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帝之外的皇帝,在位僅有短短3天,最後安穩活到1942年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朝代,它既見證了中國封建體制的巔峰時刻,亦目睹了中國封建體制的土崩瓦解,曾威震四海,也曾窮途末路,從繁盛到逐漸衰敗,整個過程令人扼腕嘆息。

據史冊記載,清朝歷史長達二百七十年,從努爾哈赤建國到傅儀正式退位,其間共有十二位皇帝。但事實上,還有一位皇帝因在位時間過短而未被寫入史冊。這位皇帝就是保慶帝愛新覺羅·溥儁,登基三天便被迫退位,令人唏噓不已。

清朝十二帝之外的皇帝,在位僅有短短3天,最後安穩活到1942年

事情要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戊戌政變”說起。清朝末年,執政者固步自封,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致使國運衰敗,在西方堅船利炮的不斷攻擊下,國門被迫開啟,領土逐漸被侵佔。此時的清朝統治者依然無動於衷,毫無危機感。

轉機發生在甲午戰爭的失利——在僅有彈丸之地的日本面前,我國竟不堪一擊,節節敗退,並簽下了恥辱的《馬關條約》。此時的清朝統治者終於意識到,次次寡不敵眾不是因缺少先進武器,亦不是缺乏精準戰術,根本原因在於觀念的陳舊、體制的腐朽。

清朝十二帝之外的皇帝,在位僅有短短3天,最後安穩活到1942年

於是,當時較為開明的光緒帝在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的協助下,開啟了近代第一次官方改革:戊戌變法。此次改革旨在變更封建體制,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這對當時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來說,無疑是裂縫中的一道曙光。

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嚴重觸及到了封建貴族階級的利益,且光緒帝手無縛雞之力,幾乎毫無權力可言,在這種情況下,維新派密謀計劃透過殺死保守派的主要人物慈禧太后來掃清障礙,但最終事情敗露,不僅使戊戌變法化為烏有,光緒帝的帝王生涯亦出現危機。

很快,擁有實權的慈禧太后便決定廢光緒,立溥儁。溥儁為端親王愛新覺羅·載漪之子,是慈禧太后弟弟的外孫,雖輩分相隔較遠,但畢竟存在血緣關係。公元1899年十二月廿四日,愛新覺羅·溥儁被過繼給同治皇帝為嗣,封號為“大阿哥”,正式進入弘德殿讀書,定於次年正式登記,更年號為“保慶”。

不曾想,慈禧太后的這一舉動驚動了西方列強,在他們看來,光緒帝是一眾權力者中最為開明的一個,與他合作更為順利。迫於帝國主義的勢力,慈禧太后不得不做出退讓。此事尚未告一段落,便發生了義和團運動及震驚中外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的堅船利炮無情地轟炸著早已滿目瘡痍的中國,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倉皇而逃,隨行的還有愛新覺羅·溥儁及其父端親王,京城被洗劫一空,清王朝僅存的尊嚴也已蕩然無存。

簽訂一系列屈辱性條款後,慈禧太后終於如願回到了紫禁城,她首先便將溥儁之父端親王處決,理由是包庇義和團運動成員,背離祖宗意志,不遵從皇命。當然,溥儁亦受到牽連,沒有資格繼續做皇帝,從登基到退位,僅三天而已。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溥儁雖未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沒有隻手遮天的權力,但他擁有了平淡安穩的生活。同治帝鬱鬱而終,光緒帝英年早逝,相比之下,壽終正寢、活到1942年的溥儁更為幸運。

高處不勝寒,權力越大,責任越大。若你對權勢情有獨鍾,便要學會享受孤獨;若你不能忍受孤獨,那麼平淡恬靜的日子亦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