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六國掘墓人,發起滅國攻堅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在整個戰國時代,國家發展最為迅速的當然是秦國,自從鞅變法之後,秦國的發展形式有了明確的規則和框架,在這樣的規則和框架的約束之下,秦國幾乎歷代國君都沒有對秦國的發展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

此外,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君都是比較勵精圖治的人,在這些人統治時期,秦國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發展,尤其是本篇文章重點講到的秦昭襄王在位階段,秦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56年,在秦國曆史發展中,不僅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更是一位開拓性的守成之君。

秦昭襄王:六國掘墓人,發起滅國攻堅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在很多人心目當中,昭襄王為秦國做出的貢獻是相當巨大的,並且是為後來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的。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如果沒有秦昭襄王的貢獻,那麼秦國不可能在秦王嬴政時期一統中原。

換句話說,秦王嬴政之所以能夠一統六國,實際上是撿了昭襄王打拼的果實;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秦昭襄王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讓人們評價如此之高呢?本篇文章分析一下,秦昭襄王評價如此之高的背後因素。

秦昭襄王與秦宣太后打垮楚國

首先,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對於楚國的一系列打擊,讓楚國的綜合國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拉開了秦國與楚國之間的發展差距,為秦國一家獨大的時代到來清除了一大障礙;我們都知道,秦國的鄰國,魏國、楚國對秦國威脅最大,魏國經過兩次戰爭後,被齊國拉下霸主神壇,國力衰弱,此時,楚國的威脅凸顯。

秦昭襄王:六國掘墓人,發起滅國攻堅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秦國利用聯姻關係迷惑楚國

秦國首先利用與楚國的姻親關係,表達了想要與楚國建立進一步的友好關係打算,本來楚懷王在秦惠文王時期已經被騙過一次,這本來應該是秦楚兩國建立友好關係的阻礙才對。

但就因為秦宣太后是楚女,又是在秦惠文王去世之後表達的意願,反而讓張儀誘騙楚懷王這一事件成為了,促成秦楚之間結成同盟關係的催化劑。在楚懷王眼中,如今執政的秦國太后是楚國人,秦王也是楚國人所出的,秦國和楚國實際上就已經結成了姻親關係。

如今兩國再度聯姻則是親上加親,秦國的公主嫁給楚懷王最受寵愛的兒子娶了秦國的公主,楚國的公主嫁給秦王當王后,這幾種親戚聯姻看起來自然是可靠的。但事實上,政治上越是親戚聯姻就越是靠不住,可是楚懷王不自知,秦國也就自然而然地與楚國結成了姻親關係,可是這樣的關係一旦達成,危害也就顯露了出來。

秦昭襄王:六國掘墓人,發起滅國攻堅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秦楚聯姻,使楚國背信棄義遭到其他諸侯國聯合攻擊

秦楚聯姻的事情激起了韓、魏、齊三國的聯合抵制,它們將憤怒一起拋向了楚國,三個國家聯合攻楚,楚國招架不住只能以太子作為人質向秦國進行求援,此時的秦國已經從季軍之亂當中走了出來,開始了對各大諸侯國的攻勢。

楚國太子入秦後,不久就發生了與秦大夫鬥毆的事件,楚國太子竟然失手打死了秦國的大夫並且畏罪潛逃,秦國君主惱羞成怒,便以此為藉口聯合韓、魏、齊三國攻楚,這個突發事件讓楚國措手不及,為了保住楚國領土,不得不接受秦國提出的條件。

秦國用計欺騙扣押楚懷王

楚懷王親自入秦重新開啟和談,明知山有虎卻偏向虎山行,屈原等人死勸不聽, 無異於羊入虎口,一臉信任地去了秦國,結果一到秦國便被扣押,並被秦國要挾割讓一半的國土,對於秦國這樣的要求楚懷王拒不同意,結果被秦國扣押不久就很悲慘的客死異鄉了。

秦昭襄王:六國掘墓人,發起滅國攻堅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而在楚懷王被扣押期間,秦國乘著楚國國君的空白狀態,派遣國內的大將羋戎和向壽帶兵攻打楚國,打了楚國一個措手不及,楚國很想為了所謂的尊嚴與秦國拼死一戰,可無奈因為沒有國君的主持,國內各大貴族之間不斷地發生掣肘,導致楚國的軍隊是打一次敗一次。

秦宣太后啟用白起攻陷楚國國都,聯手秦昭襄王滅義渠國

再後來,秦宣太后破格錄用了白起之後楚國的遭遇就更加慘烈了,戰勝白起用兵出神入化,兵鋒直指楚國的國都郢都,殺了一個血流成河,直接逼得戰國七雄中土地面積最大的楚國再度遷都,國家不斷的往南部遷移,由一箇中原的諸侯大國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弱國,而著名的詩人屈原就是因為勸諫楚懷王而不聽,並且在看到楚國國都被攻破的時候絕望地投江自盡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秦國在對楚國的作戰上面幾乎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透過對於統治者的迷惑而破壞楚國已經結成的結盟關係,包括楚國與齊國的同盟關係以及楚國與韓魏兩國的同盟關係,讓楚國為了得到秦國許諾給它的利益而成為一個孤家寡人。

