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神話考(八)--神話中的地理觀

首先明確一下,神話地理並不等同於實際地理,受《山海經》等著述影響,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地理查勘和地圖繪製技術一直落後於國外,其實是不正確的。至少在宋朝之前,中國地圖測繪技術不落後於世界,甚至在本國地理測繪方面是領先世界的。

13。1甘肅放馬灘紙質地圖殘片

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地圖實物繪製於西漢初年,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墓穴出土了7副地圖(殘片),比托勒密《地理學》一書中的地圖早了將近五個世紀,為我國乃至世界的地圖學史、科技史(紙張研究)提供了實物證據。

目前存世最久的中國石刻地圖是《禹跡圖》和《華夷圖》,是宋朝人參考唐代的《海內華夷圖》所繪製,和今天的全國地圖已經非常接近,特別是長江、黃河等水系與實際情況幾乎一致,令人驚歎不已,這種繪圖成果源於中國古代的“地理實測法”。

13。2華夷圖(石刻拓本印刷版)

西漢時期,中國就出現了功能、技術齊備的“欽天監”,專門負責天文觀測、地理測繪、吉凶問卜等工作。當時的欽天監官員利用類似現在的勾股弦以及相似三角形來進行測繪工作,發明了“記裡鼓車”和“計裡畫方”的地圖測繪方法。

“記裡鼓車”就是在車上放置一面鼓,兩側有兩個木頭人,車上裝有指南針,在齒輪的作用下,車子每行駛一里路,木頭人就會打一下鼓,每走十里路,就會敲一下鐲(鑼),隨行官員根據車輛行走的距離來記錄沿途山川地理特徵和城隘之間的距離,以便繪製地圖。

13。3古代“記裡鼓車”復原模型

(古代車又稱作“輿”,“堪輿”原指天道、地道,後來和風水學結合為“風水堪輿”之術,從這個詞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最早、最準確的地理測繪方式就是“記裡鼓車”。)

“計裡畫方”就是在圖紙上畫滿相等面積的方格,每個方格設定一個尺數(比例尺),再將山川走勢、地理特徵、城市隘口等要素描繪在方格之上,以這種方式繪製出來的地圖準確性還是比較高。

13。4古代“計裡畫方”繪圖法

古人就是透過這種方法,靠官方測繪機關——欽天監一代代官員用腳步丈量著華夏大地,用實測的方法不斷完善地圖,保持了中國古代地圖較高的準確性。

但是受中國古代宇宙觀的影響,先民很早就形成了“天圓地方”的認識,沒有地球球體的概念,自然無法形成經緯度劃分法和投影繪圖法,所以中國古代地圖在越小的範圍內越準確,一旦超出國家和陸地的範圍,準確度就會大大下降,這種情況在航海圖和世界地圖繪製上表現得十分明顯,所以在歐洲大航海時代開啟後,中國的地圖測繪技術就落後於西方國家了。

13。5地理大發現讓世界地圖準確性大大提升

不過本文講述的神話地理觀與實際地理有所不同,神話地理觀更多的是體現古人對大地的認識和寄予其中的民族情懷和精神。遠古先民腳踏堅實大地,遙望茫茫四野,回顧高山大河,對遠方的地理發出無限猜想,於是產生了地理神話,形成了神話地理觀。

神話地理觀最早見於盤古神話中,“陰濁為地”、“地日厚一丈”、“地數極深”、“天去地九萬里”,創世神盤古的身軀部分化育出四極、五嶽、江河、田野、金石、珠玉等自然地理要素,才有了華夏之後土大地。

此後共公爭權失敗,怒撞不周山(天柱),天崩地陷、大雨磅礴,女媧煉石補天後仍天傾西北、地陷東南,這是對我國西高東低的地理特徵做出的神話解釋,讓我們一同來追憶古人大氣磅礴的神話地理觀。

13。6共工怒觸不周山

一、空間方位與各方神靈

在神話宇宙觀中有“天圓地方、大地環水、地載於水”的記錄,先民們沒有大地為球形且懸在宇宙中的概念,他們認為地是方形的,是浮在水面上(或被神人托起,或被神龜馱起),且被水環繞著。

先民們以太陽的執行軌跡形成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早期神話中四個方位歸屬於四位神仙統領——東方句芒、南方祝融、西方蓐收、北方禺強。

中心意識很強的先民以自我為中心,在四個方位中間又想象出一個神來,就是后土(或稱句龍)。五方神仙統轄各方領地,下轄名山大川,山川又各自有神靈主宰,山神、河伯、水神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最常見的基層神仙。

13。7河伯之圖

大地之外有東南西北四海,四海各有主神,因版本太多無法統一,如東海之神有禺䝞、阿明等名稱,北海之神有玄冥、禺強等名稱,這裡不做強行歸併,可能因為名號太多記憶困難,所以在民間神話中逐漸演變成通俗易懂的四海龍王。

