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不採納李泌的奇謀,真的是重大失策嗎?

安史之亂中,李泌曾提出過一個“奇謀”,但最終被唐肅宗以“迂遠”,未加採納。

對此,歷來人們都充滿了惋惜之情。許多人認為唐肅宗如果採納李泌之策,可以更快、更徹底地平定安史之亂。誠如此,後來的整個唐朝歷史將重新改寫。

其實,只要回顧當時的形勢,或許未必如此!

李泌“奇謀”

766年,逃到靈武的唐肅宗向李泌問計。

李泌提出了著名的“奇謀”。

賊之驍將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數人而已。今若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陘,郭子儀自馮翊入河東,則思明、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守忠、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兩軍摯其四將也,從祿山者,獨承慶耳。願敕子儀勿取華陰,使兩京之道常通,陛下以所徵之兵,軍於扶風,與子儀、光弼互出擊之。彼救首則擊其尾,救尾則擊其首,使賊往來數千裡,疲於奔命。我常以逸待勞,賊至則避其鋒,去則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來春覆命建寧為范陽節度大使,並塞北出,與光弼南北犄角,以取范陽,覆其巢穴。賊退則無可歸,留則不獲安,然後大軍四合而攻之,必成擒矣。

唐肅宗不採納李泌的奇謀,真的是重大失策嗎?

李泌奇謀

總的來說,李泌之策,分為三步:

1、疲敵;2、先擊巢穴;3、四面合擊,收復中原,徹底平叛。

李泌的方略,看起來有三個好處:

1、先疲敵,再出擊。

由於叛軍始終未能控制山西。因此,叛軍從老巢范陽到長安,形成了一條長達數千里長蛇之勢。

李泌試圖利用這一特點,“彼救首則擊其尾,救尾則擊其首”,使敵疲於奔命,然後可圖。

2、適合唐軍的特點。

此時的唐軍所依賴的都是西北邊兵,“性耐寒而畏暑”。

李泌認為:如果先攻取長安、洛陽,等待天氣熱起來了(洛陽的夏天確實很熱),“官軍必困而思歸”,敵軍得到喘息之機,必能復振。

如果耐心一點,把長安、洛陽留在最後一步攻取,則可避免唐軍這一弱點。

3、平叛徹底。

先傾覆叛軍巢穴,再攻中原,“則賊無所歸,根本永絕矣”。

正因如此,歷來,史家都認為:李泌的奇謀能幹淨、徹底平定叛亂,唐肅宗“貪慕晨昏之戀”,急切要收復兩京,是重大失策。

其實,仔細回顧當時形勢,人們或許高估了這個遺憾。

“疲敵”的嘗試已失敗

對於“李泌奇謀”,唐肅宗並非沒有進行嘗試。

756年12月,李泌提出奇謀後,“肅宗悅之”,開始進行了嘗試。可惜,效果不佳。

唐肅宗不採納李泌的奇謀,真的是重大失策嗎?

郭子儀、王思禮的疲敵作戰,被安守忠一軍所粉碎

1、河東方向:先勝後敗。

為了執行“疲敵之策”,郭子儀於757年正月,即潛入河東。

一開始,還比較順利,由於叛軍崔乾佑治軍無方,其下殘殺不仁,郭子儀很快找到了內應。在內應的支援下,郭子儀進展順利。

這正是李泌計劃中的“郭子儀自馮翊入河東”。

可是,在隨後的作戰中,唐軍被安守忠大敗,死者萬餘人,郭子儀的兒子郭旰、大將李韶光等戰死,僕固懷恩抱著馬首浮渡渭水而回。

此後,郭子儀放棄了河東攻勢,引軍入鳳翔。

2、長安方向:慘敗。

關內節度使王思禮駐軍武功。安慶忠發起反擊,王思禮失利,放棄武功,退軍扶風。

叛軍的遊騎一度追到鳳翔以東五十里,鳳翔震動!

