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都開封,經常被遼國吊打,為什麼不定都洛陽或者長安呢?

這個問題,對於趙匡胤來說,實在是太難了!這就好比什麼樣的問題呢?你住在20平的單間裡面就已經夠憋屈的了,但是遇到一個人就問你,你咋不買個別墅呢?扎心啊!老鐵!要是能買起別墅,誰住單間!

沒有天險的開封,在宋遼對峙期間位置有多尷尬?

通常情況下我們稱呼為南京為六朝古都,其實這六個在南京定都的朝代都是極為短命的,而開封更有意思了,開封號稱八朝古都,比南京還多兩個。定都在開封的朝代,除了先秦時期的夏和魏國,主要是五代時期的幾個朝代,五代一共是五個朝代,平均每個朝代只有十年左右,其中四個朝代定都開封,你說定都開封有多短命。

北宋定都開封,經常被遼國吊打,為什麼不定都洛陽或者長安呢?

更為重要的是,從秦始皇建立秦朝以來,開封這個地方和南京一樣,它沒有產生過大一統的全國性政權。

當然,這都是形而上的問題,真正落實到具體當中,在地理位置上,開封就不佔優勢,開封在黃河以南,緊鄰黃河,而黃河以北是太行山以東的大平原,遊牧民族想要南下,幾天就能打到黃河邊,沒有多少天下可守,渡過黃河,開封就得掛白旗。

這並非憑空想象的橋段,靖康之恥的時候,大概就是這樣的劇情。

靖康之恥之前,其實已經有過很多次預演,每次遼軍壓境,都會興起一場遷都之爭,仁宗時期,樞密副使富弼在總結宋朝對西夏作戰屢戰屢敗的時候,就提出建都開封是拖累的論斷,認為開封“所謂八面受敵,乃自古一戰場耳”,北宋滅亡後,很多人史學家都認為靖康之恥的發生,就是因為北宋定都在開封,沒有一條可守的防線。

北宋定都開封,經常被遼國吊打,為什麼不定都洛陽或者長安呢?

對於古代中國的政權來說,能夠侵入的敵人主要來自北方,北宋最大的敵人就是遼國,然而有一個擺在眼皮底下的殘酷事實是,遼國已經立國五十多年。開封這個尷尬的地理位置,在宋遼開戰時,太過於被動。

所以,北宋定都開封絕非明智之舉。

為什麼天下人一致認為,長安、洛陽建都就一定比開封要好?

前面已經說了,在宋朝時期就已經不斷有人質疑開封建都存在的問題,那麼,他們都認為哪裡好呢?

范仲淹曾經說過:“洛陽險固,而汴為四戰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陽。”范仲淹的名聲大家應該都是聽說過的,他除了在文學上有很大的造就,最大的造就還是在政治上,他的這種和平時期都開封,戰爭時期都洛陽,還是比較有前瞻性的。

北宋定都開封,經常被遼國吊打,為什麼不定都洛陽或者長安呢?

當然,除了政治家外,就連文學家秦觀都能出來指點一二,他曾經表示:“臣聞世之議者 ,皆以謂天下之形勢莫如雍(長安),其次莫如周(洛陽),至於梁(開封), 則天下之衝而已,非形勢之地也。”

還是從形而上來說,長安和洛陽相比於南京的六朝古都,開封的八朝古都,那更是十三朝古都,而且都是貨真價實,實實在在的都城,洛陽號稱建都1500年,先後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而長安也是建都1200年。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政權就是從長安誕生的。

這個建都歷史實在是太偉岸了,彷彿就是要是在長安和洛陽建都,這個朝代要不抗個二三百年,那都是開國皇帝上輩子把敬老院給炸了,壞事做絕了,才有這樣的報應。

具體到實際當中,還是地理位置上的原因,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洛陽坐擁山川之險,四周群山環繞,東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對伊闕;同時又有黃河天險,足以抵禦北方的威脅”。這個位置,相對於開封來說,自然要好上那麼一丟丟。

北宋定都開封,經常被遼國吊打,為什麼不定都洛陽或者長安呢?

要說長安自然就更好了,不僅有洛陽作為一道屏障,關中地區本來就較為封閉,要打進關中平原,只要坐在長安的統治者不是傻叉,別人根本就進不來。

洛陽和長安地理條件那麼好,趙匡胤為何沒有遷都到那裡?

這就是“小孩沒娘,說來話長”了,長安和洛陽在五代之前的唐朝還是東西二都,但是唐朝的氣運太盛,硬是把這兩個城市的帝王氣給榨乾了,從唐朝之後,還真就沒有在長安和洛陽建都的。

當然,這是有點迷信了,說歸正傳,造成唐朝中後期以及五代十國混亂的局面,最早可以追溯到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時候,也就是坐在長安的那個傻叉李隆基瞎指揮,讓叛軍打進了長安。

北宋定都開封,經常被遼國吊打,為什麼不定都洛陽或者長安呢?

