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為中原人,抓捕文天祥逼崩宋恭帝,而揹負歷史的罵名很冤枉

前言:

在智慧“教科書”《智囊》一書中,收錄了元朝名將張弘範,用妙計擊敗山東軍閥李璮,與在崖山海戰中大破宋軍,最終逼迫陸秀夫,揹著宋少帝跳海自殺的經典故事。而且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正是被張弘範活捉,落得令人痛心的結局。張弘範是一個處於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人物,他生活的時代,處於宋到元的改朝換代時期,張弘範輔佐忽必烈掃滅南宋,建立了元朝帝國。他身為中原人,卻為蒙古奮鬥一生,而且在詩詞歌賦方面,也有著一定的造詣。張弘範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註定會是個充滿爭議的人物,那麼該如何評價他呢?這要從他的個人經歷,與詩詞作品中一探究竟。

他作為中原人,抓捕文天祥逼崩宋恭帝,而揹負歷史的罵名很冤枉

歷史轉折時期張柔的態度

張弘範出身將門,他的父親張柔是元朝初期,中原地方武裝中,最有名氣的軍閥之一。元太祖八年,蒙古軍隊南下,金朝遷都至汴梁,為了躲避蒙古軍隊的鋒芒,張柔聚集族親相鄰結寨自保,被金朝任命為定興令。元太祖十三年,張柔與蒙古軍戰於狼牙嶺,最終兵敗被俘,投降了蒙古人。得以保住官位的張柔,趁機大肆擴張勢力,佔領了保州附近的三十多座城市。數年後張柔被蒙古任為保州元帥,並跟隨元太宗攻佔汴梁,最終掃滅了金朝,因軍功被提拔為萬戶。張弘範出生於元太宗十年,由於其父的影響,建功立業的理想,早已深植在年幼的張弘範心中。張柔也是望子成龍,在臨終前,將自己的鎧甲寶劍,都賜給了張弘範以示激勵。

他作為中原人,抓捕文天祥逼崩宋恭帝,而揹負歷史的罵名很冤枉

接受中原文化的深深薰陶

張柔對張弘範,在仕途功名方面,有著極大的影響,而他的老師郝經,則對他的在文學修養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郝經是張家的幕僚,在張家效力了二十五年之久,他的工作除了為張柔出謀劃策外,還是張家的家庭教師。學富五車的郝經,是當時的學問大家,著有《續後漢書》、《春秋外傳》、《陵川文集》等經典,郝經這位博學的老師,在張弘範身上,灑下了文學的的種子,並在日後生長的枝繁葉茂。張弘範的命運,幾乎是與元朝帝國緊密相連的,在蒙古掃滅南宋的過程中,張弘範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他的人生價值與意義,也正是在於在這個改朝換代中,所立下的赫赫功勳。

他作為中原人,抓捕文天祥逼崩宋恭帝,而揹負歷史的罵名很冤枉

張弘範獻計為元軍拿下襄樊

蒙古滅南宋,主要是從突破襄陽防線,與佔領臨安兩個標誌性的步驟實現的,而張弘範除了在《智囊》中大戰山東軍閥之外,在這兩個關鍵行動中,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襄樊之戰中,襄陽地處漢水南岸中游,與樊城遙相互對望,形成扼守長江的關鍵屏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至元五年春天,蒙古軍為了攻下襄陽,決定先拿下樊城,以大軍圍困樊城長達一年之久。但是在這一年中,蒙古軍並未得到何種實質性的進展,次年年底,忽必烈增派史天澤帶領援軍到達前線。張弘範獻計說,可斷絕樊城與水上的聯絡,再用回回炮攻擊樊城城牆。元軍採納了這個計策,果然因此攻破了樊城。樊城失陷後,襄陽失去護衛之城,元軍趁熱打鐵,立即對襄陽發動攻勢,孤城襄陽也落入了蒙古人之手。

他作為中原人,抓捕文天祥逼崩宋恭帝,而揹負歷史的罵名很冤枉

危急時刻文天祥張世傑起兵勤王

至此南宋經營了六年的襄樊防線,被蒙古人徹底摧毀,從此長江門戶大開,南宋失去了天險防禦。元軍佔領襄陽之後,經過休整果斷繼續南下,至元十一年,忽必烈任伯顏帶領大軍伐宋。伯顏兵分兩路,一路對淮東發起進攻,一路用兵揚州。其中伯顏親自帶領一路,沿著漢水進入長江,兵鋒直逼臨安。危急之下南宋釋出勤王令,不過只有抗元將領文天祥,與張世傑等少數人起兵響應。到了至元十三年,文天祥被宋廷任為臨安知府,當時張世傑是宋廷僅存的能將之一,戰鬥力毋容置疑,因此文天祥建議宋廷,把臨安城內外二十多萬軍民,交給張世傑統一調配,準備背城一戰。

南宋被滅文天祥逃到福州

但當時的南宋朝廷無心抵抗,拒絕了這個建議。反而派遣使者,攜帶傳國玉璽和降表,到達元營投降,伯顏接受了南宋的降表,並要求文天祥來到自己面前請和。文天祥無奈,來到元營與伯顏進行激烈的辯論,因此惹惱了伯顏,當場將文天祥逮捕下獄,隨後將其押解至鎮江。隨後宋恭帝趙顯,正式對元上表請降,元朝改臨安為兩浙大都督府,南宋宣告滅亡。伯顏進入臨安後,將趙顯與一眾南宋官員,押送回元大都。文天祥在途中逃脫,經過長途跋涉,一路到了福州,在趙顯投降之前,益王趙昰與廣王趙昺逃到了溫州,至元十三年趙昰在福州繼位,是為端宗。文天祥來到福州後,被任為右宰相,同張世傑與陸秀夫等抗元將領匯合在一起。兩年後趙昰病死趙昺繼位,改元為祥興元年,轉移到廣東新會海中崖山。