3、太原方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唯一打得好的,是李光弼的太原。

但是,由於該方向雙方實力過於懸殊,李光弼能力保太原已屬不易,要說出井陘反擊,實在強人所難。

在這些“疲敵”嘗試中,唐將都沒有出現明顯失誤,郭子儀、李光弼甚至還表現得可圈可點。

可是,調動敵人的目的無法實現。叛軍在不調動大軍的情況下,即可穩住形勢!

其原因在於:唐軍在以上三處,是以分散對分散,而唐軍都沒有優勢。

同時,騷擾戰,快進快出,機動靈活,機動力是最為緊要的因素。

遺憾的是:機動力優勢,在安史叛軍一方。

唐肅宗不採納李泌的奇謀,真的是重大失策嗎?

安祿山叛亂前,將隴右戰馬好用的盡輸送到范陽

事實上,在後來,當唐軍並敵一向攻長安時,唐軍大軍集中,而叛軍並未集中兵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叛軍尚數次巧用騎兵,數敗唐軍!

因此,李泌的疲敵計劃,從一開始就遇到了困難。

過期的“疲敵”之策

唐肅宗之所以沒有再推進“疲敵”之策,還在於叛軍方面的突變。757年正月,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

此時,雖然史思明與安慶緒還沒有公開決裂,但史思明已有“自取之意”,他們彼此都已有“相圖之意”。

唐軍要實現“彼救首則擊其尾,救尾則擊其首”,前提是敵人是一個整體。

此時,敵人內部已經分裂,恐怕不再會被輕易調動了。

相反,安慶緒與史思明互不救應,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已是更好的選擇。

看來:李泌奇謀中的第一步:疲敵,既已失敗,且已無必要。

李泌的“備選方案”

757年2月,唐軍組織反擊前,李泌本人也已經對計劃做出了修改:他已不再提疲敵之事,而是提出要直接進入第二步:以安西、西域之兵迂迴塞北,自歸、檀南取范陽。

當唐肅宗說他想要直接進攻長安、洛陽時,李泌提出了反對意見。

今所恃者,皆西北守塞及諸胡之兵,性耐寒而畏暑,若乘其新至之銳,攻祿山已老之師,其勢必克。兩京春氣已深,賊收其餘眾,遁歸巢穴,關東地熱,官軍必苦而思歸,不可留也。賊休兵秣馬,伺官軍之去,必復南來。然則爭戰之勢未有涯也。不若先用之於寒鄉,除其巢穴,則賊無所歸,根本永絕矣。

最後,唐肅宗以為“朕切於晨昏之戀,不能待此決矣”,否定了李泌的意見。

那麼,如果以李泌之策,直接進入第二步,是否可以更好地平定叛亂呢?

不能!

實際上,等不起的,不只是唐肅宗的“晨昏之戀”。

大唐的命門:江淮財賦

大唐平叛,需要兩股力量:西北邊兵、江淮財賦。

原本,江淮財賦是透過大運河運輸,抵汴、洛後補給關中、中原。

自從汴、洛陽失守後,江淮財賦由淮河、長江、漢水,進入漢中洋川,再運抵鳳翔。

可以說:江淮及其到鳳翔的運輸線,正是大唐的命門。

在這個方向,唐軍的部署有兩處緊要:南陽魯炅,屏障漢水;睢陽張巡,屏障淮南。

唐肅宗不採納李泌的奇謀,真的是重大失策嗎?

叛軍正在向唐軍經濟命脈及運輸生命線猛攻,唐軍沒有充裕的時間實施“大迂迴”

這兩處的情況此時都很不樂觀。

南陽方向:自756年5月開始,南陽就已經陷入圍困。城中情勢十分危急,到757年2月,城中食盡,“一鼠值錢四百,餓死者枕藉”。

睢陽方向:自756年2月,叛軍開始攻略該方向,自757年正月開始,叛軍即開始圍攻睢陽。

如張巡、許遠所說:睢陽為江淮保障,若棄之,賊必趁勝長驅,江淮必危。

當時,黔中、嶺南各處精兵都已經投入到戰場,南陽已無後援可待,睢陽附近賀蘭進明等軍也不強,難以再援。

因此,唐軍反攻的先後順序,既要考慮到李泌所說的因素(邊兵耐寒畏暑等),也要考慮到時間。

唐軍必須趕在江淮及其運輸線淪陷前,擊破叛軍!否則,縱有精兵,沒有糧餉,何以為繼?

