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做的事,讓張良看在眼裡寒了心,大漢建立後他誓死不當官!

劉邦從泗水亭長一躍成為九五至尊,除自身具備稱帝素質外,也離不開張良的出謀劃策。張良作為百年難遇的謀士,幾乎將劉邦奪取天下的每一步都規劃得至善至美。但是,劉邦登基後,立下從龍之功的張良卻不願為官。

劉邦做的事,讓張良看在眼裡寒了心,大漢建立後他誓死不當官!

劉邦做的事,讓張良看在眼裡寒了心,大漢建立後他誓死不當官!

劉邦從泗水亭長一躍成為九五至尊,除自身具備稱帝素質外,也離不開張良的出謀劃策。張良作為百年難遇的謀士,幾乎將劉邦奪取天下的每一步都規劃得至善至美。但是,劉邦登基後,立下從龍之功的張良卻不願為官。劉邦究竟做了何事,讓張良如此寒心?

敵軍在後,劉邦卻丟下全家老小隻顧逃跑,此為重利輕義。劉邦趁項羽攻打田榮之時,出兵楚都彭城。彭城兵力空虛,又毫無防備,被兵多勢眾的劉邦一舉攻下。醉心於成功的劉邦惡習復發,整日舉辦宴會,與美人玩樂。而知曉後方被攻佔的項羽又率精兵來襲,劉邦雖有十萬兵眾,卻協調不佳,幾乎是全軍覆沒。劉邦不僅失去兵卒,連諸侯王都紛紛叛變。危急之下,劉邦將家中老小悉數丟下,僅率張良等數十人逃走。劉邦不是不知曉項羽對他恨之入骨,卻仍將親人捨棄。若非張良堪當大用,恐怕此時也早已被出賣。

經彭城之敗後,劉邦又養精蓄銳,很快再度發展壯大。但是劉邦卻一直沒有計劃營救家人。後來,項羽逐漸勢弱,漢對楚形成合圍之勢。韓信與彭越又屢次從旁打擊楚軍,楚軍已是強弩之末。項羽無奈之下,將劉邦家小送回,與劉邦講和。劉邦明知家人處境不堪,在轉危為安後卻並不營救,還要等到項羽主動講和。

劉邦做的事,讓張良看在眼裡寒了心,大漢建立後他誓死不當官!

劉邦做的事,讓張良看在眼裡寒了心,大漢建立後他誓死不當官!

經彭城之敗後,劉邦又養精蓄銳,很快再度發展壯大。但是劉邦卻一直沒有計劃營救家人。後來,項羽逐漸勢弱,漢對楚形成合圍之勢。韓信與彭越又屢次從旁打擊楚軍,楚軍已是強弩之末。項羽無奈之下,將劉邦家小送回,與劉邦講和。劉邦明知家人處境不堪,在轉危為安後卻並不營救,還要等到項羽主動講和。劉邦不以家人為軟肋,其割捨果斷確實可成大事,不過他也確實是感情淡薄之人,對臣下恐怕更是冷漠。

劉邦做的事,讓張良看在眼裡寒了心,大漢建立後他誓死不當官!

劉邦被楚軍圍困於滎陽時,漢軍糧草匱乏。眼見將要落敗,劉邦向臣下詢問良策。酈食其獻策,讓劉邦分封各地,使封地君主與百姓感念於劉邦恩德,從而助漢滅楚。劉邦認為此計絕妙,便依計而行。外出歸來的張良聽說此計後,大驚失色。他向劉邦講述分封八大弊端,認為此時不比周朝,漢弱楚強,分封不僅無濟於事,還有可能損害基業。劉邦聽後恍然大悟,大罵酈食其險些壞事。臣下出謀劃策,君主決定聽從與否。劉邦自己辨別不清,卻將罪責一味推卸到臣下身上。張良也擔心,若是自己計策失誤,劉邦會怨恨於他。

劉邦做的事,讓張良看在眼裡寒了心,大漢建立後他誓死不當官!

劉邦自己聽從酈食其計策,知道計策之漏洞後,卻反過來責怪臣下。劉邦被楚軍圍困於滎陽時,漢軍糧草匱乏。眼見將要落敗,劉邦向臣下詢問良策。酈食其獻策,讓劉邦分封各地,使封地君主與百姓感念於劉邦恩德,從而助漢滅楚。劉邦認為此計絕妙,便依計而行。外出歸來的張良聽說此計後,大驚失色。他向劉邦講述分封八大弊端,認為此時不比周朝,漢弱楚強,分封不僅無濟於事,還有可能損害基業。劉邦聽後恍然大悟,大罵酈食其險些壞事。臣下出謀劃策,君主決定聽從與否。劉邦自己辨別不清,卻將罪責一味推卸到臣下身上。張良也擔心,若是自己計策失誤,劉邦會怨恨於他。

韓信與彭越都曾在劉邦危機之時,助他一臂之力,劉邦稱帝后,他們反被誅殺。韓信起初並無不臣之心,武涉、蒯通皆勸他謀反,他卻堅持不背叛劉邦。有人誣告韓信謀反,劉邦信以為真,召韓信來見。韓信怕劉邦誤會,將楚將鍾離昧人頭奉上,但仍然被貶謫和排斥。如此境遇,逼得韓信不得不反。而彭越更是無辜。陳豨造反時,劉邦向彭越徵兵攻打陳豨,彭越只派去兵馬,並未親自到場。只因此小罪,彭越就被貶為庶人,後來更是被滅族。說起來,劉邦真正忌憚的無非是功高震主。

張良不願為官,其實是明智之舉。帝王落魄之時隨他南征北戰可以,但是帝王大權在握時想要分羹卻是難上加難。與其最終被殺,不如賺得功名後就及早抽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