後來遠古神話因統治階層自身需要,在進行完善補充時,句芒、祝融、蓐收、禺強、句龍五位小神已不足以統轄華夏大地,更不能支撐遠古神話龐大的結構,於是上古神話中請出了太暤、炎帝、黃帝、少暤、顓頊五位大神代言五方大帝,原來的五位小神降格為他們的輔助之神,還配以了五方神獸聽用,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中有後土黃龍。(《禮記·曲禮》)

13。8四象神獸

五帝的管轄範圍是神話想象中古老中國的疆域範圍,其地之廣闊已超出了現在亞洲的範圍,東南西北四極界限分明。

東遠至搏木(即扶桑),為太陽出升之地;南遠至委火炎風之野,猜想為赤道附近;西遠至危山,即西王母三青鳥住的地方,疑似裡海一帶(中國古代以崑崙山為地理中心),甚至到達黑海、地中海一帶;北遠至凍土之地,至少到達了西伯利亞地區。

13。9空間方位與各方神靈圖

四方大地的四極就是先民們認為的天邊了,這種地理觀是在當時的遷徙範圍和商業往來的基礎上想象的,其框出的範圍是理想中的大中國,體現出先民宏大的世界觀。這種神話地理觀滲透著陰陽五行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來中國很多地理描繪都按其方位定位。

二、禹量大地分九州

大禹時代,中國地理描繪開始擺脫神話色彩,逐漸迴歸現實。洪水平息後,禹命其手下兩名大臣——大章和豎亥對大地的面積進行了丈量。(《山海經》、《淮南子》中均有記述)

這是古代中國最早的官方地理測繪活動,雖然還具有一定的神話色彩,但大禹根據測繪結果認定大地是方形的,並將天下分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

13。10禹貢九州山川圖

九州之外還有“荒服”,即“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再外為環繞中國之四海,所以後世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說法。

九州是中國核心地區的分割槽,為世人所接受,為文化所認同,最後九州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其包含著政治地理與經濟地理的概念。

先秦時期雖然已有較為準確的九州大陸概念,但是神話地理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先民們仍固執地認為崑崙山是中華大地的地理中心(心理座標),其地位高於其他山,稱為山中之首,是神話傳說中的神山,既是天柱又是天梯,既是地首又是地之中心,是天帝的都城也是眾神所在之地,是黃河長江之源。

13。11相傳崑崙山可直達天庭

崑崙山之神與後來衍化出的東海之仙,一東一西將中華大地拱衛護佑其中,為華夏民族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空間。

三、《山海經》及“同心方”的政治地理觀

前文已經介紹過了實際地理和神話地理的聯絡與區別,那麼造成這種矛盾又統一的根源就是一部奇書——《山海經》。

《山海經》既是一部地理著作,也是一部神話著作,其成書於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作者不詳。

13。12地理 神話鉅著《山海經》

《山海經》全書約31,000字,記載了四百四十餘座名山及其地理位置,二百五十餘條河流及其發源地、流向,四十多個方國的名稱及遠方異民的習俗人情,一百多個歷史神話人物,一百餘種藥用動植物,四百餘種神怪異獸,並儲存了大量著名的遠古神話傳說。可謂描盡變幻無窮的名山大川、功用奇效的林木花草、興風作浪的精物神靈、駭世驚聽的奇鳥異獸、稀聞少見的異魚怪蛇、蘊藏豐富的物產資源,無愧於地理神話著作之名稱。

《山海經》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共18號卷:五藏山經5卷、海外四經4卷、海內四經4卷、大荒四經4卷、海內經1卷。

關於《山海經》中所涉及的地理範圍,學界眾說紛紜,有云南圈、中國圈、亞洲圈、兩河流域圈、世界圈等多種說法。不過這些地理外延研究都侷限於地理地貌的對號研究,其中多數都是假說和推測。

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宗教學家、方誌學家、科學史家、民族學家、民俗學家、文學批評家、乃至思想史家和哲學家均不能忽視《山海經》的存在,也無法將它破譯清晰。

《山海經》中的地理觀是建立在“中國中心”的地理觀上,本文不打算展開其中內容來講,有興趣可以查閱《山海經》相關解析書籍(多如牛毛)。

《山海經》的層帶構思所體現的“大世界觀”是一種“同心方”的空間模型。在模型中中國處於中心位置,是文明的中心,在中國外圍的所有國家都是中華文明播撒(影響)的地方。這種以中國為中心展開的層次結構,反映著中央王國的自我中心意識所投射出來的輻射性的空間區域分佈。

13。13華夏文明長盛不衰

可以說《山海經》的政治地理圖式是“華夏文化中心觀”的典型表現,這種空間價值觀反映出華夏民族“以我為中心”的文化心理,是一種政治地理觀的表現。

華夏文化中心觀是中華民族內外關係秩序化、體系化的核心內容是,是華與夷、內與外、天下與四海的政治結構的主要觀念形態,這種形態、體系、觀念引導中華民族創造出幾千年璀璨的文明史。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路,如果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