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有座包公墓 安徽也有一座 誰真誰假

包公,原名叫包拯,安徽人,世人也稱“包青天”,是歷史名人,是清官的典範,後世經常用“包青天”來形容廉潔的清官,他鐵面無私,為官清廉伸張正義的故事更為廣泛流傳。

鞏義有座包公墓 安徽也有一座 誰真誰假

然而,在今天,人們想祭奠這位北宋名臣卻出現了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在鞏義和安徽都有一座包公墓,誰真誰假?包公墓的問題歷來是人們關心和爭議的焦點。

在說包公墓的問題前,讓我們先簡單的瞭解下包拯的歷史故事。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天聖朝進士。他歷任知縣、知府、監察御史、轉運使、天章閣待制、龍圖閣大學士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並出使過契丹。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

據說,包拯病逝後,朝廷褒獎之,准許其陪葬宋陵(在河南省鞏義市),後葬於永定陵西北。

鞏義的包拯墓座北向南,墓象呈圓形,高5米,周長20米,與北宋名相寇準墓遙遙相望,距宋真宗陵僅有500米左右,墓前豎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書大字“宋丞相孝肅包 公墓”。碑陰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記”,因風雨剝落,大都不可辨認。墓前神道兩側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

鞏義有座包公墓 安徽也有一座 誰真誰假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1973年4月,考古學家在安徽省合肥市也發現了一個包公墓,遷葬墓中發現了一堆凌亂的屍骨和兩塊墓誌銘,墓誌銘顯示為包拯和夫人董氏,另外在包拯的大兒媳崔氏、次子包綬及妻子文氏和長孫包永年墓中均發現了確認墓主身份的墓誌。

鞏義有座包公墓 安徽也有一座 誰真誰假

安徽方面認為,包公墓誌上3000多字,不僅記錄了包公一生的生平事蹟,而且其死亡時間及死亡後由河南運回合肥的經過都有著詳盡的敘述。

另外,1949年,考古學家曾經發掘過鞏義的包公墓,但是從墓中只發現了一些宋代官員佩戴的飾品,沒有發現所謂的屍骨,所以,有關專家認為鞏義的包公墓,很有可能只是衣冠冢。

鞏義有座包公墓 安徽也有一座 誰真誰假

這些史料的出現,終於結束了河南和安徽多年的“包公之爭”。

然而,歷史的真相真的就此揭開了嗎?

合肥包公墓地出土的材料同時又給歷史學家們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成為“謎中謎”。比如,在墓地中軸線的西南部,有一較大的封土堆,高約4 米,底徑10 米,整個外形略大於包拯夫婦遷葬墓。從這個封土堆的地表再往下深挖3 米,都是一色的生土,可知這個土堆是典型的“疑冢”。包公墓為什麼設此“疑冢”?它是什麼時代修建的?實在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