行軍打仗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君子不器,敢為人先

1040年,西夏人李元昊稱帝,起兵犯境,打得北宋措手不及。危難時刻,仁宗想起了范仲淹,緊急調其回京,主攻延州。

4

於是51歲的范仲淹,從剛正直諫的文官,變成了迎戰西夏的邊將,誰也沒有想到,他竟自此開啟了另一段“出將入相”的傳奇。

5

范仲淹到延州後,修築大量的防禦工事,邊練兵邊修改軍隊制度,從底層破格提拔作戰將領。李元昊打到潘原時,范仲淹帶著六千人馬迫使党項大軍撤退。西夏人都說:小范老腹中有數萬甲兵。

然而,即使在軍中,也無法消除范仲淹從骨子裡散發的文人氣質,看著漫天黃沙,范仲淹大筆一揮,“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一首《漁家傲·秋思》便誕生了。

雖然是臨危受命,但范仲淹穩紮穩打,接連打了幾場勝仗,也充分體現了自己的治軍才能。

正如他在《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中所說,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是啊,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活到百歲。少年時癲狂無知,老了又瘦弱焦悴。只有中間那,一段年輕,怎忍心用來追求功名利祿。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鄧州,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好友滕子京被貶至巴陵,改建岳陽樓,請范仲淹為此作詞,然而,范仲淹從未去過岳陽樓,他僅僅憑藉滕子京寄給他的岳陽樓畫像,依靠想象力寫出了傳世名篇《岳陽樓記》。

在這首詩裡,范仲淹的思想境界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雖遠離朝堂,但依舊奮然感慨,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一句千古名言。

致良知四合院:由《清平樂》,談一代名臣范仲淹的憂與樂

文以載道,范仲淹的格局早已不是一湖一樓可以容納。

正如陽明先生在與弟子對話時所說,與其為數頃無源之塘水,不若為數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窮。一個人的內心和思想就好比有源井水,是無窮盡的。不給自己設限,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心,從而開發出無盡寶藏。

在范仲淹老年的時候,家人提出在西湖邊購置房宅安定下來,范仲淹卻決定建立範氏義莊,拿出全部家產,購置千畝田地送給範氏族人。自己雖兩袖清風,族親能安居樂業,何樂而不為呢?

自己經歷過苦難,所以要努力讓大家不再經歷苦難——這是范仲淹數十年如一日踐行的人生哲學。

不僅如此,范仲淹還為北宋舉薦、發掘了一大批人才,如知名思想家、教育家張載。當時的張載對范仲淹欽佩有加,立志要成為范仲淹式的棟樑之才,在邊關建功立業。年少豪情的他大筆一揮,寫下一封信,針對國家的局勢提出了九條建議和見解,范仲淹收到信後仔細閱讀,並立即給予回信,讚揚了張載忠君報國的熱情,肯定了他的建議和見解,但他並不贊成張載投筆從戎。

范仲淹在信中說道:“儒家自有名教,何事於兵?”他勉勵張載鑽研《中庸》,在儒學上做出經天緯地的大事業來,並熱情地邀請張載有機會到延州軍府來晤談。

也正是因為范仲淹的引導,若干年後,才有了曠世大儒橫渠先生傳世至今的“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後 記

何為士大夫精神?

士大夫精神的核心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一個國家的強大,正是無數這樣計程車大夫,無數仁人志士奮鬥的結果。

人生重大戰略是建設自己心靈品質。建設心靈品質,則境界與格局隨之提升,就能融入民族復興的洪流,在偉大的新徵程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負時代使命!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