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黃峭山故事:出巨資創辦和平書院,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

黃峭偕三位夫人及兒子們回到家中,拜見父母,敘談別離之情。庶母張氏向來對峭兒十分疼愛,母子見面抱頭大哭,因過於激動,竟昏倒在地,不省人事。黃峭和父親心急如焚,村中無醫,毫無辦法。此時,黃峭忽然想起皇甫老御醫說過,常青草可治昏厥之症,便和父親商量,要上山採集常青草為母治病。武夷山虎狼蟲豹多,為防萬一,黃錫要實郎帶上寶劍、弓箭和童僕們一起去,再三叮囑注意安全。

黃氏黃峭山故事:出巨資創辦和平書院,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

黃峭他們翻山越嶺,過澗爬崖,來到一個山凹處。正要尋找常青草,他才想起自己只知草名,不知草形,不識常青草是啥模樣,到哪去找啊!荒唐、荒唐。黃峭正在為難之時,前面草叢中出來一個野物,他向童僕要來弓箭準備射擊,卻發現從草叢中跳出的是一隻野山羊,在嫩草茂密、鮮花盛開的草地上,邊走邊跳邊吃青草,十分可愛,便放下了弓箭,向前走近幾步,靠在樹邊仔細觀察。一會兒,他看到野山羊啃了一些紫花小草後,又吐了出來,接著身體晃盪幾下,便倒在草地上打滾掙扎,口中還吐出白沫,心中正暗自吃驚。但野山羊又慢慢掙扎著站起來,緩緩走到一叢黃花草處,大咀大咀地啃吃了一頓,然後打了一個滾,站起來抖抖身子,輕輕鬆鬆地蹦跳著返回林中去了。黃峭暗暗推測,這開紫花的可能是毒草,開黃花的能解毒可能就是“常青草”了,就走到黃花草叢前,仔仔細細地察看葉片和黃花的形狀,見和書上所載相同,拔出一棵用嘴咀嚼品嚐後,果然有股茗涼清香之味,這才確定為常青草。找到了常青草,黃峭非常高興,發動大家在林中草叢裡尋找了十多蓬葉肥莖壯的常青草挖出來。

當天趕回家,立刻洗淨煮成藥湯,親手用勺餵給母親服下,張氏第二天便醒過來。經過幾天調理,張氏康復如初,臉色紅潤,目光有神,全家都很歡喜,黃峭也進一步感到醫藥治病救人的好處,更加註重對醫學的探索。不料為母治病之事不脛而走,各地紛紛傳說大孝子黃峭,識仙草,懷絕技,用藥湯治病有奇效,能使母親起死回生,是個孝子神醫;也有的說黃家風水好,歷來出孝子,漢代出了孝子黃香,當今又出了孝子黃峭,這真是王祥復出,華佗在世。

故事隨著傳說越傳越遠,越傳越神。各地百姓、商賈、官吏慕名紛至沓來,求醫問藥,弄得黃峭啼笑皆非,怎麼解釋都無用,反而招致病人的誤解,說他架子大,不願治病,編話敷衍。這些就象趕鴨子上架,逼著他走上醫學之路,只得邊治病邊向民間郎中學習識藥治病。

黃氏黃峭山故事:出巨資創辦和平書院,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

一日,黃峭採藥歸來,從村中一所私塾經過,聽到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又見窗外有幾個牧童或靠窗、或貼牆,聚精會神地跟著教書先生朗讀詩文。小孩子盼望讀書的心情讓他深受觸動,他摸著牧童的頭愛撫地問:“你們喜歡讀書嗎?”

“很喜歡!”小孩子點點頭說。

“那怎麼不上學呢?”

“家裡窮,上不起呀!”

