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梅雨突然消失, 中國可能會減少6至7億人口, 梅雨天氣不討厭!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梅雨,每年的6月、7月,我國的長江流域、淮河流域會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因此時,正是我國江南地區梅子成熟的季節,故而,這種天氣現象在氣象學上被稱之為“梅雨”,當然,在日本、韓國也有梅雨天氣,而在東亞以外的地區則沒有,梅雨可以說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現象。

梅雨時節正是江南梅子成熟的季節,也是一年當中天氣最熱的時候,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雨熱同期,連續的悶熱、陰雨天氣,讓家裡很多的物品發黴了,梅雨有時候也被稱為“黴雨”,這樣的天氣,也讓很多人的身體適應不了,心情比較難受,因此很多人並不喜歡梅雨天氣。

假如梅雨突然消失, 中國可能會減少6至7億人口, 梅雨天氣不討厭!

可是大家想過嗎?如果我國的長江流域,沒有梅雨會怎麼樣?

東亞大陸面向遼闊的太平洋,背靠廣袤的亞歐內陸,太平洋是全球第一大洋,亞歐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大陸,海陸熱力性質是有差異的,在夏季,海洋散熱比較明顯,形成一個冷源,氣壓較高,而大陸散熱不明顯,形成一個熱源,氣壓較低,風總是從氣壓高的地方吹向氣壓低的地方,因而在夏季的時候,東亞地區溫暖溼潤的海洋氣流會從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影響到西北內陸,形成降水,冬季的時候,海洋溫度比較高,氣壓較低,而大陸因散熱明顯,溫度較低,氣壓較高,因而在冬季的時候,風向是從大陸吹向海洋的,這種季節性的穩定風向,被稱為季風。

季風主要發生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等地,此外,在西非、澳大利亞的北部沿海地帶,也存在小範圍的季風,而在美洲、阿拉伯半島、北非、歐洲等地,則不存在如此規模的穩定性的季風。

假如梅雨突然消失, 中國可能會減少6至7億人口, 梅雨天氣不討厭!

梅雨從本質上來說是季風帶來的,每年的5月上旬,溫暖溼潤的海洋氣流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推進,在華南地區,與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匯合,形成華南準靜止鋒,到了6月中旬至7月上旬,繼續向北推進至我國的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江淮準靜止鋒,每當這個時候,我國的江南、江淮地區,會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這就是梅雨,梅雨帶到了7月上旬,還會推進至韓國和日本,因此梅雨帶的範圍十分寬廣。

在梅雨季節,我國的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容易發生洪澇災害,梅雨季節的降水量平均在300毫米左右,有時候會達到400至500毫米,遇到特長梅,降水量則可高達1500至2000毫米,我國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一年的平均降水量在800至1500毫米之間,有的地方高達1600毫米,如果沒有梅雨,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一年的降水量則是在500至1200毫米,也就是說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會從秦嶺—淮河一線南推至我國的長江中下游一帶,那麼整個江淮地區的降水量會和華北地區一樣。

如果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南推至長江一帶,就意味著我國的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不能種植水稻,只能種植小麥,不會有“湖廣熟、天下足”、“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假如梅雨突然消失, 中國可能會減少6至7億人口, 梅雨天氣不討厭!

東亞地區的人口為什麼比西歐的人口要稠密呢?因為東亞季風氣候區是水稻種植業分佈區,水稻是細糧作物中單產量最高的,在明清時期,水稻的畝產大概是3石,小麥的畝產是2石,而且水稻可以一年兩熟,單位面積的產量更高。

正因為水稻的產量比較高,所以在兩宋時期,隨著中國南方地區的開發,以及經濟重心的東移南遷,我國的人口數量贏來了第一個快速增長期,在西漢時期,人口的峰值達到了6000萬,唐朝的時候人口峰值在8000萬,到了兩宋時期,人口峰值突破了1。4億,到了明朝萬曆年間,人口數量則達到了2億。

假如梅雨突然消失, 中國可能會減少6至7億人口, 梅雨天氣不討厭!

歐洲的面積在1000萬平方公里左右,與中國相當,如果我國的長江流域、淮河流域沒有大面積的水稻種植分佈區,中國的人口數量會和歐洲差不多,大概在7億左右,中國就會少了一半的人口。

我們開啟世界地圖會發現,與長江流域同緯度的地區是北非、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等地,北非、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等地的氣候比較的乾燥,大部分地區是沙漠地帶,原因就是北迴歸線與北緯30°線附近,常年受副熱帶高壓帶和信風帶的控制,受副熱帶高壓帶和信風帶的控制的區域,為什麼降水量比較的少呢?我們都知道,赤道附近受到太陽光的照射最為強烈,從而使得這一地區盛行上升氣流,赤道地區的上升氣流到了高空後會向兩極擴散,到了南北緯30°線附近,會沉降下來,形成副熱帶高壓帶,由於水汽在赤道附近已經以降雨的方式流失了,赤道地區的上升氣流到了北緯30°線附近,已經沒有多少水汽了,而且下沉氣流不易形成降水,所以,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區域,降水量十分的少,多為乾旱半乾旱區,景觀為沙漠或者草原。

假如梅雨突然消失, 中國可能會減少6至7億人口, 梅雨天氣不討厭!