險!

事實上,即便是唐軍採取了集中力量先取長安、洛陽的”晨昏之戀路線“,依然險些趕不及時間。

唐軍集結大軍,併力一向,打擊長安、洛陽。

唐肅宗不採納李泌的奇謀,真的是重大失策嗎?

儘管唐軍集中力量先收復長安、洛陽,但江淮及運輸線仍然險些不保

757年5月,南陽失守,運輸線江漢段幾乎不保;10月,睢陽失守,江淮屏障已失。

其實,在5月南陽失守後,大唐已經府庫積蓄緊張了。當時,唐肅宗只能專門以官爵賞賜,而無法用其他物質獎勵了。(後世史家評論唐肅宗時,多指責這一點,其實,唐肅宗不是不知道這麼做的弊端,只是真的褲兜裡沒錢了!)

幸虧十月唐軍即收復洛陽,敵來不及組織再向江淮發展,而運河又可再次使用。否則,唐軍很可能面臨糧餉斷絕的困境了。

其實,史思明是比安慶緒更可怕的敵人;華北平原也比關中、中原更適合叛軍騎兵驅馳。

如果唐軍當初按李泌之計,“而更引兵東北數千裡,先取范陽”,那麼,耗費時間必然更長,叛軍有很大的機率下江淮、取漢川。

如果真的這樣,那唐軍要考慮的,不是“不亦迂乎”的問題了,而是何以維持的問題了。

非軍事因素:大唐天子的難言之隱

李泌的計劃,還有一處隱患,為敏感的唐肅宗所注意到了。

這份敏感,不是軍事敏感,而是權力上的敏感。

李泌的計劃中,“命建寧為范陽節度大使”,主持對范陽攻擊。

這一規劃,看起來不錯:1、建寧王“英毅有才略,善騎射”,確實可能承擔這樣的使命;2、皇子掌兵,可杜絕大將兵權重。

可是,這個規劃,卻觸犯了當時大唐皇權的難言之隱。

1、廣平王、建寧王的敏感關係。

唐肅宗不採納李泌的奇謀,真的是重大失策嗎?

自大唐立國開始,皇子之間的權力鬥爭就非常激烈

自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開始,大唐的皇子們還真都不是省油的燈!

由於唐肅宗稱帝過程中,建寧王的“首倡之功”以及建寧王傑出的將略,已對廣平王形成了競爭關係。

唐肅宗曾對李泌說:廣平為帥,建寧專征,又恐勢分……

李泌只得答覆:我這裡想的是軍事,不敢問您的家事……

實際上,唐肅宗就是擔心:建寧王在外兵權過重,影響皇子之間的平衡。

2、“主帥之困”。

唐肅宗本人,就是與玄宗分兵後,稱帝的。所以,他對兵權是極為敏感的。

即或是欲立為繼承人的廣平王,唐肅宗在收復兩京後,也不再以他長期領兵。他後來甚至搞出不倫不類的魚朝恩監軍,九節度不設主帥的事情來。

可見:安史之亂後,大唐天子再不放心讓人兵權過重了,即便那人是親兒子!

當年,以李淵之明、輔以初唐開國大臣之智,李淵尚且在太子和秦王的問題上處理不當。如果以唐肅宗及李輔國、張良娣諸人的統治能力,如此分兵,確實隱患甚多。

總論:不先入為主

李泌,無疑是頂尖的戰略家。他對中唐的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唐肅宗,確實不算一個高明的統治者。他的許多舉措,都有失水準。

可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並不是智者的每一個舉措都正確。

如果我們去掉先入為主的偏見,去掉臉譜化的印象,深入分析當時的情況。或許,我們讀到的歷史,會更加色彩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