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講座 第402集 《周公誡子》和諸葛亮《誡子書》原文及翻譯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歷史上見諸典籍的家訓並非鮮見,為後人稱頌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國家規家訓的一大特點,成為日常生活行為規範的有機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些家風家訓中的精華融入新的道德建設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家訓,已經是“家家之訓”,形成家家之風。中國古代的很多理念到現在還是影響著我們這些人,因為這些都是老祖宗長年累月所總結出來的,很多都是值得我們現在學習和借鑑的。諸葛亮的《誡子書》就是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脈相承的,諸葛亮做了一個很好的概括和總結。

在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認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事萬物。透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風建設是我國曆史上眾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從古至今,顏之推《顏氏家訓》、《周公誡子》、諸葛亮《誡子書》、周怡《勉諭兒輩》、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閃爍著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歷史上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 等等,同樣展現著良好的家風。“非淡澹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訓至今為世人尊崇。好的家風不但對自己有利、對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響著大眾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

其實在現在這種思想也是對的,非常有現實意義。首先,每個人必須從自身做起,從自身做好,然後才能管理和影響身邊的人,帶動身邊的人。如果大家都做的很好,做任何事都盡心,盡力,儘性,盡意,那麼家庭和國家就肯定能管理好,治理好。所以,這關鍵還是要從自己做起,做好修身和養德。

一、歷史故事

“成王封伯禽於魯”。

這是發生在3000多年前西周的事兒,周成王要將魯國的土地封給伯禽。

伯禽是誰?周公的兒子,成王的堂兄或者堂弟。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之“元聖”。因其封地在周,故稱“周公”或“周公旦”。

周公跟洛陽的關係太密切了,他指揮營建的成周,就是西周時期的洛陽;他對整個華夏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制禮作樂”,就完成在洛陽。

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大人物,兒子要外出做官,會怎樣送行呢?大擺筵席舉家歡慶接受百官祝賀?大擺儀仗送兒赴任沿途接受高接遠送?

周公沒這樣做。他送給兒子的,是情真意切、用心良苦的家訓。

語重心長

周公是這樣語重心長地教育兒子伯禽的。

“你到了魯國,千萬不要怠慢、輕視人才。我現在夠厲害了吧,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攝政輔佐天子,就這我還經常害怕因為怠慢而失去人才!”

“德行寬容,而用謙遜來保有它的人,必定尊榮;封地遼闊,而以節制自己而保有它的人,必定安寧;官顯祿豐,而用謙卑來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貴;人口眾多、軍隊強大,而用敬畏來保有它的人,必定不敗;聰明睿智,而用謹慎來保有它的,是真明智;博聞強記,而以不賣弄來保有它的人,是大智慧。”

以上六條,是周公畢生推崇而踐行的“謙德”。他告訴兒子:“就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的人,也必須擁有這樣的美德;反之,失去這種美德則可能失去天下甚至喪命,夏桀、商紂王就是這樣。”

笞[chī]兒諫侄

良好家風的形成,絕不僅僅是特定時刻發表一番冠冕堂皇的“老人言”就可大功告成的。

周公始終將家風建設貫穿在日常生活中。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伯禽趨跪”典故。

伯禽去見父親,但見了三次被父親揍了三次。他鬱悶、委屈,就向一個叫商子的人請教。

商子告訴伯禽,南山的陽面有一種樹,叫作喬木;北山的陰面有一種樹,叫作梓木。你何不去看看呢?

雖然有點摸不著頭腦,伯禽還是去看了。

他看到,喬木生得很高,樹是仰著的;梓木長得很低,樹是俯著的。

商子教育伯禽,喬木仰起,就是做父親的道理。梓木俯著,就是做兒子的道理。

伯禽恍然大悟。第二天,他又去見父親,一進門就快步上前,一登堂就跪了下去。

周公稱讚兒子懂事了許多。

歷史上,還有一個更為著名的“桐葉封弟”典故。

周武王駕崩,周成王繼位。成王年幼,周公攝政。

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在宮中玩耍。成王隨手從地上撿起一片桐葉,剪成玉圭狀遞給叔虞:“我封你做唐國的諸侯。”

史官將這件事告訴了周公。周公問成王:“你要分封叔虞嗎?”成王說:“我那是鬧著玩的。”

周公很認真地說:“天子無戲言啊!”

