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窘迫時,派弟子借糧,流傳下這樣的故事

孔子帶七十二弟子周遊傳道,不知怎麼弄的到了陳國斷了糧。

聽說地方上有個範丹,家裡殷實,於是派一弟子前去範丹家借糧。(話說這範丹乃是乞丐的祖師爺,歷史上一傳是春秋時期,一傳是漢朝時期人物)弟子一到範丹家,見只有一間房子,心想:家那麼窮,算什麼家裡殷實,未瞧得起。範丹家沒有門,門檻上擺三塊磚攔著,他未招呼就跨磚進去了。範丹一見就生氣地問:“書生你有什麼事?”這位弟子就把來意敘述一遍,要借糧,範丹不想借給他。

孔子周遊列國窘迫時,派弟子借糧,流傳下這樣的故事

當時範丹就提出兩句話叫他回答,能答上來我就借糧,答不上來我就不借。第一句話是:“世上什麼多,什麼少?”第二句話是:“世上什麼不好,什麼好?這位弟子當時未回答上來,結果未借到糧。

這位弟子回來給孔子稟報,孔子斥之為“蠢材”,並教訓說:“人家門檻三塊磚就是門,你不叫門就進去是不對的,那三塊磚擋君子不擋小人,人家就借糧給你了嗎?”當時孔夫子的大徒弟顏淵說:“師父,我去,那還不好回答嗎?”於是聖人就同意他去了。顏淵一到範丹門前就先叫門說:“請老先生開門,有事相求。”範丹熱情地把門開開說:“請進屋說話。”

進屋後顏淵就說剛才師弟無禮,請老先生原諒,然後把借糧根由說一遍。範丹仍然問那兩句話,顏淵都一一作答。說:“世上石子多玉子少;小人多君子少。”範丹說:世上少賬的英雄,要賬的孬。”顏淵誠懇地說:“我們家住魯國孔府,等傳道結束回家立即來還。”範丹聽後很高興,同意借糧。就到布袋裡抓了一把小米遞給了顏淵,說夠了。顏淵接過來一看,心想:手心裡一點糧食回去怎麼吃。再看範丹的布袋裡也不多,又不好說少,就拿回去了。給聖人一稟報,聖人一看也發愁。轉而想講:“一米度三關。你們查查有多少粒米?我們還需多長時間到家,一頓能合多少粒米?查好後買個大鍋,多添水煮,煮得越狠越好,吸糧食氣就餓不死人。”結果一查合三個米粒一頓,就按聖人說的去辦了。

孔子周遊列國窘迫時,派弟子借糧,流傳下這樣的故事

開飯時大家都等著喝水吸糧氣,可鍋蓋一掀開,是滿滿的一鍋白米飯,大家都吃得飽飽的還剩三碗,聖人對傭人講把剩的三碗盛起來留下頓再吃。傭人把米飯盛起來一看,結果三粒米在底下還好好的。就這樣吃到傳道結束回府也未吃完這一小把米。

可孔子一到家,只顧忙於講學,卻把還糧的事忘了。範丹久等不見孔夫子還糧,就揹著布袋前去孔府要糧。把門的向孔子稟報此事,孔子忽然想起。趕緊派弟子請範丹進府,範丹拿出要賬臉,搖著頭說:“我是要糧的,給糧就走,不便打攪。”弟子回稟,說範丹不願進府。孔子問:“範丹帶來多少人馬車輛,我們加倍償還。”弟子回道:“範丹沒有人馬車輛,只他一人,肩上搭條布袋。”孔子說就緊他的布袋滿吧。於是弟子派家人抬大袋子米來還範丹,準備剩了再抬回去,範丹掙開布袋由著他們倒。一大袋米倒完了,未見布袋裡有糧食,說過緊滿的,不滿就再抬,開始兩人抬,後來四人、八人、十六人、幾十人、百把人抬糧倒進布袋裡都是如此。結果孔府倉庫裡的糧食全抬完了,範丹的布袋仍沒有滿。範丹見不抬了,就說嘍,“我還不能走,你們說過緊布袋滿的。”

孔子周遊列國窘迫時,派弟子借糧,流傳下這樣的故事

弟子們見範丹還要,就去向孔子稟報。說倉裡糧食抬完了,人家布袋還未滿。孔子一聽慌了,忙出來答話說:“我府的糧食全抬完了,那好吧,我還不起,將後由我的弟子們還吧!”範丹說:“我知道你的弟子們在哪裡?”孔子說:“你看每年大年三十過節家裡門上貼對聯的都是我的徒弟,你去要,他們一定會替我還的。”從那以後識字的過節貼對聯,不識字的過節也貼對聯,都變成孔夫子的徒弟了,都得替他還賬。

本文為大魚號年的味道原創文章,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