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在明代開國功臣中,劉伯溫在民間的影響非常大,說他是“能掐會算”的神人,有“前知五百,後知八百載”之能,所以,人們常常將他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相提並論。這樣的能臣幹吏,理應受到重用,那麼,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給予了劉伯溫什麼樣優厚的待遇呢?他所得官職,與現在相比,又相當於什麼級別呢?且聽老黃為你試作辨析。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劉伯溫,原名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劉伯溫天資聰明卻好學習,聰慧過人,12歲即考中秀才,元統元年(1333年),23歲的劉伯溫舉進士。在家待業3年後,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因其為人剛正不阿,在任內重拳除惡,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看透世清的劉伯溫,5年任滿後,便辭官歸鄉,過起自由自在的耕讀日子。

至正三年(1343年),元朝又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援,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劉伯溫在元朝的仕途,就此中止。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至正二十劉基年(1360年),劉伯溫被正為打天下招攬人才的朱元璋延請至應天(今南京),成為朱元璋的謀臣。作為謀臣,劉伯溫參與軍機八年,給了朱元璋許多有益建議,比如,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掉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此外,劉伯溫還建議朱元璋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民心,並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為大明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

劉伯溫投奔朱元璋後,除了做了八謀臣,吳元年(1367年)以後,又先後任職太史令,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及資善大夫、上護軍,封爵為誠意伯。那麼,這些官職與爵位,都是幹什麼的,相當現在什麼級別呢?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朱元璋25歲時參加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1356年被奉為吳國公。朱元璋建明稱帝的前一年,亦即1367年正月,始稱吳元年。劉伯溫被授太史令的時間,就是吳元年(1367年)。

太史令是何官職?太史令也稱太史,相傳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

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魏晉以後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曆法。隋改稱太史監,唐改稱太史局,肅宗時又改為司天臺,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遼稱司天監,金稱司天臺。元代改稱為太史院,與司天監並立,但推步測算之事都歸太史院,司天監僅餘空名。明朝初年,仍稱太史院,後來改稱欽天監。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太史令最初的職責非常多,到了劉伯溫時代,就成為專一主管推算曆法的技術官員了。職級為正三品。

劉伯溫在太史令的位置上,並不只是演算曆法那麼簡單,而是在職責範圍內,主動作為的,比如,他就任之初,就向朱元璋進呈了《戊申大統歷》。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伯溫借觀天象之機,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天氣大旱時,劉伯溫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便當即命令劉伯溫予以平反,大雨也就從天而降。劉伯溫又趁機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朱元璋這時正要處決囚犯,劉伯溫便問是什麼原因,朱元璋將自己所做的夢告訴他。劉伯溫說:“這是獲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應當停刑等待。”三日之後,海寧歸降,朱元璋很高興,就將囚犯全部交給劉伯溫釋放了。

劉伯溫的太史令,相當於現代國家氣象局局長兼天文臺臺長。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年),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定都應天(今南京市),國號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的,朱元璋擢升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史”是中國古代一種官名,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國君置御史,則開始於秦朝,御史專門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

到了東漢時,始設定御史臺,為王朝的監察機構,職掌握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御史臺以御史大夫為主官,御史中丞副之,領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唐朝貞觀之前,御史臺僅僅風聞奏事,沒有司法權力。貞觀間,御史臺設定臺獄,受理特殊的訴訟案件。開元十四年(726年)後,專設受事御史一員,以御史充任,每日一人輪流受理詞訟。從此,凡重大案件,御史臺和刑部、大理寺組成三法司聯合審理。大理寺負責審訊人犯、擬定判詞,刑部負責複核,同時報御史臺監審。元代的御史制度空前發達,御史臺直接在地方設立行御史臺,與行樞密院、行中書省並立。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明初,延襲元制,也設有御史臺,左、右御史大夫分別為鄧愈與湯和,劉伯溫與章溢為御史中丞。

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御史臺;洪武十五年(1382年),更置都察院。其職守是,“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都察院的主官為左、右都御史(即原左、右御史大夫),左都御史主掌都察院,右都御史輔之。左、右都御史同正二品;其下的左、右副都御史(即原御史中丞),正三品。

劉伯溫的御史中丞,為御史臺正三品副職,相當於現在的監委副主任之職,屬副部級高官。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授劉伯溫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又加授劉伯溫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

先說說弘文館學士。

弘文館最初始設於唐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館於門下省。李世民招集天下名士,充實到修文館中,有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陸德明、孔穎達、虞世南等名流入館,號稱“十八學士”,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干將。。唐武德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一即位,就將修文館改名弘文館。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學士為長官,負責校正圖書、教授生徒、參議朝廷制度及禮儀。明初亦設弘文館,劉伯溫為學士,不久即廢,其職責與品秩不詳。宣德間,復建弘文閣,不久併入文淵閣。

再說資善大夫與上護軍。

資善大夫是“散官”,是與職事官表示所任職務的稱號相對而言。散官也始自隋朝,是加給文武重臣的榮譽稱號。官員有實際職務者為職事官,散官是有官名而無職事的官稱。劉伯溫的御史中丞與太史令,就是有職有權的職事官,資善大夫就是一個官名,而無實際職責。資善大夫雖然有名無實,但是,卻可以反應出一個官員的職級。資善大夫始設於金朝,為正三品下,元代升為正二品。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在明朝,散官又稱散階,明之文散階有四十二階,以歷考為差: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正二品,初授資善大夫,升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劉伯溫能加授資善大夫,表明他此時已是正二品的職事官。

上護軍為“勳官”稱號。勳官是官稱的一種,授給有功官員的一種榮譽稱號,有品級而無職掌。北周時本以獎勵有功的戰士,後漸及朝官。隋置上柱國與柱國以酬軍功勤勞,皆無職掌,凡十一等。其初皆名散官,到了唐朝,為區別“散官”始別稱為“勳官”。明朝的勳官也分文武,其中,文勳十級,武勳六品十二階。劉伯溫的上護軍為武勳之正二品勳官。

在明朝,那些官職為正二品呢?明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由中書省統六部,但不設定中書令。左、右丞相為正一品,平章政事為從一品,左、右丞為正二品。另外,六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亦為正二品。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正一品的丞相為正國級,從一品的平章政事為副國級,正二品尚書及都御史就相當於正部級。從劉伯溫的散官與勳官上看,明朝正式建立後,他已是標準的正二品高官了。只是,他受封后,在京城只呆了一年,便於洪武四年辭官回鄉。劉伯溫是個知進退的聰明人,所以,才逃過了朱元璋的屠刀。洪武八年農曆四月十六,劉伯溫病逝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諡號文成。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