“回家跟你們的爹媽說,你們明天來上學,學費由我負擔。”

“好!”牧童們歡呼起來。

這時,有人大喊:“誰家的牛下田吃禾囉!”牧童聽到,便一窩蜂跑了。

一位拄杖老人見此情況,對黃峭說:“賢侄,你慷慨解囊,救助窮人子弟上學,我很欽佩。可是你今日幫這家,明天幫那家,能幫得了幾家?除非辦個鄉學。”

“大伯,您說得對。我也在想這件事。”

“禾坪里人口多,又很窮困,若要改變家鄉的面貌,還真需要辦好教育呢。”

“大伯所言極是,如果大家都這麼想就好了!”

“你和你父錫公,都是朝廷命官,又是鴻儒,辦學非你們莫屬。”

“多謝大伯期望,我們父子應當盡力。”

黃峭回到家中向父親說了辦學之事。黃錫非常贊成:“百年樹人,教育為本。大唐之所以消亡,就是後來缺乏教育,良知淪喪,仁義不張,綱常倒懸,君臣亂禮。你棄官歸裡,行醫道,辦教育,仍不失為亂世中的高尚之舉啊!”

“父親所言甚是,兒當遵囑力行。”

“你大膽去辦,我還會發動黃氏族親都來支援你。”

黃峭在父親的大力支援下,很快就行動起來,從宣傳辦學的好處和意義入手,得到了禾坪里正、村中三老及黃氏家族的鼎力相助,紛紛出資捐銀。他自己的父母親和三位夫人也把積蓄和私房錢拿出來,全家共捐資紋銀兩千兩。禾坪裡的百姓全都行動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積極為辦學做貢獻。經黃峭和幾位老人到禾坪裡小西門勘察地勢風水,發現這裡正對筆架山,前面有潺潺溪水似青龍,背靠商肆而財活,若作基址再好不過,他年必出才子,興盛發達,遂決定將學堂建在此處。黃峭一面組織村民挖地奠基,平整土地,指導村民掘土和泥,燒製磚瓦;一面帶領青壯小夥上山伐木,鑿巖採石,忙得不亦樂乎。由於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工程進展很快,年餘(即公元908年)便告竣工。因書院在亂世中啟建,希望早日和平,有了和平才有一切,且“和平”與“禾坪”諧音,經黃峭提議,大夥贊同,將學堂取名為“和平書院”,讓後代子孫永遠記住和平的深遠意義。

書院規模不大,坐西朝東,佈局合理,乃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築,鬥磚封火馬頭牆,單進廳,穿鬥構架。天井兩側建廊樓,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地面和廊樓地面約1。6米。正門門首上掛著用木板雕刻的、由黃峭書寫“和平書院”四個楷體大字的匾額,無其他雕畫裝飾,質樸無華。門前空坪以小卵石鋪築幾何圖案。空坪北側建一磚石結構單體門牆,頂部形狀象一頂官帽,中間大門和兩邊券拱門形成一個“品”字,暗喻讀書為做官,做官要做有品級的官,體現了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意識。

進入大門,天井正中有用青石砌成的十三級臺階直達堂房大廳,教育後代從讀書到成為國家棟梁,是沿著書院啟蒙的庠生、秀才、舉人、進士、九品、八品、七品、六品、五品、四品、三品、二品、一品官銜,象十三級臺階攀登而上的。堂房為五開間,中為廳堂,中央掛著孔聖人畫像,用來先生教誨學生學習孔子的儒學,向孔聖人禮拜啟蒙,教誠學生尊老愛幼,遵守校紀的訓生場所。廳堂兩邊各有一間教室,是學生讀書聽課的課堂。廳堂後面,封火牆下有寬敞的廚房、餐廳,供師生弄飯、用膳的地方。廳堂前有一口四方天井,天井兩旁廊樓有廂房,是為先生住宿休息場所。禾坪裡不分姓氏,窮苦家的孩子都可免費入學,富家子弟來者不拒。