我國南方的低山丘陵地帶(淮河以南、雲貴高原以東、雷州半島以北的廣大地區),雖然也是處於北迴歸線和北緯30°線附近,但是,由於受到季風的影響,不但沒有淪為乾旱半乾旱的沙漠和草原地帶,反而變成了溫暖溼潤的魚米之鄉。

我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秦嶺—淮河以南,雷州半島以北的地區)一年的平均降水量在800至1500毫米,春季、夏季、秋季的降水量佔一年降水量的90?冬季的降水量只佔10?是典型的雨熱同期,梅雨降水量佔6、7月份降水量的70?也就是說,如果梅雨突然消失,那麼夏季的降水量會少300至500毫米,而且,如果梅雨突然消失了,那麼整個夏季的大部分時間,我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會處於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之下,伏旱天氣漫長而持久,蒸發量會大大增加,從而加劇夏季的乾旱現象,使得雨、熱不能有效的配合,從而使得這一地區水稻種植業的範圍會大大縮小,只會在一些水資源豐富的河谷、低山地帶呈現出零星狀態的分佈,因為雨、熱同期的配合是水稻種植的必備條件,如果我國的南方地區不能大規模種植水稻,那麼,中國的人口會和歐洲差不多,大概在7億左右。

假如梅雨突然消失, 中國可能會減少6至7億人口, 梅雨天氣不討厭!

我國北方地區的人口大約有5億多,南方地區的人口大約為7億多(注:此處是估算,並不是精確統計),如果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一樣,不能種植水稻,人口數量不僅會與北方持平,而且會比北方更少,因為南方地區的平原地帶比北方少。

如果我國的南方地區不能種植水稻,那麼種植了甘薯、土豆、玉米等高產作物,人口會不會增加呢?注意!甘薯、玉米、土豆等美洲高產作物,屬於粗糧,人一年到頭可以吃米飯和麵粉,把米飯和麵粉當作主糧,但是,如果嘗試連續吃一個月的甘薯、土豆或者玉米,肚子會比較難受,而且營養也不全面,也就是說粗糧要與細糧配合使用,而不能單獨把粗糧作為主糧,否則會影響生活品質。

假如梅雨突然消失, 中國可能會減少6至7億人口, 梅雨天氣不討厭!

我國有九大商品糧生產基地,其中有七個商品糧基地在南方地區,只有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兩大商品糧生產基地是在東北,如果南方地區不能種植水稻,南方地區的糧食不能自給,也就無法形成商品糧基地,那麼,這樣一來,北方地區也就無法獲得稻米,我國北方地區的人口也不會那麼稠密,所以,南方不能種植水稻,影響的不僅是南方的人口數量,還會影響北方的人口數量。

假如梅雨突然消失, 中國可能會減少6至7億人口, 梅雨天氣不討厭!

換句話說,假如有一天,梅雨突然消失了,中國會出現糧食危機,可能要損失一半的人口,不過,擔心梅雨會消失,有點杞人憂天了,因為只要季風在,梅雨就在,除非季風消失,梅雨才會消失,東亞大陸的季風氣候是不可能消失的,因為只要有亞歐大陸和太平洋存在,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就有季風。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印度、越南沒有梅雨,為什麼人口也那麼稠密呢?因為,印度、越南的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區,熱帶地區不受副熱帶高亞的控制,整個夏季,降水量都十分的豐富。

事實上,我國的長江流域在有些年份會出現“短梅”和“空梅”的現象,遇到“短梅”天氣現象時,整個夏季,梅雨匆匆而過,即轉入盛夏,遇到“空梅”天氣現象時,整個夏季則沒有多少梅雨,“短梅”和“空梅”天氣現象的出現,都會造成我國的長江流域有乾旱、甚至是大旱的發生,試想一下,如果每年的夏季,都沒有梅雨的話,我國的長江流域會有多麼的乾旱。

所以,梅雨天氣,雨熱同期,即悶,又熱,人會比較難受,但是,梅雨給長江流域帶來了大範圍的降水,正是這樣的雨熱配合,才有利於水稻的生長,有利於糧食產量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