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1月24日,四川阿壩。一段影片顯示,有遊客在參觀汶川映秀震中遺址時不停說笑,導遊現場喊話“請文明祭奠,如果再笑請你出去”。縣文旅局表示,祭奠場合遊客不應在發笑。澎湃新聞記者 鄭朝淵 實習生萬青 影片(01:00)1月25日,一段“汶川地震遺址博物館導遊斥責不文明遊客”的影片在網上熱傳。影片中,一位身穿米白色上衣的導遊正在地震遺址前為遊客講解,而一旁幾名遊客不但沒專心聽講,還不停說笑。隨後,導遊斥責了遊客的行為,並提醒遊客“文明祭奠,如果再笑,請出去”。

影片發出後,不少網友對導遊的行為點贊。有人說,汶川地震遺址是一個特殊的地方,應該尊重逝者,尊重倖存者內心的悲痛。還有人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前兩年,我和老公一起去了汶川地震遺址,看到那些倒塌的房屋,眼淚都不自主地流下來,無法相信怎麼還能有說有笑”。“之前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的時候,也看到有人在裡面嘻嘻哈哈,還有不停地自拍,雖然我們不是親歷者,感觸可能不會那麼深,但大家一定要敬畏逝者和生命啊。”

也有網友提問,為什麼要在這些受災的地方設立景點?遊客們在參觀的時候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不僅是地震紀念館,也是逝者之地

眾所周知,“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是為了紀念“5。12”汶川特大地震而建設的紀念館。該館於2013年5月9日正式開放,包括“三遺址兩館一中心”, 即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沙壩地震斷層遺址、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遺蹟、主館、副館和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中心。2020年12月21日,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主、副館共佔地面積14。2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28萬平方米,建築方案“裂縫”寓意為“將災難時刻閃電般定格在大地之間,留給後人永恆的記憶”。 視覺中國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的主館承擔著“地震紀念館”的角色,基本陳列《山川永紀》真實記錄“5·12”汶川特大地震災難、抗震救災、災後重建歷程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災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的新成就。副館是科普體驗館,以“感受地震、傳播知識、關愛生命”為主題,配合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中心,讓訪客瞭解地震、防災、避險與救援的相關知識。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內部 視覺中國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2020年07月15日,四川綿陽市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在大地震中被損毀的汽車。 視覺中國室外遺址包括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沙壩地震斷層、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遺蹟。其中,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是全世界唯一整體原址原貌保護的規模最大、破壞型別最全面、次生災害最典型的地震災難遺址區,保護範圍面積1。2平方公里,2010年5月面向公眾開放。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受災的校舍建築 視覺中國被曝光的影片中,導遊帶領遊客參觀的正是四川映秀鎮漩口中學遺址。該中學是汶川大地震中受損失最嚴重的地點之一。震前該校共有學生1527人,教師133人。地震中,學校校舍大面積倒塌,導致眾多來不及逃生的學生和老師被殘垣斷瓦壓在底下,最終43名學生、8名教師、2名職工、2名家屬遇難,27名學生2名教師重傷。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教學樓廢墟前,還安放著一個碩大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錶盤,上面清晰地顯示著地震發生的時間——下午兩點二十八分。 視覺中國地震遺址保留著當年倒塌的學校主教學樓,這片無言的廢墟讓每一個站在它面前的人彷彿回到了那個令人恐懼的下午。教學樓廢墟前,還安放著一個碩大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錶盤,上面清晰地顯示著地震發生的時間——下午兩點二十八分。四川映秀鎮漩口中學遺址是整個汶川大地震遺址參觀的必經之路,每年的5月12日這一天,漩口中學遺址前廣場也都成為汶川大地震的祭奠主會場,許多人來到這裡緬懷遇難同胞。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四川映秀鎮漩口中學遺址笑聲為何刺耳?影片中游客的放聲大笑“刺耳”,因為毋庸置疑,大家都知道這裡不僅是一個地震科普和防災減災的教育基地,還是一個祭奠遇難同胞的地方。

據封面新聞報道,影片中的導遊何曉豔表示,當時,她正帶著一批遊客進入汶川地震遺址參觀。發出大笑的遊客,大概有3、4個大人,還帶著小孩。他們看到有講解員,於是跟隨眾人聽講解。在她發出怒斥後,幾人也趕緊攔下孩子,悄悄離開了地震遺址。“地震遺址是緬懷遇難者的地方,進入遺址不能喧譁。”何曉豔說。

澎湃新聞記者瞭解到,漩口中學地震遺址的入口處安放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靜”字,提醒來到這裡的遊人們尊重逝去的生命,緬懷死去的亡靈,負責導覽的講解員一般也都會發出溫馨提示,讓大家不要喧譁。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在漩口中學地震遺址的入口處安放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靜”字。網友黃女士告訴記者,她曾前往遺址參觀過,也看到過類似現象,一群年輕遊客在廢墟前合影時發出歡呼聲,彷彿在一處普通旅遊景點前一樣開心,這樣的情景不但讓人覺得與周遭的環境“格格不入”,也令人生氣。“年輕人不懂事,就讓人覺得挺無所謂的,但是你要知道這裡是地震遺址,不是其他什麼普通的旅遊景區。如果你是為了放鬆,為了開心,就不應該來這種地方。”黃女士表示。

其實不光是這次事件中的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記者發現不少網友在其他的紀念館中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2018年,我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時候,遇到幾個人,他們看到萬人坑裡骸骨造型,調笑骨架姿勢奇怪,我當時就非常氣憤,這時旁邊一個大哥也看不下去,直接呵斥了他們,”網友Kevin說。