開學典禮那天,天空晴朗,各村來慶賀的村民,玩獅子,舞龍燈,爆竹連響,鑼鼓喧天。第一批入學的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在校門口前大坪上,一字排站立著觀望歡樂的人群,他們個個象過年一樣,穿著新衣服,紅著臉,興高采烈。黃錫和黃峭主持開學儀式,三老為學堂隆重剪綵。

當黃峭在鄉學門前講話時,突然有一隊騎兵來了,會場騷動起來。黃峭轉身後望,見那隊騎兵從學堂背後匆匆而來,只得暫停講話。不一會兒,騎兵來到面前停了下來,隊裡走出一個軍官,竟是李罕之。他首先拱手說道:“大伯、賢弟,別來可好啊!”

“我們一切都好。李將軍仁兄,你怎麼來啦?”

“我今天來得匆忙,打擾了你們開學典禮。我先陪你們舉行完開學大典再說。”

“不可不可,李將軍要事先辦!”黃錫推辭道。

“村中大事,莫過開辦鄉學,先開了鄉學,再辦我的事也為時不晚,請你們繼續吧!”李罕之堅持說。

黃家父子推脫不了,黃錫只好宣佈開學,黃峭致辭,三老講話。最後李罕之以嘉賓身份也致賀詞,並捐銀一千兩。歌伎辛雨桃幾年前唱歌到泉州,不久與富商付貴成親,生下一子名付尊山,是為紀念黃峭恩德的意思。她聽說黃峭棄官返鄉辦學,偕丈夫送子來上學,也捐了紋銀一千兩,還彈撥琵琶唱賀:

三皇五帝到如今,代代不乏讀書人。

世道動盪綱常亂,倡導教化重十分。

峭公做官多清正,扶保唐皇盡忠心。

棄甲歸田辦書堂,為國育才意義深。

和平書院教人和,不廢儒風萬古存。

這一小曲,平靜時如行雲流水,湍急時似江河奔騰,引起陣陣掌聲,把儀式推向高潮。而“和平書院”也就在大家的歡呼聲中誕生了。

黃氏黃峭山故事:出巨資創辦和平書院,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

開學慶典完畢,黃錫父子把李罕之請至家中。黃峭的兩位庶母和三位夫人都出堂見李罕之,孩子們給李罕之叩頭,場面其是熱鬧。

晚上接風洗塵,黃峭陪李罕之在客廳談話。此時李罕之才說了一件令黃峭傷心的事——晉王李克用已經去世了!黃峭聞之如雷轟頂,悲淚盈眶。李罕之不等黃峭發問,便把晉王病故的前後經過敘說一遍:朱溫在汴梁(今開封)稱帝后,李克用成了他唯一的對手,時刻窺視河東,恨不得及早剷平晉陽。李克用多年來與朱溫連連征戰,手下大將被朱溫干將王彥章殺掉七八個,已處於弱勢,因此也只得困守河東,不敢輕易出戰。燕國與契丹又趁火打劫,在晉王背後捅刀。李克用憂國憂民,憂兒憂孫,困境猶堪,導致舊傷舊疾接連進發,肝炎尤甚,眼睛失明。他不得不以醉酒來止肝疼,終於不治,在太原軍中病逝。臨死前,他把嫡子李存勖、嗣子李存信、李嗣源叫至病榻邊說:“父病已入膏育,恐不久於人世了,父將晉王之位傳於存勖,請存信、嗣源以大局為重,輔助弟弟存勖,以中興唐室為已任,共謀發展。父死之後,晉國可聘任黃峭、張承業為軍國政事,輔助吾兒治國安民。父征戰一生,最大的仇敵有三:朱溫、劉燕、契丹,今授汝三枝鵝毛翎箭,兒等一定要射殺三賊,告慰父於九泉。父戎馬一生最大的憾事是未能復興唐朝,兒等若能掃平朱溫叛賊,重建唐朝社稷,一定要以唐為國號,不得有誤。”李存勖答道:“父王放心,您的教誨我們一定謹記在心。”李克用聽了嫡子的承諾後,閉目而亡!黃峭雖然早聽到李克用去世的傳聞,但遠離千山萬水,戰火連年,路途中斷,始終未得確切訊息;

