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公為防權臣把持朝政、惑亂朝綱,開秦國以人殉打擊權臣的先河

學者解釋人殉說:人殉是殺死活人來陪死人去死,祈求死者在地下繼續得到被殉者的照顧和服務,暴露了奴隸制度的野蠻與殘酷。人殉的物件有妻妾、親屬、近侍、武士、廚工、大臣、奴隸等,凡是死者生前與之發生關係、為其服務、生活甚至政治上離不開的人,都是殉葬物件。商王墓中,殉葬者除了最下層社會成員外,還有商王的近臣、嬖妾和侍衛。《墨子》記載:“天子(諸侯)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完全符合商朝的人殉史實。如果說商朝實行人殉制度,主要是為了死人,那麼秦國實行人殉制度則主要是為了活人。

秦武公為防權臣把持朝政、惑亂朝綱,開秦國以人殉打擊權臣的先河

秦國墓葬殉人之風十分盛行,時代愈早,殉人愈多。《史記·秦本紀》記載:“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這是秦國流行殉人制的最早記錄。《秦本紀》又載:“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已發掘的秦景公大墓共有殉人186名。

說秦國流行人殉制始於秦武公未必真實,商人與秦人的遠祖都屬東夷人,人殉是東夷人的傳統,但秦國至秦武公始,人殉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防止豪族權臣把持朝政、惑亂朝綱,是打擊豪族權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秦武公為防權臣把持朝政、惑亂朝綱,開秦國以人殉打擊權臣的先河

秦武公是秦憲公之子、出子之兄,即位時不過15歲,在位20年(公元前697—前678年)。秦武公這位少年君王在秦國發展的關鍵時期,剷除權臣,開疆拓土,設立縣治,確立了秦國發展的基本格局和正確方向,為秦國的崛起和興盛做出了卓越貢獻。

史記,秦武公之父秦憲公,娶王姬,生武公和德公,娶魯姬子生出子。王姬是周王之女,魯姬子是魯君之女,王姬的地位高於魯姬子。憲公二十二歲時英年早逝,留下了武公、德公、出子三位未成年的兒子。憲公生前立長子武公為太子,但此時朝政被大庶長費忌、威壘、三父所把持,為了控制政局,他們廢長立幼、廢嫡立庶,立年僅五歲的出子為君。此時,武公也不過七八歲。

費忌、威壘、三父權勢炙手可熱,六年之後,三位權臣再次翻雲覆雨,“令人賊殺出子……復立故太子武公”,即庶長費忌、威壘和三父三人,率領刺客在鄙衍刺殺了出子,出子死時只有十歲,葬在衙縣,武公登位。

權臣廢立國君於股掌之中,還想以武公為傀儡,繼續把持朝政,但少年武公卻展現了過人的智慧。武公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697年),親自率軍征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使秦國向東的活動範圍大大拓展。這是一箭雙鵰之舉:一方面,征伐彭戲氏明確了秦國發展的主要戰略方向,就是要全面佔據富庶的關中平原,以圖王霸之業。另一方面,武公透過親自策劃組織大規模軍事行動,掌握政治軍事資源,為剷除權臣集團做周密的準備。

三年後,還未弱冠的秦武公掌控了軍隊,在朝野上下也有了較高威望,遂“誅三父等而夷三族”,為出子復仇,徹底剷除了權臣集團,使權力重新集中於王室,加強了中央集權,為武公施展才乾和秦國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內部環境。

公元前678年,在位20年的秦武公因病去世,去世時才35歲左右,可謂英年早逝!後世皆認為,秦武公為人詬病之處,是開了秦國人殉先河。

秦武公為防權臣把持朝政、惑亂朝綱,開秦國以人殉打擊權臣的先河

其實,秦武公實行人殉制,是為了保證後世秦君一脈相承、國家長治久安的無奈之舉。

秦武公汲取歷史教訓,堅持“國賴長君”的思想,使其後幾代國君兄終弟及,保證了秦國政權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

秦國地處西域邊陲,與戎狄雜處,受周文化和封建思想影響不深,不實行嚴格的宗法制,“嫡子生,不以名,令於四境,擇勇猛者立之”,武公又兩經廢立,深知“國賴長君”的道理。武公在位二十年,去世時立其弟德公繼位,而武公之子名白,受封平陽。德公之後,王位在德公三子宣公、成公、穆公之間傳承,宣公、成公和穆公前期力主東擴,與當時的中原大國,主要是晉國,開始爭奪土地,同時肅清周邊戎狄勢力。穆公後期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聲威遠播於遙遠的西方,加速了民族融合與社會經濟發展,為戰國末期整個中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幾代秦王兄終弟及,保障了秦國的健康穩定發展。

秦武公為防權臣把持朝政、惑亂朝綱,開秦國以人殉打擊權臣的先河

鑑於秦憲公之後權臣對國君和國家的嚴重危害,秦武公在“擇勇猛者而立”的同時,實行人殉制,在他臨終的時候讓可能成為費忌、威壘、三父式的權臣陪他一同進入墳墓,徹底消除了後患。秦穆公效仿武公,又有三良從死,其目的與武公相同。直到秦獻公二年“止從死”,人殉才被嚴禁,但實際上並未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