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關羽和包拯,恐怕是咱們中國歷史上唯二兩個不管是電視劇、小說,戲曲、音樂中相貌必須固定的人物,關羽必須是紅臉長鬚,包拯必須是黑臉……。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我要不告訴您這是關羽,您認得出來麼?)

當年甄子丹拍《關雲長》,第一眼出來我就吐槽:“這關羽怎麼臉不紅!”可見紅臉長鬚就是關羽的標配。包拯就更簡單啦,咱們就不列舉金超群飾演的最經典包拯,單從童年經典電視劇《少年包青天》來看,甭管是飾演者是周杰、鄧超亦或是陸毅,管你小鮮肉有沒有偶像包袱,照例就是臉塗黑,就算是黑成個炭頭也別抱怨,因為包公就長這樣,甭管飾演者找誰來演都是這個套路!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三版少年包青天,不變的是黑臉)

那麼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包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黑臉呢?還是他本身長得就黑?

今天咱們就來探討一下包拯的真實形象。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在古代有很多關於包拯的戲曲小說)

一提起包拯,我們就會想到什麼?包青天、狸貓換太子、龍頭鍘、虎頭鍘、臉黑、斷案如神(所以才叫包青天嘛!)等關鍵詞,關於包公的故事更是常見於各類武俠小說和民間傳聞和京劇戲曲,什麼《三俠五義》、殺陳世美、斬魯齋郎、打龍袍、斬包冕,在戲曲小說裡包拯早已被樹立成一個不畏強暴、剛正嫉惡、處事幹練,斷案如神的黑臉鬥士了。

但很可惜的是,包拯最著名的兩個特點:臉黑和斷案入神,實際上都是咱們後人根據自己的美好想象附加給包拯的。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包拯的真實畫像,咱們可以看到他一點都不黑)

首先咱們來說說包拯的膚色,實際上包拯真的一點也不黑……他出生於公元999(好吧,這個年份實在是很特別!)年的廬州,父親是個普通的公務員,家境優渥,包拯從小也是按部就班的讀書、考試中科舉。由於父母年邁,孝順的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而父母不希望包拯離開,所以他乾脆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後為他們守孝三年,包拯才依依不捨的重新赴京當官。所以包拯是純中原血統(沒有非洲基因!),家境優渥天天在家讀書,以後就蹲辦公室(所以也不可能出現曬黑的現象),從遺留下來的文史記錄和影象來說,包拯都是白白淨淨。《包公書院記》說包拯清雋古雅,殊無異於人,也就是說包拯實際上是個帥哥,所以真實的少年包青天還真可能就長陸毅這個樣子。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與宋慈和狄仁傑比起來,包拯的斷案能力是最弱的)

接著咱們再來說說包拯的斷案如神。中國歷史上有三大神探:包拯、宋慈和狄仁傑,一直都是以開封府的包青天人氣最高。宋提刑和狄大人還是拜近年的電視劇才火了起來,您看以前壓根就沒人提,包括京劇裡也是包公戲最多,有誰看過狄仁傑和宋慈上京劇戲臺的?但實際上包拯擔任開封府尹的時間並不長(只有兩年),而且與法醫之祖宋慈和判案大神狄仁傑比起來,包大人真實的辦案能力卻是堪憂。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不無惡意的提到了這個事兒:

包孝肅尹京,號為明察。有編民犯法當杖脊,吏受賕與之約曰:“今見尹,必付我責狀。汝第呼號自辯,我與汝分此罪,汝決杖,我亦決杖。”既而包引囚問畢,果付吏責狀,囚如吏言,分辯不已。吏大聲訶之曰:“但受脊杖出去,何用多言!”包謂其市權,摔(同捽zuó)吏於庭,杖之十七,特寬囚罪,止從杖坐,以抑吏勢。不知乃為所賣,卒如素約。小人為奸,固難防也。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啥意思呢?就是有個平民為了避免捱打就和小吏們串通好,這邊包拯判處犯人打杖脊,結果這個犯人不停地喊冤辯解,這個小吏厲聲呵斥:“你只管受脊杖滾出去,何必囉唆!”包拯一聽大怒,認為這個小吏作威作福欺壓弱者,於是乾脆把小吏揪到公堂上打了十七大板,還特地寬減了囚犯的罪行,但他卻不知道的是小吏就是故意要作給包拯看,因此來減免囚犯的罪過,不得不說這些小吏也是個心理學高手,他相當準確的抓住了包大人判案中同情弱者的邏輯法則,讓包拯把怒火集中在他身上,反而寬恕了那名本應該重罰的罪犯。包拯真是被騙得團團轉。

那麼這個判案能力捉急的包拯為什麼會被大家封為“青天”,還留下一個判案如神的稱號呢?