後來,成王正式封叔虞為唐國的諸侯。

以身作則

在家風建設上,周公時時處處注重以身作則,“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就是這樣的典故。

正在洗澡的時候,有人有要緊的政事彙報,周公趕緊停下,用手握著散開的頭髮,直到聽完彙報,做好決策;正在吃飯的時候,聽到報告說有賢士求見,周公就趕緊把來不及嚥下的飯菜吐出來,慌忙地去接見。

一滴水映射出周公勤政敬業、求賢若渴,為國殫精竭慮的光輝。要求子侄們做到的,他自己率先做到了;要求子侄們做好的,他自己率先做好了。無怪乎曹操在《短歌行》裡讚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碩果累累

良好的家風如陽光雨露,使家風之樹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周公自己不用說了,他可以受之無愧地接受西漢賈誼的評價:“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成王,被譽為“中國歷史上一代明君”,周朝在他和兒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

伯禽,在父親的教導和家風的薰陶下,堅持以禮治國,在位46年,魯國的政治經濟出現欣欣向榮的新局面,魯國也因此享有了“禮儀之邦”的美稱。

叔虞,勵精圖治、聰明能幹,到了唐國後帶領百姓興修水利,改良農田,在他的帶領下,唐國百姓很快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周公的家風建設,誰能說與周祚八百年沒有關係呢?

時過400年後,又有一個人,在彌留之際,留下了一封《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出自54歲的諸葛亮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諸葛亮給兒子書信中的告誡,讓我們來看看大名鼎鼎的諸葛孔明,是怎麼給兒子上課的:

第一課:寧靜的力量 “靜以修身 非寧靜無以致遠 須學靜也”

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不能夠靜下來,則無法有效的計劃未來。而且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安寧的環境。現代人多數終日忙碌,您是否應在忙亂中靜下來,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第二課:節儉的力量 “儉以養德”

他告知孩子要節儉,以培養自己的德行。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不但可以擺脫負債的困擾,更可以過著紀律的儉樸生活,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在鼓勵消費的文明社會,您有否想過節儉的好處呢?

第三課:計劃的力量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告訴孩子要計劃人生,不要事事講求名利,才能夠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靜下來,才能夠把將來細心計劃妥當。面對未來,您有理想嗎?您有使命感嗎?您有自己的價值觀嗎?

第四課:學習的力量 “夫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告訴孩子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助益,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學習?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課:增值的力量 “非學無以廣才 非志無以成學”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資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願意努力學習,就不能夠增加自己的才幹。但學習的過程中,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為缺乏了意志力,就會半途而廢。您是否想過,一鼓作氣人多,堅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課:速度的力量 “怠慢則不能勵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夠快速的掌握要點。電腦的普及代表速度時代的來臨,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也一樣與今天不謀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達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時間去修正與改善!

第七課:性格的力量 “險躁則不能冶性”

諸葛亮忠告孩子,太過急躁就不能夠陶冶性情。心理學家說:“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種種平衡取捨,要“勵精”,也要“冶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質嗎?

第八課:時間的力量 “年與時馳 意與歲去”

他警告孩子時光飛逝如梭,意志力又會被時間消磨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時間管理”是個現代人的觀念,細心想一想,時間無法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請您想一想,您有蹉跎歲月嗎?

第九課: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窮盧 將復何及”

告訴孩子時光飛逝,當自己變得和世界脫節,才悲嘆蹉跎歲月也於事無補。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夠臨危不亂。想像力比知識更有力量。您有沒有從大處著想,小處著手,腳踏實地的規劃過人生呢?

第十課:精簡的力量

以上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簡的傳遞了訊息。我相信精簡的表達源於清晰的思想,長篇大論的內容,容易令人生厭,精簡溝通更有效果。

二、原文

(甲)周公誡子

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乙)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三、作者介紹

(甲)《周公誡子》選自《韓詩外傳》。

韓嬰,約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西漢今文詩學“韓《詩》學”的開創者。燕(治今北京)人西漢文、景、武三帝時為官,文帝時任博士,景帝時官至常山太傅,後人又稱他韓太傅。韓嬰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學者,他講學授徒寫成很多著作,其中有《韓故》、《韓詩內傳》、《韓詩外傳》、《韓說》等。韓嬰講授、註釋《內經》有許多獨到之處,世稱"韓詩",與轅固生的"齊詩"、申培的"魯詩"並稱"三家詩"。韓嬰還對《易經》很有研究,做過很多註釋,著有《周易傳韓氏三篇》,但未能流傳於世。

(乙)誡子書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詩人杜甫有《蜀相》名篇傳世。

四、譯文

(甲)周公誡子

周成王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周公警告兒子說:“去了以後,你不要由於被封賞於魯國(有了國土)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而且又有輔佐天子的重擔,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可說是低賤的了。

可是,我還(時常)洗一次頭髮,要經常停下來,握著自己鬆散的頭髮,接待來客,用一頓餐,要好幾次停下來,接待來客,還生怕(因怠慢)得不到人才。我聽說,用尊敬的態度來保有寬以待人的品性,就會得到尊耀;用勤儉來保有廣碩的土地,就一定會有安定;用謙虛來保有顯赫的官職,這就是高貴;

用警惕之心來儲存人丁眾多,兵強馬壯,就意味著勝利;用愚笨來保有聰明聰睿,就是明智;用膚淺來保有淵博,也是一種智慧。這六點都是謙卑謹慎的美德。貴為君王,之所以擁有天下,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性。不謙卑謹慎從而失去天下,從而導致自己去世,桀紂就是這樣的結局。(你)能不謙卑謹慎嗎?”

