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死後一大疑案,接班人可能不是親生兒子,一個王爺企圖奪位

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漢廷的“巫蠱之禍”釀成太子與武帝之間公開的武裝衝突。最終衛太子劉據兵敗自殺,衛氏集團在這場政治賭博中滿盤皆輸。李廣利為首的李氏外戚集團似乎是這場變亂的客觀受益者,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劉髆上位的可能性很大,一切似乎又像當年衛霍集團的路子一樣了。

儲君之位虛空,感興趣的就不會只有昌邑王一人。漢武大帝有六個兒子,“孝武皇帝六男,衛皇后生戾太子,趙婕妤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齊懷王閎,李姬生燕剌王旦、廣陵厲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劉據死後,依照齒序,下一個是應當是齊王劉閎,但他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早逝了,所以此時諸子中最年長的就是燕王劉旦了。

燕王劉旦與其弟弟廣陵王劉胥都是武帝后來寵愛的李姬所生,元狩六年(前117年),兄弟二人被同時冊封為王。燕國地處大漢北境內,靠近匈奴,土地貧瘠,武帝以劉旦為燕王,可能還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能成為漢廷的藩籬輔翼。

漢武帝死後一大疑案,接班人可能不是親生兒子,一個王爺企圖奪位

漢武帝

劉旦成年就國之後,“為人辯略,博學經書雜說,好星曆數術倡優射獵之事,招致遊士”。有這些嗜好的藩王,或許就不會安心做一個偏遠邊地的藩屏了,尤其是“星曆數術”,劉旦身邊肯定不乏“望氣者”,或許在他們看來,燕王就是一個有皇帝命的人呢!

長兄太子劉據敗亡,二哥齊王劉閎又早逝,劉旦覺得只能是自己了,長幼有序嘛!於是,他上書武帝,請求入宮宿衛,就是說入宮陪伴保護皇帝。所謂的“宿衛”,不過就是在爭當接班人。武帝自然洞穿燕王的用心,下令將燕王劉旦派來的使者抓進大獄,“宿衛”之夢算是泡湯了。不久之後,武帝又以劉旦“藏匿亡命”,削奪燕國封地良鄉、安次、文安三縣。

劉旦有政治野心,但是沒有政治智慧。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那位神秘的鉤弋夫人生下少子劉弗陵,武帝搞出“堯母門”事件之後,一切都要重新洗牌了。“堯母門”一出,太子劉據的存在都是問題,更何況燕王劉旦呢?武帝中意的是“鉤弋子”劉弗陵,其餘諸子皆不在考慮之列,燕王劉旦並沒有看清這個道理。

漢武帝死後一大疑案,接班人可能不是親生兒子,一個王爺企圖奪位

劉旦的試探在武帝面前失敗了,畢竟他也不願意成為第二個劉據,終武帝在世之時,他始終是隱忍不發。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按照史書記載,武帝臨終之前給太子劉弗陵安排的輔政班子是大將軍大司馬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組成的四人團。

但是,從武帝的生理健康角度看,他晚年能否有效控制權力、正常釋出詔令,這一切都是疑問。所以,不排除晚年的武帝已經被霍光等人架空了,多疑嗜殺的老皇帝多活一天對臣子都是災難!另外,昭帝劉弗陵是鉤弋夫人趙婕妤懷孕14個月生下的,此事雖然見於《漢書》,但終究與常識相悖,所以昭帝的身世也真的可疑!

