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張無忌之前、最強的明教教主,將乾坤大挪移練至第五層

《倚天屠龍記》曾提及,張無忌之前,“乾坤大挪移”心法的創始人,也只將這套神功練到了第六層。而前代教主陽頂天,在將這套神功練至第四層時,當場身死。

此人是張無忌之前、最強的明教教主,將乾坤大挪移練至第五層

而中土明教數百年來,只有一位鍾教主,將這套神功練到了第五層,那麼,這位鍾教主究竟是何許人呢?

參看金庸另一部小說《射鵰英雄傳》,曾提到了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就是明教教徒組織。《九陰真經》作者黃裳,奉命前去鎮壓,因此導致了一場持續數十年的武林恩怨。

明教教主:方臘

此人是張無忌之前、最強的明教教主,將乾坤大挪移練至第五層

《射鵰》《神鵰》故事發生的宋朝,經濟發達為當時世界第一。據統計,北宋政和二年,人均農作物生產量,竟不下於工業化後的現代社會,而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已經處於由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轉型的程序中。主要貨幣單位不是銅幣,而是金銀等貴金屬,甚至出現了早期的紙幣和匯票。

王安石的變法,實際上是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變化所採取的一種遏制,其目的在於克服商業化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社會結構鬆散化,限制信貸活動和人口流動,加強政權的組織力以應付國防上的困境。

對於王安石變法的得失,數百年來眾說紛紜。由於中華文明一貫性政治,相對於經濟極端早熟,這種對新經濟模式的遏制,未嘗不是一種正確的手段。

自古改朝換代有兩大要素:大批民眾無法獲得生存權;社會精英無法以合法方式改善自身地位。而在宋代,禁軍的半福利化吸納了災年的大量饑民。文官考試製度的成熟使階層流動渠道保持暢通無阻,社會精英能夠透過合法的方式,以比較低的成本獲得自身地位的改善。

因此,宋代的社會結構相當穩定,基本上不可能出現類似唐末、明末那樣跨省的大規模農民起義。要發動的起義唯一的辦法,只能是透過宗教組織。

所以不難理解,宋代的大部分的農民起義,都是有宗教背景的。其中規模最大的,無疑是宣和二年的方臘起義、建炎四年的王宗石起義和同年的鐘相楊么起義。而無論方臘、王宗石還是鐘相,都是地地道道的摩尼教徒。

因此,金庸小說《射鵰》《倚天》中,說他們是歷任明教教主,並不是信口開河。所以,答案有了,那位唯一將乾坤大挪移練到第五層的鐘教主,就是歷史上的義軍首領:鐘相。

鐘相,武陵縣(今湖南常德)人,出身於小商人家庭。在準備起兵前的二十多年,他利用“左道”(就是摩尼教=明教)為農民治病,聯絡群眾。他自號老爺,亦稱天大聖,並提出「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鐘相的心腹裴宥、劉衡、楊欽、楊麼等,吸收當地“困於賦役”的人“入法”。參加者絡繹不絕。

此人是張無忌之前、最強的明教教主,將乾坤大挪移練至第五層

北宋末年,當金軍入侵,國難當頭之時,鐘相曾派其子鍾子昂率領信徒三百人“勤王”,參加抗金,但中途就被昏君當道的北宋朝廷解散回鄉。本欲共御外辱,卻遭如此冷待,也讓鐘相這個明教教徒,更加堅定了推翻宋朝統治的決心。

對明教這種宗教而言,組織和信仰是兩碼事。有時候,真正有信仰的,反而是組織以外的人。而鐘相的最終敗因,也與他對宗教的虔誠有關。

據歷史記載:鐘相宣佈宋朝的國法是“邪法”。焚燒官府、寺觀、廟宇和“豪右之家”,鎮壓官吏、僧侶、道士、巫醫、卜祝以及跟廣大農民結有仇隙的地主富豪。奪取官僚地主的財產還給農民,稱為“均平”。起義軍的行動,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說這是“天理當然”。

此人是張無忌之前、最強的明教教主,將乾坤大挪移練至第五層

然而,此舉等於把整個社會的基層組織都破壞了,尤其是和其他宗教信徒以及所有的知識分子都結下來深仇,孤立了自己。何況明教在中土流傳,早就不可避免的與佛教、道教合流,從而完成了本土化。鐘相卻是個原教旨主義者,強調宗教的排他性,反對與佛道融合,自然人心盡失,終於敗亡。

鐘相的部將”大聖天王“楊么,倒是信仰淡漠的務實派,淡化了起義軍的明教色彩,得以在洞庭湖開創一方基業,自稱楚王,卻終不過是個偏安之局,已經註定不可能在天下的棋局上有所作為。

此人是張無忌之前、最強的明教教主,將乾坤大挪移練至第五層

等以”精忠報國、還我河山”為旗號的岳飛大軍來征討,喪失了理想和信仰的楊么部屬們,紛紛望風降順,令岳家軍平白增添了數萬生力軍,發展到近十萬大軍,得以一軍之力策動其後聲勢浩大的北伐攻勢,打出令金國聞風喪膽的郾城大捷和穎昌大捷。

而明教在宋朝奪取天下的夢想,至此基本上破滅。其下一次復興,則要等到元朝末年的韓山童、劉福通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