他作為中原人,抓捕文天祥逼崩宋恭帝,而揹負歷史的罵名很冤枉

張弘範帶兵南下逼死宋恭帝

張弘範率領兩萬水陸兵力南下,在沿海一帶所向披靡,接連攻克漳州、潮州、廣州、瓊州等地。十二月份元軍在五嶺捕獲文天祥,張弘範勸文天祥投降,這必然是失敗的招降,張弘範遂將文天祥押回元大都,寧死不屈的文天祥,在至元十二年被殺害。至元二十年正月,張弘範又率兵抵達崖山,張世傑以千艘戰船迎敵,到了二月份元軍發起總攻,宋軍抵擋不住大敗而逃。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最終陸秀夫掩護抱著趙昺投海而死,宋軍將領的家眷們,也紛紛以身殉國。張世傑衝出重圍後,遭到了颶風的襲擊,也死在了茫茫海上,張弘範帶領元軍,徹底消滅了南宋的殘餘部隊。張弘範的一生,與此複雜的時代密不可分,對歷史的走向,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他作為中原人,抓捕文天祥逼崩宋恭帝,而揹負歷史的罵名很冤枉

世人對於張弘範的批評問題

至元十年年十月,張弘範病逝,被元朝追贈為銀青榮祿大夫,諡號武烈。至大四年,元朝又加贈其為太師、上柱國、齊國公,半年後再加賜張弘範,為保大功臣、淮陽王,他的文集《淮陽集》,也是因為此意而取。可以看出張弘範在元朝,地位與評價都是上升的,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有人從傳統說教的角度出發,批評張氏父子不忠於金朝,在氣節上有虧。也有人站在道義的角度而言,責備張弘範身為中原人,助元滅宋被看作是內鬼。其實蒙古滅了金朝後,又花了四十年的時間,重新奠定了中國的統一,結束割據與分裂的局面,這是歷史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必然性。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除了中原人,還有很多遊牧民族,因此中原人才是正統的看法是片面的。元朝是第一個由遊牧民族,統一中國的王朝,這個事實理應被承認。

張弘範與元朝對於歷史的積極作用

忽必烈作為一個蒙古統治者,本身也是剝削階級的代表,當然不可能用平等的方式去謀求統一,只能透過戰爭去實現。元朝在歷史上有很大的進步作用,當然南宋那些民族英雄,保家衛國抗擊蒙古人,毫無疑問也是正義的,但他們對腐朽的南宋政權效忠,我們也應該替他們惋惜。再說張弘範,他為國家的統一貢獻了力量,在軍事戰爭中,儘量減少破壞和殺戮,在政治上支援忽必烈,對漢文化的改革措施,拋棄蒙古舊制堅持統一,這都是他對歷史的積極作用。所以對張弘範的評價,做出簡單的肯定與否定都是很難的事,都不太符合歷史的真實性,那些恩怨都早已遠去。元代宋立國,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擴大了中外的交流,也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與腐朽的南宋比起來,中國的歷史總算是進步了。

他作為中原人,抓捕文天祥逼崩宋恭帝,而揹負歷史的罵名很冤枉

張弘範的言行思想矛盾之處

張弘範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轉折期,對元朝與中國歷史來說,都是有積極意義的。當然他的所作所為,有時候也是充滿了矛盾之處,例如在忽必烈滅宋的關鍵時期,對他委以重任,而張弘範也曾猶豫過。張弘範認為在蒙古軍中,沒有中原人的統領大將,現在他要打破這個慣例,突然意識到了問題的複雜性。作為中原人統帥蒙古軍隊,一方面彰顯了蒙古統治者,對他重用和信任,一方面也意味著,張弘範要承受歷史的評說。在蒙古統治者委任張弘範的時候,也是給了他重大的壓力。張弘範沒有選擇的餘地,這是他的命運,他必須要揹負起這一沉重的歷史使命。張弘範在功名上,也常常表現出了矛盾之心。例如他從順天調任大名之時,寫詩表達了自己的雄心壯志。但在不久後,卻用另一首詩,對功名利祿,流露出了深深的空虛、厭倦之感。

他作為中原人,抓捕文天祥逼崩宋恭帝,而揹負歷史的罵名很冤枉

尾聲

張弘範是軍人,也是個詩人,他的詩歌主要分為詠史、述懷、戰爭等題材,對於典故的運用,也是爐火純青。他對於典故進行廣泛熟練運用,表明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素養,這都來源於,幼時對漢文化的接納與學習。縱觀張弘範的一生,成為蒙古滅宋的關鍵人物,人們有感於文天祥、陸秀夫的忠貞愛國,無形中將蒙古,將張弘範代入到了反派角色中,但這樣看待歷史的思維並不客觀,元代對於中國歷史是有貢獻的。張弘範也不算什麼中原人的內鬼,如果現代人能“穿越”,當年去罵張弘範,他一定是一臉“懵”,自己為國家平定南方,怎麼成了內鬼了?如果要罵內奸,還不如去噴懦弱的南宋統治者,一步步把一手“好牌”玩死了,所以冤有頭債有主,歷史的罵名都應該讓趙構來背。

【參考資料:《智囊》,《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