網友“伊伊”說,她曾經和朋友一起去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參觀,當時有好幾個小朋友在裡面亂竄,嬉笑打鬧,大人也不在身邊,還有小孩鑽進圍欄裡摸展臺。“當然我也理解小孩子年齡太小,不能理解展示的內容,但家長也需要適當引導。”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對逝者的尊重,心懷敬畏之心是每一個參觀者的基本禮儀,是文明的底線。不管是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還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等,這些場館的共同特點是,它們不只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陳列館,還記錄著人類歷史上慘痛的浩劫,是緬懷重大災難遇難者的場所。而表達對逝者的尊重,心懷敬畏之心,是每一個參觀者的基本禮儀,是文明的底線。同時,我國《旅遊法》也規定,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遵守旅遊文明行為規範。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參觀普通的博物館、紀念館,也不能大聲喧譁和嬉笑打鬧,影響他人。

汶川大地震紀念館導遊何曉豔接受封面新聞採訪時說,如有拒不改正的遊客,通常他們會“請離”,拒絕其繼續參觀。

“黑色旅遊”背後的意義

為什麼要在這樣一個帶著沉痛記憶的遺址上打造紀念館,並向公眾開放?

在全球,把災難遺址做成景點,供遊客參觀的例子有很多,它們被統稱為“黑色旅遊(Black Tourism)”或“悲情旅遊(Grief Tourism)”,意指人們到死亡、災難、痛苦、恐怖事件或悲劇發生地旅遊的一種現象。

“黑色旅遊”的概念始於1990年代,近年來在國內外的旅遊學界,也是新興的熱點研究領域。人們認為,藉由參訪這類曾發生“黑暗事件”的地點,能更正確地認識並深入省思歷史上種種黑暗及悲情的一面。

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就是“黑色旅遊”的經典案例之一,其前身是臭名昭著的納粹德國時期建立的勞動營和滅絕營,素有“死亡工廠”之稱。1947年7月2日,波蘭國會立法將奧斯維辛集中營舊址闢為殉難者紀念館,保留了遺址上的囚犯營房、化學實驗室、毒氣浴室、焚屍爐等設施。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戰爭”。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 視覺中國每年,全世界有數十萬各界人士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參觀,憑弔被納粹分子迫害致死的無辜者。紀念館的日接待能力上限是8000人,參觀雖免費,但參觀者須透過網路登記或者參加導覽團。博物館的參觀須知上寫著,“不建議14歲以下兒童參觀”,同時還標明參觀者應表現出適當的莊重和尊重,並穿著得體。在博物館館內時,參觀者必須遵循導遊和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指示,不擅自偏離標示的路線。對於違反博物館規定的遊客,保安人員有權進行干預,並要求遊客離開博物館。不光是戰爭遺址參觀,2019年3月11日,“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8週年之際,曾遭海嘯侵襲的宮城縣縣立氣仙沼向洋高中開放作為“震災遺址”的舊校舍,供普通民眾參觀。

海嘯曾經淹沒了共有4層樓的氣仙沼向洋高中,校舍裡被海嘯衝來的汽車、破碎的瓦礫、壞掉的課桌和儲物櫃等都保留原樣,參觀者可以在校舍內步行參觀。遺址旁邊設定的“傳承館”內,參觀者可以透過市民們拍攝的海嘯影片及照片,瞭解受災情況。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校舍裡被海嘯衝來的汽車、破碎的瓦礫、壞掉的課桌和儲物櫃等都保留原樣。 資料圖在日本國際觀光振興機構(JNTO)的官網上,可以看到,為了提高國民的防災意識,日本政府還推出了多條“震災遺址”觀光路線,遊客可以乘坐震災教育直通車,沿著受災路線,瞭解自然災害帶來的破壞。受災地區的當地居民擔任導遊,講述災難的故事,並向遊客展示災後的照片,遊客能夠看到人們是如何重建家園,並理解他們是如何在團結中找到力量。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遊客可以乘坐震災教育直通車,沿著受災路線,瞭解自然災害帶來的破壞。資料圖2019年7月,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一項命令,將在切爾諾貝利隔離區為遊客創造一條綠色走廊,取消拍攝照片和影片禁令。他表示,基輔應當向全世界的學者和遊客展示切爾諾貝利,讓全世界瞭解核洩漏事故的慘痛教訓。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2019年7月,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一項命令,將在切爾諾貝利隔離區為遊客創造一條綠色走廊。 資料圖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坦尚尼亞石頭城內的奴隸市場遺址,讓遊客瞭解“黑人奴隸”的慘痛歷史。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的學者菲利普·斯通把“黑色旅遊”粗分為六類:戰爭場所、浩劫場景、死亡的遺蹟、奴隸制殘景、監獄舊址、以及紀念碑。這些紀念遺址用一個直白的方式,讓人們親身體驗歷史慘劇,從而提高憂患意識,珍惜生命,珍愛和平。

汶川地震遺址上的笑聲為何刺耳

2008年11月30日,汶川大地震第一個地震遺址保護紀念地——廣元市青川縣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日前開園。 視覺中國當然“黑色旅遊”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如何防止“慘劇娛樂化”,如何平衡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如何避免影響城市形象和當地人的生活。要強調的是,這些景點吸引訪客的主要原因在於歷史和教育價值,而非它們與死亡及痛苦之間的聯絡。在災難之外,我們也該看到人類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精神,社會各界在災難面前所表現出的無私大愛和人性之光,這是學會勇敢面對生活的一堂必修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