秦昭襄王:六國掘墓人,發起滅國攻堅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談到秦宣太后,她還有一個功勞那就是設計滅義渠國,使義渠成為秦國大後方,當然,在滅義渠的過程中,秦昭襄王也出力不少,如果沒有秦王的支援,太后是滅不了義渠的,滅義渠之功,也算上秦昭襄王一份。

楚國被秦昭襄王打的由盛及衰,為後世統一天下打下基礎

到那時,楚國的反覆無常必定會激起其他國家的反對,讓楚國徹底的失去支援和幫助之後,再對楚國進行第二個層面的蠶食,這就是透過戰爭來佔領楚國的國家領土,包括藍田之戰、丹陽之戰,白起火燒夷陵的戰爭,白起攻破楚國國都的戰爭等等。

這一系列的戰鬥打下來,楚國不僅沒有佔到便宜,還將自己的國都一遷再遷,國家領土更是接連不斷的損失,讓楚國從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變成了一個戰戰兢兢的中型國家,讓它失去了作為合縱長聯合其他國家一同攻秦的實力,也讓它不再擁有自然發展條件。

秦昭襄王:六國掘墓人,發起滅國攻堅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楚國蒙受的打擊,可以說是秦國的在東進道路上一次完美的伏擊;其實哪怕就是被秦國一再針對的楚國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依舊能夠爆發出相當強悍的戰鬥力,在江東項氏一族的帶領下打敗李信的第一批滅楚部隊,讓秦國蒙受了戰國時代以來最大的失敗。

因此,如果沒有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對於楚國的消耗和打擊,那麼戰國末年秦國對楚國的滅國之戰將要受到的阻礙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說,雖然昭襄王時期的秦國並沒有消滅楚國,但是卻為楚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也為秦國後來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秦昭襄王徹底打垮山東抗秦主力趙國

其次,秦昭襄王削弱和徹底打垮了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趙國,讓山東六國的整體防禦能力迅速下降,可以說打開了山東六國的國門,為秦國後期的東進策略掃清了障礙,這是解決楚國問題後,又一次為秦國除去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昭襄王對趙國發動了兩次爭議比較大的戰爭,一次是長平之戰,一次是邯鄲之戰,將這兩場戰爭綜合來看秦國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甚至在邯鄲之戰失敗之後秦國更是一度的跌入了發展的低谷,但從戰爭結束之後的後期影響上來看,秦國卻是這兩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

秦昭襄王:六國掘墓人,發起滅國攻堅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秦國坑殺趙軍四十多萬,使其元氣大傷

第一,秦國從根本上打壓了趙國的軍事實力;在戰國中期以後,山東六國當中唯一能夠在軍事實力上與秦國相提並論的國家就只有趙國,趙國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法後,軍隊作戰實力突飛猛進,尤其是單個士兵的作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軍隊規模以及後援的保障上也有了很大的改進,這是一場單純的並且徹底的軍事變法,所以戰國中後期的趙國是整個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

在經歷了長平之戰之後,趙國軍事實力卻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最主要的是軍隊的人員數目上;長平之戰當中,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對趙國的軍事實力是一個很嚴重的打擊,畢竟在戰國時代,科技並不發達,哪怕是號稱就重型武裝裝備的秦國,也只是一些比較基礎的作戰裝置,並不存在像現在這樣具有大規模殺傷性的武器,所以很多時候打仗都是要拼人多的,像秦國在戰國末年所能夠集結出來的舉國之兵也不過六十萬之多,所以四十萬的數目已經是非常巨大了。

燕國乘機攻打趙國,給其致命一擊

軍隊成員大幅度減少,對於整個趙國的軍事實力打擊相當嚴重;這一事件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軍隊人數銳減導致趙國,對於國家周邊的不確定因素的應對能力急劇下降,首先對於北方的匈奴人入侵沒有了很好的應對能力,導致趙國在參與中原爭霸的時候總是腹背受敵,即要在前線對抗來自各大諸侯國的壓力,同時還要提防北方匈奴的南下對其國家宗廟社稷造成影響。

秦昭襄王:六國掘墓人,發起滅國攻堅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其次,因為趙國與燕國之間的國家關係一直都非常緊張,所以當趙國的國家實力受到很大的削弱的時候,燕國是蠢蠢欲動的,長平之戰之後,燕國就曾趁機攻打趙國,雖然戰爭以趙國的勝利而告終,但對趙國的整體發展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的,打亂了其原本的軍隊部署,也打亂它原本的戰後恢復。

秦國從根本上拖垮趙國發展體系,失去東山再起的機會

第二點則是秦國從根本上拖垮了趙國國內的發展體系,讓趙國無力再進行國家發展迴圈,這點或許在戰爭剛結束時表現不出來,但在長時間的戰後恢復過程當中卻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秦國雖然在邯鄲之戰中敗在了韓趙魏三國的聯軍之下,但邯鄲之戰對於秦國來講屬於長途奔襲作戰,作戰之地遠離秦國的核心地區,並沒有影響到秦國內部根本的發展體系,也沒有對秦國國內軍隊造成太大的影響。