其實和包拯這個人、職位有關係,包拯大部分時間擔任的是什麼職務?御史中丞,就是最高階的監察官員!最大的特點就是懟!懟天懟地懟貪官,懟皇帝!

真實生活中哪有這麼多兇殺、疑難大案?大部分都是家長裡短,口角鬥毆等等小事兒,最多的還是強者仗勢欺人,弱者隱忍受氣,百姓們不需要太多狄仁傑或宋慈這種斷案如神的“柯南”,最需要的是在被那些官宦子弟、貪官汙吏欺凌壓迫時有一個包拯替他們秉公做主啊!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咱們看看包拯做了什麼。北宋時期有個轉運使王奎巧立名目搜刮百姓。包拯一怒之下連上七道奏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甚至還地指著仁宗鼻子說:皇上您任用酷吏,百姓這一路哭聲你聽不到嗎!一直懟得仁宗皇帝沒辦法,把王奎罷免為止。宰相宋庠上任時尸位素餐,只是喝酒玩笑狎妓而已,這樣的人包拯當然不會放過,鐵面無私的他又是一番懟,懟得宋癢慚愧無比自己主動辭職。就連自家親戚包拯也是秉公辦理毫不徇私情,他曾經在廬州任知州,由於包拯是廬州本地人,所以那些個親朋故舊們認為靠山到了,因此幹了不少仗勢欺人擾亂官府的不法之事。結果包大人大義滅親,一律從嚴從重辦理,即使是親舅舅,包拯也一頓亂棍打得起不來床,百姓們無不拍手稱快,這樣的人,不叫青天叫什麼呢?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好脾氣的宋仁宗)

而且包拯在當開封府知府時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咱們都知道“衙門八字向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包拯堅決杜絕徇私舞弊,大開正門,讓告狀者直接到公堂見官自陳冤屈(以前則是告狀人把狀紙交給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所以很多吏員都藉此敲詐勒索)。

上面提到的那個小故事雖然是包公斷案的一個汙點,但從側面上也說明了包拯這個人心繫百姓,不懼權勢(雖然有些矯枉過正了)。東京城裡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多得是,但包拯“立朝剛毅”、“執法嚴峻”,什麼當朝權貴照樣彈劾。宋仁宗的老岳父張堯佐已經兼職了好幾個職位,還貪心想走關係做副宰相,包拯知道以後這通狂噴啊,口水都噴到宋仁宗臉上了……要說仁宗也是個好脾氣,包拯這算是嚴重的犯上了吧?結果仁宗忍了……這直接導致了朝廷貴戚們噤若寒蟬(“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朝廷因此一片清正廉明之象。什麼叫明鏡高懸?這就叫明鏡高懸!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所以這樣的包拯百姓們怎麼不熱愛,怎麼不懷念?越是政治黑暗的時代,百姓們越期盼能夠為自己做主的好官、清官。在政治黑暗的元朝出現了大量戲曲歌頌包拯鐵面無私,比如說著名的《陳州糶米》、《神奴兒》、《盆兒鬼》,關漢卿著名的《蝴蝶夢》、《魯齋郎》,鄭廷玉寫的《包待制智勘後庭花》,李行道寫的《灰闌記》,曾瑞卿寫的《留鞋記》,武漢臣寫的《生金閣》,這裡的包拯就成為了一種符號,一個堅持真理、剛正不阿、替民眾伸冤的青天大老爺!管你有什麼後臺,哪怕是皇帝也照收拾不誤!(著名京劇戲打龍袍,就是皇帝也犯錯了,包拯當然不能真的打皇帝屁股,所以用龍袍代替,這是百姓虛構的情節,說明在百姓們的心中,包拯就是正義的化身。)

包拯被認為是“包黑炭”和神探,實際上他既不黑也不會審案

至於包拯臉為啥這麼黑,我覺得可能是包拯過於鐵面無私。宋朝曾流傳這樣一句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再加上包拯天性峭刻嚴厲,未嘗有笑容,時人稱“包拯笑比黃河清”,經常都是板著臉做事,所以給咱們的印象就是黑臉,而在京劇臉譜中黑色代表威嚴和剛正不阿,所以漸漸地包拯臉就成了黑色,額頭上出現了月牙(以前京劇中頭頂是陰陽魚),據說這個月牙還是通行證,讓包拯白天審問貪官汙吏,晚上懲治壞鬼惡魂。

這就是包拯,一個既不黑,辦案也不厲害,但就是受到百姓們熱愛,崇拜的好官,是真正的“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