今日聽了李罕之一講,他深為李克用的忠唐之心所感動,忍不住淚水奪眶而出,悲乎道:“亂世一忠臣,眾濁唯已清;壯志尚未酬,遺言復唐鼎。噩耗摧碎心,欲哭已無聲:遙拜汾河水,千古悼忠魂!”李罕之又說:“李存勖繼晉王位之後,首先就命我來邵武請先生出山,輔晉國之政,盼望先生允許。”說罷,遞上晉王李存勖的親筆信。黃峭拆書閱後,對晉王李存勖委已重任深感欣慰,但他冷靜思考後又覺得,大唐血脈已蕩然無存,即使恢復亦非李家天下,目前天下大亂,各地王爺仍在爭鬥之中,我戎馬十幾年,受盡征戰之苦,今日又何必重新投筆從戎呢?還是歸隱山林,為民造福,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來的實在。他下定決心投身教育事業,不再為官,於是說:“仁兄,晉王令我出山委以重任,我感謝萬千,只因父母年逾花甲,體弱多病,尚須盡人子之孝,不宜遠行。”

李罕之見其推諉,插話:“賢弟莫要推辭,你念與晉王的師生之義,應允出山吧!”

“仁兄,師生之義雖然可貴,但輔助新君,我已無能為力了!”

“這個……”李罕之十分遺憾。

“仁兄,我叔祖黃璞棄校書郎之官、黃滔棄監察御史之職,皆已歸裡,頤養天年。我雖不能與二人相比,但我以唐朝之遺臣而知足矣!”

李罕之見苦苦相勸毫無結果,知黃峭重孝子之心,興教育之切,也就不再勉強,只得說:“賢弟既然主意已定,為兄也就不再勸了。可否為晉王爺進言治國之策,這總可以吧?”

黃峭品茗沉思後說:“當今亂世,各地王爺割據一方,勢力大的鯨吞小的,真可謂以武力得天下,其興也速,其亡也快,有誰在循周公之亂、孔孟之道呢?看來只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方可成就一番霸業。我認為亂世治國,以武為上,切不可拘泥於成禮,應量力而進,不可量禮而退矣!我題策詩一首,請呈晉王。”

“請題。”李罕之道。

黃峭研墨鋪紙提筆而書:“亂世治政武為先,切勿拘泥禮義間;宜將量力逐虎豹,不可循德學禮戰。”

李罕之見策詩深受啟發,聯想到過去李克用用兵,過於拘泥於唐朝禮,有時喪失戰機而失敗,教訓是很沉痛的,現在方知以武為先,不拘舊禮之可貴,遂將其收入匣中。次日告別黃錫父子,回晉陽交令去了。李存勖收到老師黃峭的“策詩”後,決心以武力復唐。他經過15年的征戰,先後打敗了燕王、契丹和朱溫所建的梁朝,於公元923年建立了唐朝,史稱後唐。而在建設書院的過程中,上官夫人妙秀於後梁開平三年(909)十一月初一日午時,為黃峭生了第八子黃楚,字維松。

