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但有一稱號比昏君更適合清帝!

君主制度很昏蛋,但並不是所有的君主都是昏君。起碼在秦始皇之後,有很多皇帝都很靠譜,其道德品質也是無可挑剔。不但是一個合格的帝國掌舵者,而且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如果要是在每個朝代評選出一位明君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唐宗宋祖乃至漢武帝明太祖明成祖都不能入選,因為這些人或許可以稱為一代英主雄主,但是離明君似乎還差上那麼一星半點甚至很多。

至於被像老牛一樣吹上天的“乾隆大帝”,連清朝的前三都排不進去。而看來看去,似乎“明朝無明君清朝無昏君”這句話似乎對了一半:明朝當然不缺明君,而清朝無昏君的說法是很靠譜的,因為對於清朝很多皇帝來說,有一個稱號比“昏君”更適合他們。

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但有一稱號比昏君更適合清帝!

秦始皇當然堪稱千古帝王典範,而且是真正的“帝師”,屬於那種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存在——所謂“焚書坑儒”純屬江湖術士及其追隨者的抹黑,實際是秦始皇奠定了中華大一統的版圖基礎,而且他開創的撫卹制度、以工代賑制度以及老弱補貼制度,後來很多朝代都沒有執行。更主要的一點是不管手下功臣是居功自傲還是養寇自重敲他的竹槓,或者打了敗仗喪師失地。

秦始皇都把責任攬到自己頭上,所以王翦李牧都能很愉快地給他賣命,連李斯趙高這兩個陰謀家,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也都挺規矩。李斯和趙高之所以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是治世之能臣忠臣,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忍背叛對他們很好的嬴政,另一方面則是不敢——他們那點花招兒在秦始皇面前根本就不好使。

至於二世胡亥就不用說了,就連後來的子嬰,也趕不上秦始皇的一根頭髮絲——如果子嬰有一點雄心壯志,章邯即使暫時歸附項羽,也會反戈一擊,再加上任囂趙佗的數十萬大軍,翻盤也不是沒有機會,但是他卻中盤認輸,把自己降格為秦王,這棵大樹一倒,別說猢猻,連獅子老虎也都解散了。

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但有一稱號比昏君更適合清帝!

漢朝的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都很有本事,也都是一個稱職的皇帝,但是他們似乎都比漢文帝劉恆稍微差一點,所謂“文景之治”其實是漢文帝一個人的功勞,漢景帝不過是沾了老爹的光,還搞出了一個“七國之亂”,要不是老百姓都念著漢文帝的好,不肯響應吳王劉濞等人的鼓動,就憑朝廷那點直屬部隊,還真未必打得過七國聯軍。而漢朝老百姓念漢文帝的好,我們透過三件小事就能看得出來。

第一件,孝女緹縈上書,漢文帝悲慟:“對老百姓施以肉刑,痛在百姓身上,也痛在我心上,哪有為人父母(君王)對自己的子民下這樣毒手的?往後肉刑一律廢除!”

第二件,劉恆公開下詔:“夫以朕不德,而躬享獨美其福,百姓不與焉,是重吾不德。其令祠官致敬,毋有所祈。”那道詔書很長,但意思很明顯:如果大漢帝國做錯了什麼事要受到上天的懲罰,那就衝我一個人來,跟百姓無關!

第三件,漢文帝想造一座露臺,但是工程預算需要百金,漢文帝一筆否決:“這百金就是十戶中產家庭的全部財產,我老爹給我留下那麼大的宮殿還不夠我住嗎?往後這種樓堂館舍一律不許建!”

第四件,漢文帝臨死前下詔不許厚葬,並且還專門規定:你們假裝哭三天就行了,三天一過,什麼婚喪嫁娶飲酒作樂,該幹啥幹啥去,都不禁止(臨三日,皆釋服,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者)。這樣看來,在整個大漢王朝,能跟漢文帝劉恆爭奪第一明君位置的,也就是位面之子、漢光武帝劉秀了。

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但有一稱號比昏君更適合清帝!

隋朝不用選,短命王朝就出了兩個真正的皇帝(後來的傀儡不算),隋煬帝前期英明神武后期荒誕不經,是萬萬比不上他那個勤政愛民的老爹的——當了皇帝的隋文帝楊堅,居然有過帶領到百姓逃荒的記錄——當然比較好聽的說法是“就食”。實際是京城糧食不夠吃,只好疏散到外地去找飯吃,逃荒路上,楊堅的侍衛替老百姓挑擔子,皇帝的御馬也用來馱走不動的老人和孩子,楊堅柱個棍子跟大家一樣步行,僅憑這一點,隋文帝楊堅就堪稱一代明君了。

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但有一稱號比昏君更適合清帝!

本來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算唐朝第一明君的,但是一翻他的履歷,卻發現這位李老二弒兄屠弟逼父,還收編了弟妹(齊王元吉的妃子),最後又把刀子揮向了親生兒子。這些汙點怎麼洗也洗不掉,所以這位英主雄主天下霸主是一個很有能力的皇帝,但似乎還算不上一位明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了天下卻沒治好家,氣得差點拔刀自殺。趴在床上哭得鼻涕一把淚一把,讓長孫無忌等大臣看了笑話,這似乎不是一個明君應有的形象。

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但有一稱號比昏君更適合清帝!

元朝不是祖籍遼寧生在黑龍江後來又到了呼和浩特的筆者可以討論的,因為我在等著一位來自黃金家族的牧人老師來寫這方面的稿子,那麼咱們就可以跳過宋朝和元朝了——宋朝是名副其實的“送朝”“慫朝”,包括宋太祖趙匡胤在內,所有的皇帝都很“娘”,要是矬子堆裡拔大個兒,那麼能稱得上明君的,也就宋仁宗一個人,但是他只能算仁君,跟英明神武還隔著十八條街——歲幣也沒少往出送。

所謂“失去燕雲十六州沒法養馬,所以打不過遊牧民族”,那只是一個藉口——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別說半壁江山,連父母死了都找不到一塊墳地,後來還不是把元順帝攆到大漠戈壁吃沙子去了?

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但有一稱號比昏君更適合清帝!

前一段時間居然流傳開這樣一種說法:“明朝無明君,清朝無昏君”,這句話前半截不是不懂歷史,也不是眼瞎了,而是因為心瞎了,所以睜著眼睛眼睛說瞎話: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開創“仁宣之治”,明孝宗朱祐樘實現“弘治中興”,這三位皇帝個個勵精圖治勤政愛民仁德節儉,隨便拉出一個都能跟清朝最好的皇帝媲美,又怎麼會“明朝無明君”?

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但有一稱號比昏君更適合清帝!

但是“明朝無明君清朝無昏君”說法的後半截筆者是同意的:清朝真的無昏君。努爾哈赤皇太極乃至順治康熙,也算得有為之君,廢除賤籍、改土歸流、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的雍正,似乎能算得上是一位明君,而在雍正以後,除了嘉慶之外,包括乾隆在內,那幾個皇帝都不是昏君,而是昏蛋。因為他們不配稱為君,所以就不存在昏君的說法了,有一個稱號更貼切,叫他們昏蛋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