所以,到後期呂不韋在秦國實施新政的時候,秦國的國家生產力就迅速地得到了緩和,可是趙國卻出現了一段時間的生產力真空,因此戰後恢復的時間越長,秦國與趙國之間的發展差距也就越大,所以說,秦國在秦昭襄王時期對趙國的攻勢對於後期秦國的滅國之戰有著很大的幫助。

秦昭襄王:六國掘墓人,發起滅國攻堅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秦昭襄王將巴蜀地區真正發展成秦國大後方

第三個原因,秦昭襄王時期加強了秦國與巴蜀地區之間的聯絡,讓秦國在後期做戰時有了糧草資源的保障;我們知道秦國打下巴蜀地區是在秦惠文王時期,但當時秦國只是出兵佔領了巴蜀地區,對於秦國與巴蜀之間的通道並沒有做太大的文章,因為險峻的地理條件的影響,讓秦國雖然佔領了巴蜀地區,但卻並不能直接從巴蜀得到實際利益,這一點在秦昭襄王統治的後期得到了改善。

為了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為了改善秦國軍隊在長途奔襲作戰時,面對的糧草資源供應不足的壓力,秦昭襄王決定在秦國與巴蜀之間修建棧道,從巴蜀地區運送糧草以供前線使用。這就使得秦國與巴蜀地區的聯絡日益增強,在後來的滅國之戰當中,秦國對於糧草資源的緊張程度也就大幅度降低,對秦國發動戰爭有了更大底氣,也緩解了國內農業的生產壓力,讓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得更加的和諧。

秦昭襄王蠶食韓國,為滅國戰爭開啟突破口

第四個原因,秦昭襄王對蠶食韓國領土,讓後期的滅國之戰尋找到了突破口;韓國在戰國時期屬於一個比較弱小的國家,在戰國末年的時候,韓國已經不能夠稱之為是一個完整的國家,而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張支離破碎的網,除了都城新鄭之外也就只有南陽地區比較富庶,所以秦國才能以韓國作為突破口發動滅國之戰,韓國也因此成為了戰國七雄當中第一個滅亡的諸侯國。

秦昭襄王:六國掘墓人,發起滅國攻堅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這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秦昭襄王時期對於韓國的蠶食,事實上,秦昭襄王在位時去除了針對楚國和趙國之外,還曾全方面的針對過韓國,只不過在對戰韓國的時候並沒有採取很多的邦交斡旋政策,而是單純的以發動戰爭為主,透過擊垮韓國的部隊、佔領韓國的國家領土來一步又一步的削弱韓國的國家實力;這一行為為後期的滅國之戰尋找突破口提供了支援。

小結

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到,秦國東進過程中,一些比較大規模的戰爭,在秦昭襄王時期已經做過準備或者提前結束了,也可以說,秦昭襄王時期發起了滅國攻堅戰,例如伊闕之戰拖垮魏國,五國伐齊幾乎滅齊,鄢郢之戰肢解楚國,長平之戰最終打垮趙國,可以說,秦昭襄王一生瘋狂戰鬥,為大秦帝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如果沒有秦昭襄王時期對於楚國的壓制,沒有那一時期對於韓國的蠶食以及對於趙國軍事實力的打擊,想必秦國在後期發動滅國之戰的時候遇到的困難會更加繁多;可以說,秦昭襄王時期幾乎把秦國統一前的大戰,關鍵戰役都打完了。

秦昭襄王:六國掘墓人,發起滅國攻堅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所以從這一方面來看,秦昭襄王在位時期為秦國做出的貢獻還是相當巨大的,可以說是為後期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分析一個歷史問題時還需要多方面來看待秦,昭襄王時期的秦國確實啃下了好多硬骨頭,但我們不能以此來抬高或者誇大秦王嬴政時期的秦國為統一事業做出的努力和貢獻。

那時的秦國確實已經成為戰國七雄當中最為強大的國家,看上去統一應該只是時間問題,可是別忘記很多國家都是在最為強盛的時候由盛轉衰的,比如說魏國,戰國前期的魏國就是整個中原地區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對於周邊各大國家的壓制也非常強。

可是當魏惠王繼位之後,魏國的強盛狀態不再持續,並且有了衰弱的勢頭,在經歷了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的失敗之後,超級大國的地位不復存在,由此拉開了衰弱的序幕,讓一個本身最為強盛的國家只能漸漸地被埋沒,最終成為了歷史的風沙。

所以說,秦王嬴政時期的秦國魏滅國之戰,所做出的努力也是非常大的,我們在肯定秦昭襄王貢獻的同時也需要看到秦王嬴政的努力,如果不是秦王嬴政的運籌帷幄,遠交近攻,拉攏離間,高超的軍事謀略以及用人不疑的魄力,秦國統一時間至少的延遲很多,別忘了,秦王統一六國後,還北拒匈奴,南平百越,可以說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也可以說秦始皇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參考文獻:《左傳》、《漢書》、《戰國策》、《呂氏春秋》、《資治通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