吳氏夫人妙香於後梁乾化元年(911)二月二十九日辰時,為黃峭生了第九子黃政,字維柱,號有恆;吳妙香一連懷幾胎都早產,這是她生的第一個兒子。與此同時,在黃峭解甲歸田三年多的日子裡,除了忙於辦院育才,還抓緊時間串村訪戶,瞭解平民的生活狀況,足跡踏遍了高山田野。透過深入調查,他發現家鄉富不起來,老百姓生活依然艱苦,造成的原因是“三荒”,即山荒、田荒、人荒。如:山荒,高山的竹木用材,沒有人去採伐,低山高坡沒有人去栽茶樹、茶油樹、桑樹、果樹,而毛竹編織成農品,木材建房造傢俱,茶葉、茶油、蠶絲、水果都可賣錢,解決吃糧穿衣問題;田荒,山裡坑頭坑尾荒掉的土地,可置田種稻谷、高粱、花生、紅薯、芝麻等作物,增加農民收入,有了經濟結餘,才能解決人荒問題;人荒,小孩不讀書沒有文化,就不知達理,好人都容易學壞,甚至為了生存去偷去搶,搞得社會不得安寧。其實只要吃飽穿暖,家長是會讓子女去學文化習武藝的,他們也懂得國家每三年舉行文武科舉,從中選拔人才,如被選上,出人頭地,何等的光宗耀祖。找出癥結所在,黃峭就與父親商量,想盡快解決“三荒”問題。

黃錫非常贊同兒子的想法,並鼓勵兒子把這種想法變為實事,他說:“實郎,你這種想法很好,可造福平民。但光想不做是空想,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實事求是。這件事靠一二個人是做不成的,要宣傳發動大多數人去幹,以點帶面,逐步擴大,做出成果。群眾嚐到了甜頭,才會自發行動起來。”黃峭得到父親的支援,勁頭更足,高興地說:“父親說得對,以點帶面,先從自家村做起,才能有力量去宣傳其他村。”

黃氏黃峭山故事:出巨資創辦和平書院,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

黃峭請堂兄、宗親等到家裡來喝酒,慢慢地把心裡的打算說出來,並自己先掏出一些銀兩,請勞力上山砍伐竹木,有的運走作原材料,有的僱匠藝人加工,製成農用品、傢俱到縣城去賣,用這些收入置買耕牛、耕具開墾荒山、荒地,在山上種植茶油樹、茶樹、桑樹、果樹:動員在家的農婦養蠶,又將荒地制田,有水的種稻谷,無水的種花生、高粱、芝麻、紅薯等作物。有的當年就受益,有的三年後見成果。三年後的秋月,鸛藪村族長在黃峭提醒下,邀請了禾坪村、小灑村、鹿口、黎舍等村有名望的宗親,匯聚在黃氏宗祠喝慶祝開墾荒地,取得大豐收酒。他們用自己種的高粱做的燒酒,自己種的茶葉、花生以及紅薯片等自產作物來招待客人。開宴時,族長站起敬賓客一杯酒後說:“第一杯酒先敬列宗列祖的保佑;二杯酒敬我村侍郎官黃大人,是他花了幾年心血,深入調查,找出‘三荒’問題,指明致富道路。他自籌資金,帶領本村宗親三年辛勤勞動,才取得了今日的大豐收;第三杯酒敬全村宗親能團結一心,跟隨黃大人,使今天家家有餘糧,戶戶住新房,還存了不少積蓄。大家一致贊同和支援黃大人建書院,讓我們小孩有書讀,長知識,將來好為國家出力,也像黃大人一樣光宗耀祖,把多年的夢想變為現實。”峭山接語說:“今天請各位宗親來喝豐收酒,明白利用現有條件,勞動致富的道理。建議大家學習鸛藪村的辦法,因地制宜發展生產,早日過上富裕的生活。”在座的宗親們拍手贊同。而這也就是流傳至今的每年農村在六、七月間,請親朋好友來家作客,吃新米飯酒的由來。

那年冬天,各村宗親都行動起來了,其他姓的也跟著行動起來,開墾了大片大片的荒山荒地。黃峭不管到哪一村串戶訪問,都受到當地人的歡迎和尊敬,爭著請他到家裡作客。在這幾年中,吳夫人妙香於後梁乾化三年(913)正月十一日午時,為黃峭生了第十子黃化,字維杭,又名寧。上官夫人妙秀也在當年九月十五日卯時,為黃峭生了第十一子黃龜,字維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