《漢書》卷六十三和《資治通鑑》卷二十三均記載,“武帝初崩,賜諸侯王璽書,燕王旦得書不肯哭,曰:‘璽書封小,京師疑有變。’”燕王劉旦看到京城送來的璽書,以其封小,也就是規格有異,認為京師有變。這或許只是心懷異志的劉旦的一種藉口而已,即便長安真是權臣擅權,他們在形式上也會做到毫無漏洞。

漢武帝死後一大疑案,接班人可能不是親生兒子,一個王爺企圖奪位

鉤弋夫人

劉旦當即派遣“倖臣壽西長、孫縱之、王孺等之長安,以問禮儀為名,陰刺候朝廷事”,這種試探其實毫無意義,因為自己並沒有實力。或許是處於安撫諸侯的考慮,不久之後,霍光等人控制的漢廷下詔賜劉旦“錢三十萬,益封萬三千戶”。

但是,這一次安撫懷柔並沒有起到作用,劉旦在接到封賞詔書之後,大怒道:“我當為帝,何賜也!”劉旦之怒,又著實暴露了他政治智商的低下,在實力不足的時候,過早地暴露了自己的野心,這可是大忌!

劉旦派去長安刺探情報的親信也是有所得的,王孺見到了郭廣意,“問帝崩所病,立者誰子,年幾歲”。郭廣意在武帝臨終之際,待詔五柞宮,宮中傳出武帝駕崩的訊息,諸將軍共同擁立太子劉弗陵為帝,當時八九歲。王孺將訊息傳至燕國,燕王劉旦說:“上棄群臣,無語一言。蓋主又不得見,甚可怪也。”劉旦所說的“蓋主”,是武帝的女兒鄂邑長公主,因嫁與蓋侯,故名蓋主。

既然劉旦自認為“我當為帝”,那麼又如何解釋起兵的理由,為自己建構一個法統上的合理性呢?劉旦對燕國臣僚進行起事動員的時候,以當年惠帝死後政局為例:

前高後時,偽立子弘為皇帝,諸侯交手事之八年。呂太后崩,大臣誅諸呂,迎立文帝,天下乃知非孝惠子。我親武帝長子,凡不得立,上書請立廟,又不聽。立者疑非劉氏。

當年惠帝死後,呂后立皇子劉弘為帝,是為少帝。後來,陳平、周勃等人發動政變,誅殺諸呂,迎立代王劉恆,是為文帝。在誅殺諸呂之後,代王系與功臣、諸侯結成同盟。少帝非惠帝諸子,甚至惠帝根本無子,這就成了那場政變的合法性理由。燕王劉旦將這段歷史拿出來說,其用意不言自明,他想說的就是劉弗陵並非武帝之子,即“立者疑非劉氏”。

質疑劉弗陵,也就是漢昭帝的血統,這無疑是釜底抽薪,解構了昭帝初年政局的一切合法性!燕王身邊的臣僚也想大賭一把,完成從王國之臣到帝國之臣的躍進,所以他們說“大王一起,國中雖女子皆奮臂隨大王”。

霍光

劉旦與宗室之中的中山哀王之子劉長、齊孝王之孫劉澤結盟,暗中準備武力,圖謀造反,“言少帝非武帝子,大臣所共立,天下宜共伐之。使人傳行郡國,以搖動百姓。”劉澤當時的封地在青州,他企圖“交結郡國豪傑謀反,欲先殺青州刺史”。沒想到,這件事被人告發,青州刺史雋不疑發覺密謀,將劉澤等人收捕,並且將案情呈報給朝廷。結果是未及起兵,密謀便已敗露,“天子遣大鴻臚丞治,連引燕王,有詔弗治,而劉澤等皆伏誅。”

霍光控制下的昭帝朝廷並沒有處理燕王劉旦,但是參與到密謀中的劉澤等人卻都被處死,其中的原因耐人尋味,恐怕不能用昭帝顧念兄弟之情來解釋。昭帝出生之時,劉旦早已在燕國就國多年,二人根本都素未謀面,另外,此時不過是幼童的昭帝哪裡有獨立表達政見的能力呢?不追究燕王,恐怕是霍光擔心背下殺害武帝之子的罪名,又或許是昭帝朝廷自身的合法性自信根本就是虛弱的!

燕王劉旦第一次以武力嘗試覬覦皇位宣告失敗,但是事情並沒有結束,昭帝初年的朝局依舊暗流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