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的北上和東進!

熊繹五傳到熊渠時,楚國利用周王室衰微的機會,實行近交遠攻的國策,大大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公元前九世紀,周王室的權威大大下降了,再加上週夷王的腐敗無能,當時大部分的諸侯都不朝拜周天子了,並且相互之間忙於征伐。熊渠就利用這個機會,大力發展自己的勢力,把疆域發展到江海和雲夢地區,派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別去鎮守新徵服的地盤。這時的熊渠有點得意忘形,竟然說:“我就是蠻夷人,周天子授予的子男封號我也不要了。”實際上是討厭所封爵位太小。三個兒子聽父親這麼一說,心領神會,就各自稱王稱霸起來。最近出土的一件楚文物顯示,當時熊渠是自稱為“楚公”的,從周王室來看,那是僭越了。可他的幾個兒子膽子更大。長子康自稱為句袒王,地在江陵一帶。二兒子摯紅自稱為鄂王,地在武昌。三兒子執疵自稱為越章王,地較僻遠。這樣看來,楚已從一個百里之國擴充套件成為千里大國。後來,暴虐的周厲王上臺,“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史記·楚世家》)。說明周王朝對楚地的約束還是有一些的。

楚國的北上和東進!

熊渠傳十一世,下傳到了熊通,楚的形勢大變。當時周平王東遷,根本無力顧及南方各地。公元前741年,也就是周平王三十年,熊通成為楚的當政者。他當政後,就完善官制,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發展軍事武裝力量。以前楚國只有徒兵(步兵),武器也只有徒戈,現在建立起了車兵,武器也配備了戈矛結合。這樣就實現了“楚國始大”的目標。熊通三十五年(前706),熊通揚言:“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公然宣佈要北上中原,與中原的大國進行較量。兩年以後,熊通自立為楚武王。一個諸侯國面對周王室自稱為“王”,相傳就是從熊通開始的。楚武王第一步是實現東進戰略。當時,姬姓的隨國、唐國以及姜姓的厲國已遷至漢水一帶,申國則遷至南陽盆地中部,為周王朝鎮守漢水以東的南土。熊通一旦掃平漢西,就必將進窺漢東,不可避免地與隨等國發生衝突。隨國力量是當地最強的,但在與楚的爭鬥中,一敗再敗。楚武王的東進戰略初見成效。當時隨國的國君說:“隨國與楚國沒有仇恨,你楚國為何要莫名其妙地攻打我?”熊通的回答很有意思,說:“周王不重視我楚人,也不加爵位,也不准我擴大地盤,那我就自尊,自我擴大地盤。我楚人本是中原的人,楚人的祖先還是周文王的老師呢,為何要分彼此呢?”熊通說的,有的是有道理的,有的是無理取鬧,但說楚漢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話還是對的。

楚國的北上和東進!

楚武王死後,其子熊貲立,就是楚文王。楚文王公元前689年遷都於郢。這個郢都,一般認為是在湖北的江陵縣北五公里處。郢在政治上、軍事上都有重要地位,由此可以北上到達黃河中游一帶,南下則直達長江流域。這裡農業發達,文化悠久。建都於此,十分有利於楚國的發展。文王時,楚國強了,開始了楚國曆史上走向中原的歷程。公元前688年,即楚文王即位的第二年,便銳意北上,渡過漢水,經鄧,伐申。數年以後,滅掉了申和鄧。這可以看作是楚軍北上的牛刀小試。公元前684年,楚軍的矛頭直指中原的中等強國蔡。蔡國是周王朝的最早封國之一,第一任國君由周武王之弟叔度擔任。楚文王之所以選擇蔡作為攻擊物件,一是因為這個國家武力不強,容易收到戰鬥的效力;二是征伐它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表示楚對周王朝的漠視,顯示一個強大的楚國的存在。戰鬥進行得很順利,只花了十來天時間,就大敗蔡軍,並俘獲了蔡哀侯,然後班師回國。這是楚向華夏諸侯公開挑戰的開始。

楚國的北上和東進!

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即位。應該說這是一個有頭腦的國君。他一方面堅持北上和東進的既定方針,同時又與表面上還是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搞好關係,實際上也是意在改善自己在諸侯中的形象。“初即位,布德施惠,結舊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史記·楚世家》)這一招果然有效,不少諸侯都表示願與楚結盟,周天子收到楚成王的禮物後,迴音給了楚成王:“請你幫我把南方這塊土地管理好,不要侵害中原地帶。”楚成王一面表示接受周天子的訓導,一面暗地裡準備進一步北上和東進。在楚成王即位的頭十年間,他的勢力一直在向東發展。周天子不是說了嗎,要他幫天子治理好南蠻之地、平南方之亂,因此,東進似乎是師出有名的了。他對徐、黃、英、舒庸這樣一些小國用兵,當然都是勝利的。戰爭的規模不大,收穫卻是巨大的,楚的領土成倍地擴大了。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會合陳、蔡、鄭、許等國軍隊進攻宋國。中原那麼多國家依附於楚國,正好說明了他的強大。這就引起了中原大國晉國的極大不安。晉聯合了其他一些中原國家與楚大戰於城濮地區,最後楚是失敗了,連主帥也因此而自殺身亡。但是,在這次戰爭中楚國的損失並不是太大,爭霸中原的決心也沒有絲毫的改變。一旦時機成熟,楚國肯定是會捲土重來的。對楚人與楚族在先秦時的情狀,張正明先生有這樣概括性的講述:“楚人在先秦民族結構中所佔的地位相當特殊,西周時非夏非夷,春秋時亦夏亦夷,直到春秋後期才正式與華夏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