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鰲拜畫肖像,康熙韜光養晦,不是恩寵而是為了麻痺敵人

鰲拜是康熙朝初期的四位輔臣之一,擁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地位,其唯一存世的肖像現藏於美國沙可樂美術館。

肖像中,他頭戴單眼花翎朝冠,身著康熙朝早期樣式蟒袍,地毯則結合了順治朝與康熙朝早期宮廷肖像畫中的樣式(這原本僅有王后妃才可在肖像畫中使用)。有人推測此畫作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但這個推論與事實並不相符。

為鰲拜畫肖像,康熙韜光養晦,不是恩寵而是為了麻痺敵人

首先,《鰲拜像》面部的畫法是早在明代就已十分流行的“江南法”,即以淡墨勾勒輪廓,再烘染出面部起伏結構,並不刻畫陰影;鰲拜面容呈現對稱的平光效果,與“江南法”《明人十二肖像冊》畫法一致,而與油畫《康熙讀書像軸》的西式肖像非對稱光影效果有顯著區別。

其次,清末統治者沒有必要為一位晚節不保的清初輔臣畫像,那麼這幅畫只能是由鰲拜的後裔委託民間畫家完成。清代宮廷肖像中服飾、坐具與地毯的造型與色彩十分複雜、形制規範嚴格,其樣式與畫法是有時代差異的,後世民間畫家既難以獲得前朝宮廷肖像原作,也不太可能完全複製前朝肖像畫法,所以此畫應該是康熙早年命宮廷畫師繪製的。

為鰲拜畫肖像,康熙韜光養晦,不是恩寵而是為了麻痺敵人

鰲拜為人飛揚跋扈,甚至數次強迫康熙做出違背意志的決定,即便如此,康熙仍然下令為鰲拜繪製肖像,體現了康熙借肖像藝術榮寵臣子、韜光養晦的馭下觀。

康熙六年八月,已經親政的康熙加賜鰲拜一等公,對鰲拜的榮寵達到頂點,因此《鰲拜像》的創作時間應當介於康熙六年至八年鰲拜被擒之間。加官進爵能給予臣子更高的權力地位和物質生活水平,體現了皇對大臣的信任與優待,而御賜宮廷肖像樣式的使用權則代表了皇對臣子莫大的榮寵,剛愎自用的鰲拜在受到如此高規格的封賞之後會放鬆對康熙的政治警惕,愈加驕縱。

為鰲拜畫肖像,康熙韜光養晦,不是恩寵而是為了麻痺敵人

然而驕者必敗,康熙剷除鰲拜已是眾人皆知的歷史公案,《鰲拜像》不但記錄下了像主的體貌形象,也暗含著康熙韜匱藏珠的政治算計。

除了鰲拜以外,康熙御賜其他臣子使用宮廷肖像樣式時也都僅以榮寵為目的,例如《康熙戎裝像》中侍立於青年康熙前的四位武官,《佚名官員像》中身著蟒袍的滿洲大臣,以及康熙朝中期擔任內務府總管的和素等。康熙此舉不僅能鼓勵這些大臣繼續忠於清室,也可以讓其他臣子產生效仿先進的動力、加倍努力為清廷效力,以肖像藝術榮寵臣子因此成為康熙馭下之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