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朱高熾不受朱棣喜愛,在位不到一年,為何受到後世好評

大家好,我們的文山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大明風華》中,飾演太子朱高熾的是梁冠華,相信眼尖的觀眾,一早就瞧出來,他是《神探狄仁傑》中的狄仁傑。朱高熾的唯唯諾諾,與睿智果斷的狄仁傑形成反差,在感嘆演員的好演技之外,不免也讓人覺得,朱高熾懦弱起來,也多了幾分可愛。

但其實多看幾集後,就會發現朱高熾並非那麼簡單。首先他表現得如此“懦弱”,是不想犯錯,讓朱棣找到廢太子的理由,同時避免老二找到機會陷害。其次從他與兄弟的明爭暗鬥來看,朱高熾其實才是最瞭解朱棣套路的人。

不過他這樣的表現,讓朱棣很是不滿,相比之下,朱高煦和朱高燧,更讓朱棣滿意。老二老三主張打仗,可太子總是以沒錢為藉口,不肯透過。於是朱棣乾脆讓老二監國,使得議案透過,可見他是站在老二老三這邊的。

大明風華:朱高熾不受朱棣喜愛,在位不到一年,為何受到後世好評

朱高熾不受朱棣喜愛,就連自己的兒子朱瞻基,都漸漸有些輕視自己了。再者朱高熾繼位後,只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就連他想遷都南京的計劃,都還沒來得及實行。即使是這樣,朱高熾在後世仍然頗受好評,這是為何?

朱高熾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只能算是曇花一現的皇帝,但僅僅是在位幾個月的時間,他卻能有“仁宗”的廟號,這就足以證明,他比歷史上很多皇帝還要優秀。那麼他優秀的地方在哪裡?

史書記載朱高熾:“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稍長習射,發無不中。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他因自己的仁愛與儒雅,從小就得到祖父朱元璋的喜愛,所以明朝隔輩親的情況,並不是從朱棣才開始的。

大明風華:朱高熾不受朱棣喜愛,在位不到一年,為何受到後世好評

朱高熾與父親性格不同,他喜靜不喜動,從而導致身材漸漸肥胖,需要人攙扶才能行動。也因為這一點,朱棣認為其沒有天子之儀,也害怕肥胖影響他健康,曾經強制其減肥。

雖然朱高熾一度令父親嫌棄,也不如弟弟擅長打仗,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反而總是想著如何提升自己,同時能夠幫到父親。朱棣每次親征,都是讓朱高熾留守京城監國。

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帶兵進攻南京城,朱高熾在北京監國。當時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大軍,進攻北京城,而朱高熾帶領萬人之軍,成功阻擋敵軍。這一戰,成為朱高熾在靖難之役中,最輝煌的功績。

除此之外,建文帝還派人,給朱高熾送了一封信。信上說,如果朱高熾能主動歸順朝廷,建文帝承諾封他為王。可是朱高熾看都沒看,直接將信送到朱棣面前,又立下一功。

大明風華:朱高熾不受朱棣喜愛,在位不到一年,為何受到後世好評

由於這一次的出色表現,朱棣知道朱高熾有監國的能力,於是之後每一次出戰,都放心帶著另外兩個兒子。在這段時間裡,朱高熾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楊士奇、楊榮、楊溥和黃淮等人,都在這期間成為朱高熾的忠實支持者。

在朱棣執政期間,漢王朱高煦一直想爭奪太子位,多虧了文官集團的力挺,朱棣才沒有動搖。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朱高熾其實很有能力,如果只是片面評價他“懦弱”,就未免太武斷了。

朱高熾透過自己的能力,坐穩了太子之位,最後順利繼位。然而他並不殘暴,漢王朱高煦一直想奪位,可朱高熾即位後,並未處置弟弟,反而一直想勸說他重歸正途。

大明風華:朱高熾不受朱棣喜愛,在位不到一年,為何受到後世好評

雖然朱高熾在位時間不到一年,但他對明朝的貢獻是極大的。

在政治方面,朱高熾改組內閣,明朝著名的文官集團,在這一時期走上政治舞臺。不過這時候的文官集團,並不像後期那樣迂腐死板,大多都是才幹之士。

同時,朱高熾為建文餘黨平反,包括方孝孺與解縉的冤屈。朱高熾沒有效仿朱棣,甚至是朱元璋,他以唐太宗為楷模,時時愛民如子,處處修明綱紀。“仁宣之治”由此拉開序幕。

大明風華:朱高熾不受朱棣喜愛,在位不到一年,為何受到後世好評

在經濟方面,當初朱棣征戰耗費巨大,朱高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想了很多辦法。但他並未因此苛刻百姓,他免除了受自然災害的百姓的田賦,並且免費為他們提供糧食。如果大臣發放延遲,朱高熾還會因此大發雷霆。

至於文化方面,這就是朱高熾的強項了。朱高熾崇尚儒學,因此對於文官極其尊重,他還建立弘文館,常常與儒臣談論經史。

另外之前參加科考的人,大多都是南方人,朱高熾認為,北方也有人才,不能顧此失彼。為了保證北方的人才,能夠透過科考走上仕途,朱高熾還特地規定,每年科考的取中比列為“南六十、北四十”。後來清朝也沿用了這一規定。

大明風華:朱高熾不受朱棣喜愛,在位不到一年,為何受到後世好評

朱高熾是一位開明的君主,他仁愛簡樸,深得民意。只是突然結束的生命,令他無法實現所有抱負,但他為明朝做出的貢獻,以及留下來的遺產,卻是清清楚楚的。因此,雖然他在位時間很短,可正因為這樣,他才能給人留下更深刻的記憶。

“仁宗”這一廟號,並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夠配得上的。除了宋仁宗一致得到後世肯定外,恐怕也只有明仁宗,能夠擔當得起這一廟號了。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