(乙)誡子書

君子的品行,以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以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顯現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安穩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下心來,才幹必須學習才能增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幹,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怠慢便不能振奮精神,冒險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如果)年華隨著時間流失,意志隨著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裡,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五、評析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周公誡子》和諸葛亮的《誡子書》可謂是兩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闡述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周公誡子》以“握髮吐哺”形容君王為國禮賢下士,殷切求才;以六種“謙才”強調謙虛謹慎是理天下、成大業的第一要素。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證,得出要重視人才的結論。

周公訓導兒子的第一句話就已經點明瞭其所要“誡”的中心內容,即“往矣,子其勿以魯國驕士。”下面的話都是針對這一句展開陳述的。且與末尾“可不慎歟”相呼應。由此我們可以做一個引申的理解,就是當你身居高位的時候,一定要親賢遠佞,禮賢下士,知人用人,善於吸納、提拔人才,不能自高自大而輕視別人。

《周公誡子》中提到的六種“謙德”:1.恭敬 。2.節儉 。3.謙卑 。4.警備 。5.大智若愚 。6.放低姿態。對現在仍有借鑑意義:一個人尊敬別人,寬以待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一個國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儉節約,這樣國家才會更發達,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個人身居要職,就仍要有一種謙虛的美德,不能認為自己是高高在上,這才是真正的高貴;一個國家,科技發達,兵強馬壯,別國才不敢侵犯,自己就會立於不敗之地;一個人學識淵博,聰明睿智,但仍要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不可狂妄自滿,驕傲自大,這才叫真正的聰明。

《周公誡子》中提到的“禮賢下士”,對現在同樣有借鑑意義:“禮賢下士”的意思。禮:以禮相待;賢: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下士:降低身份結交有見識有能力的人。語出《新唐 書.李勉傳》,指尊待賢人和結交群士。

在本文中,周公誡子的觀點是“子勿以魯國驕士”,也就是要兒子做到禮賢下士,並且指出自己輔政“握髮吐哺”,做到了禮賢下士。古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劉備的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國等等。

我們不難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禮賢下士的,驕士多是昏庸之君。所以我們更應該禮賢下士,又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我們的事業才能發展,社會才能進步。

諸葛亮《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誡子書》言近旨遠,含意雋永,是諸葛亮處世立身的智慧結晶。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優美的文辭、豐富的蘊含,更有諸葛亮志存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滅的人格力量。從《誡子書》中,我們領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人生真諦,體會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思,所有這些,對我們現在來說仍大有裨益,富有啟迪。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瞭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充分體現了諸葛亮深厚的文學修養,也彰示了他處世的簡單謹慎。

讀了誡子書能啟發我們要計劃人生,不要事事講求名利,才能夠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靜下來,才能夠把將來細心計劃妥當,面對未來.

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淨,不是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透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

《誡子書》這封家信。短小精悍,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從文中的話裡行間,我們不僅讀出了諸葛亮關心兒子的讀書學習,更為關注的是對兒子智慧人生的教育--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如何在社會實踐中磨礪自己的意志等等。質樸的語言、真摯的感情,表達出了慈父的殷殷情懷和智者的諄諄教誨。這封信濃縮了諸葛亮畢生的經歷、一生的忠告,不僅他的兒子從中受益匪淺,就是今天的我們也從中深受啟發。

一是修身養性貴在“靜”、“儉”。“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告訴人們只有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儉以養德”,告訴我們生活務必要節儉,並以此培養自己的德行。

二是隻有淡泊、寧靜,才能做到志存高遠。內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內心淡泊才能含英咀[jǔ]華,內心開闊才能登高望遠。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更好的謀劃未來、計劃將來。

三是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告訴我們學習既要有寧靜的學習環境更要有專注、平和的學習心境!“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則進一步闡述了學習的增值力量。立志是成學的前提,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幹;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缺乏了意志力,就會半途而廢。

四是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質既要勵精又要治性。“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質就要做到戒除“淫慢和險躁”,要有與時俱進的時代觀念,也要克服急躁冒進、急於求成的毛病,做到和諧適度、平衡發展。

五是做事要有時間觀念。“年與時馳”、“意與歲去”,告訴我們時光飛逝,意志力又會隨著時間消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珍惜時間,管理好自己每天的二十四小時,善用每一分每一秒。否則就會“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到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周公誡子》和《誡子書》,時時提醒我們,驕者之果和謙者之法,告訴我們一生的成功在於謙與禮賢下士。讓我們在工作或學習中能有一個靜心反省的心態,有一種勤儉樸素的作風,更有一種清心寡慾的心境。無數的現實告訴我們,走向周公謙的方法,必須是靜心,我們只要靜思、勤儉、清心,那麼生活就會輕鬆很多,靈魂也會得以昇華。所以,《周公誡子》和《誡子書》是身心互補,又完美統一的,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藍圖,僅此二書,則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