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論語》之辯析“子欲居九夷”

我是趙永軍,這是我的“每天寫一篇”文章,為自己賦能的第97篇。

《論語子罕篇第九》第14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這則論語非常有名,經常被歷朝歷代知識分子引為座右銘。

我們先看【朱熹註解】東方之夷有九種。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君子所居則化,何陋之有?

【錢穆先生註解】先生想居住到九夷去。有人說:“九夷閉塞,怎住下呀?”先生說:“有外面君子去住,那還稱什麼閉塞呢?”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說:“那地方非常簡陋,怎麼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不簡陋了。”

【李澤厚先生譯文】孔子想到未開化的地方去住。有人說:“那麼落後怎麼辦?,”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會落後麼。”

諸位同仁,看出區別了麼?

我自己有個經驗,

論語博大精深,言簡意豐,每一則都高度凝練,要想更深理解,就找關鍵的字、詞。這一則論語的關鍵字就是“陋”。

朱熹直接就用“陋”,其他三位大家分別註解為閉塞、簡陋、落後

,那麼誰的更準確呢?或者有更好的詞麼?我們先查一下這個“陋”字。

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陋”的本字。

造字本義:偏遠、封閉、狹隘的生活空間。陋,阨陝也。--《說文》

,所以這個

“陋”是指因地處偏遠、生活閉塞、空間狹小而造成當地人愚昧、迷信、野蠻、沒有任何見識的。

這樣一來,這則論語就好理解了。

九夷,先秦時對居於今山東東部、淮河中下游江蘇、安徽一帶的諸少數民族的泛稱,

南懷瑾先生註解——九夷是東南方一帶蠻夷之地,當時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省份的邊區。這些地方因遠離中原,可能處於原始部落社會,還是披髮文身,茹毛飲血、非常落後的地區。

孔子想搬到九夷一帶去住。有人說“九夷一帶地處偏遠、生活閉塞,那裡的人愚昧、迷信、野蠻、你過去可怎麼生活?”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能把中原文明帶過去,發展生產,教化百姓,這種狀況很快就能改變),哪裡還會“陋”呢?”

以上解釋是否通?有史為證。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在黃州的四十五到五十歲五年,在惠州的五十九到六十二歲三年,在儋州貶謫的六十三到六十六歲四年!這三個地方都可以說是九夷之地,因有蘇軾,而改變了很多。

王陽明“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而龍場位於貴陽西北七十里,萬山叢薄,苗、僚雜居。也是名符其實的九夷之地,因有王陽明,從此再不“陋”了。

讀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孔子云:何陋之有?”怎能不令人感佩?

2500多年來,孔子的精神從來就沒離開,也沒有走遠,他一直在我們身邊,也一定會在我們身上留傳,直至我們的子孫後代。

一孔之見,不妥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