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選秀罕見照:秀女衣著簡陋、面容稚嫩,和影視劇天差地別

而在滿清一朝,選秀更是成為了一項國家制度,透過流傳下來的晚清選秀老照片,我們可以得知選秀這件事情,或許並不是看上去的那麼美好。

這些參加選秀的秀女衣著簡陋、面容稚嫩,與電視劇裡面所表現出來的狀況有著雲泥之別。

歷史悠久的選秀制度

選秀制度可謂是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那個時候的君主為了充實自己的後宮,會不定時地在民間採辦女子。

經手人一般都是有君主親自任命的,所以權力很大,許多人為了能夠攀龍附鳳,跟朝廷搭上關係,就會透過各種方式去賄賂採辦人。

隨著採辦制度的逐步完善,選秀制度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建立了起來,到了東漢時期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制度,並且隨著歷史的推進而逐步地被完善起來。

到了唐代,為了選取到皇帝滿意的秀女,給出了三個標準:一是年齡在13歲以上、20歲以下;二是姿色秀麗、容貌端莊;三是面相符合相法“吉利”,即要“旺夫”。

後來的歷朝歷代都延續了這樣的標準,一直到清朝,依然被當做選秀的圭臬,只不過在清朝,選秀的範圍大大地縮小了,只侷限於“八旗”和“包衣”。

清朝的八旗選秀制度

清王朝的統治者一般在八旗中選擇妃嬪,包括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等等。

這些被安排參選的秀女只能夠來自八旗中,當八旗中的女子年滿13歲之後,就要被登記在冊,然後彙總到八旗都統衙門,並上報給皇帝,確定選擇的日期之後,八旗的統領們就會將這些女子送到皇宮裡面。

由於清王朝的統治者認為“紅顏禍水”、“美女殃國”,所以在八旗中選擇秀女的時候,除了看重門第和人品之外,容貌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因此,很多長相醜陋但是門第比較高,出身比較好的女子,都被塞進了皇帝的後宮。

這樣做的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是對於當事的皇帝卻是一種折磨。

我們都知道,男人在對待美女這件事情上面,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並不會因為規矩怎樣就會屈服。

更何況是一國之君,擁有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如果自己的妃嬪長相難堪的話,即使為了遵守祖宗的規矩,不會在明面上去違抗,但是私下裡還是有的辦法來滿足對於美女的渴求。

於是,乾隆開始了六下江南,同治帝得了花柳等等,無一不是對這種制度的不滿和嘲諷,特別是同治帝,為了能夠與美女一聚,不惜犧牲了自己的性命,這是何等的悲壯。

這個選秀制度到了清朝晚期,導致很多皇帝都絕了後。

清朝的包衣選秀制度

那麼,作為選擇僕役和宮女的包衣選秀制度,有沒有比八旗選秀女好一些呢?

很不幸的是,包衣選秀制度只能怪用更加慘不忍睹來形容,畢竟,從包衣裡面選秀,不是去選擇妃嬪,而是選擇打雜幹苦力的女人,決定權也不在皇帝手裡,而在於戶部以及內務府。

所以戶部以及內務府的官員為了遵循祖宗的制度,美其名曰為了皇帝的健康,為了皇家血統的純正,為了大清的萬世江山,他們更願意選擇那些看起來牛高馬大,十分強壯的女人來充作苦力使喚。

在這些官員的眼裡面,這些包衣出身的修身只是會說話的工具而已,想要透過得到皇帝的恩寵而實現人身階級的跨越,無異於痴人說夢。

因此,在滿清二百多年的歷史裡,包衣出身的女人,因為得到某個皇帝恩寵生下皇子格格而母憑子貴的記載似乎就沒有出現過,這不得不說這一制度的巨大“成功”。

晚清照片中的那些妃嬪宮女

1839年,法國人L·達蓋爾發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臺相機。七年之後,即1846年,照相機這個新鮮的玩意兒由供職於中國海關的法國人儒勒·依蒂耶帶到了中國。

在四十五年之後,滿清的皇親國戚已經把拍照片當成了最時髦的活動之一。滿清駐日、法公使三品卿銜裕庚的二兒子裕勳齡就是個中翹楚。

裕勳齡接觸照相機的技術很早,對攝影十分痴迷。由於他的出身比較好,能夠自由進出紫禁城。

所以,晚清時期紫禁城很多的照片都是出自裕勳齡之手。

那個時候,滿清的統治者再也不能因循守舊了,開始嘗試去接觸一些新奇的東西,照相便是其中之一。

在得到慈禧的認可之後,裕勳齡帶著自己的相機給慈禧太后以及許多的妃嬪宮女都拍過照片,可以說是滿清宮廷的御用攝影師。

因此,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看到滿清宮廷的這些照片,還要感謝裕勳齡這個滿清的皇族。

從這些照片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圍繞在皇帝身邊的女人都是一副什麼樣的容貌,與我們想象中的差距實在是太過於遙遠了,更不是現代清宮電視劇裡動輒美女如雲的狀況了。

小結

我們很難說滿清的秀女選拔制度,不是滿清墮落的原因之一,這種選擇面極窄的制度,再加上一些人過猶不及的措施,讓皇家香火的傳承都出現了極大的問題。這或許就是歷史的輪迴與報復吧!

參考資料:《清宮最早的攝影家—勳齡》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