經歷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的戰亂,不但長安和洛陽早就殘破不缺了,北方經濟也遭受巨大的破壞,再想要在長安和洛陽建都長安,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實際上,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南方就開始得到迅猛發展,到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已經出現南移的趨勢,國家稅負主要就是依靠南方地區。

中古古代定都哪裡,哪裡就極度發展,需要從天下徵收大量的糧食在供應,早在隋唐時期,糧食就需要從南方運來,因為水路能將糧食運送到洛陽,所以洛陽的地位逐漸超過長安。

而經歷五代之後,黃河改道,從南方運送到洛陽的水路已經行不通了,北宋的運糧路線,就是從南方過揚州,經過通濟渠運到開封,如果想要再往洛陽乃至長安運,就得仰仗陸運,那就太費勁了。

所以,北宋開國的時候,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沿襲五代以來的定都傳統,繼續定都開封,當然,針對這個定都缺陷,趙匡胤也講過,等將來國家太平,國都還是要西遷的。

北宋定都開封,經常被遼國吊打,為什麼不定都洛陽或者長安呢?

當然,這個想法最後也是無法實現的,因為戰事一起,從北南下的遊牧民族切斷南方向上游的漕運供給線,那只有乖乖就擒的份了。

北宋建都開封的無奈與悲哀,你聽了都得上火

北宋的難,主要還是因為戰事,因為宋朝建立的時候,並未完全統一,如果要是建立了統一的政權,那在哪裡定都都一樣了。

趙匡胤建立北宋,是篡後周的位登基的,當時不要說遼國沒滅,就是南方還有南唐等政權存在,宋在建立之初就面臨兩個抉擇,是往北打滅了北漢和遼;還是沿著長江流域往南打。

往北打,難度較高,收益也很高,勝利的話,可以一勞永逸,不過失敗的風險也很大,一旦失敗,有可能被反殺,傷及國本;如果往南打,就比較容易了。

趙匡胤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人,最後還是選擇了往南打,想要來一個先易後難,等到把南方統一之後,待到北方局勢出現變幻,一舉北上,天下也就定了,結果沒等到自己北上就掛了,最難啃的骨頭也就留給了後代。

北宋定都開封,經常被遼國吊打,為什麼不定都洛陽或者長安呢?

歷史上都懷疑是趙光義殺了趙匡胤篡位而登基,其實我個人感覺還是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的機率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即位傳統上來說,五代十國時期,因為幼主登基而被人篡位的政權比比皆是,趙匡胤也是這樣篡位的,所以他十分擔心再次出現這樣的局面,另一方面,當時的北宋外部環境並不是太好,前面說到的,北方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南方其實也有一堆破事,這個時候,北宋還是需要一個強權式的人物,從這一點來說,趙光義非常適合。

趙匡胤能夠登基,很大程度上還是來自趙光義的支援,北宋建立後,趙光義多次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趙匡胤把政權交給趙光義,很可能是希望其能夠有更大的一番作為。

趙光義登基之後,也沒有含糊,在武功上的確很積極,即位第三年後就揮師北上擊敗北漢,更是打退了遼國的援兵。北宋也迎來了全國形式上的統一。

隨後,趙匡胤借滅北漢之餘威開始北伐,結果在親臨戰場的趙光義不但戰敗,還中了一箭,據說趙光義的死,也是因為這一箭。

北宋定都開封,經常被遼國吊打,為什麼不定都洛陽或者長安呢?

經過多年之後,趙光義再次發動雍熙北伐,結果大敗而歸,不是說宋代的統治者沒有進去之心,實在是開國的這兩場仗敗的太窩囊了,經過這兩仗,宋朝對遼政策就由進攻變為防禦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北宋陷入一個無法遷都的死迴圈,為什麼呢?

因為想要防禦遼國的軍事威脅,必須要大量養兵,太祖趙匡胤開國的時候只有20萬進軍,結果到太宗趙光義的時候,就擴充到66萬,到宋仁宗的時候,已經達到125萬。

這麼多軍隊駐紮在開封附近,自然需要更多的糧草,這就導致更加依賴漕運,更沒有任何向洛陽和西安遷都的可能了。

史論縱橫說:

總結起來,北宋建都開封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宋代的危機,而這種危機的不斷髮展,反而使得建都開封形勢更加險峻。

北宋定都開封,經常被遼國吊打,為什麼不定都洛陽或者長安呢?

當然,宋朝也一直在加強對開封的防禦工事,到北宋末年的時候,開封已經形成大宋最北部最堅固的軍事城堡,頗有點明朝建都北京時,“天子守國門”的氣魄,假如北宋不建都開封,或許遼國早就渡過黃河,將大宋政權徹底攆出中原。

實際上,北宋最後的滅亡,並非單純亡於地理位置的因素,更多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導致的北宋政權不得不亡的事實,如果說北宋敗於金,倒不如說是敗給了自己。

長安、洛陽的確有天險加持,依然沒有拯救唐朝的衰落,想想開元盛世時的唐朝有多偉大,然而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依然打進長安,差點徹底終結了唐朝,可以說統治者的無能加上朝局的腐朽才是一個王朝倒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