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違君子之道

原標題:不違君子之道

□晏建懷

“封侯拜相”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的最高理想,但你聽說過有拒絕當宰相的讀書人嗎?

有,北宋竇儀,他就曾經拒絕了宋太祖的此等“美意”。

宋人江少虞《事實類苑》載:“竇儀開寶間為翰林學士,時趙普專政,帝患之,欲聞其過。”

開寶是宋太祖的最後一個年號,其時,在位已經十年有餘,黃袍已披,兵權已釋,便開始“患”起一起打天下的趙普來了。為什麼呢?因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權過程中,趙普參與的事情太多,掌握的機密太多,加上趙普當上宰相後,自恃有功,頗為驕縱,太祖覺得這個人久在身邊,遲早是個禍害,因此“欲聞其過”,想找個人來揭發一下趙普,借人之手拔眼中之釘,順勢將趙普貶謫到偏遠之地,這樣既不要擔“鳥盡弓藏”之責,又能夠耳根清靜,心無隱憂,好一個令人竊喜的“妙招”。

竇儀時任翰林學士,經常在宋太祖身邊,或侍從,或顧問。一天,太祖召竇儀近前,先是批評趙普“不法”,接著大讚竇儀“早負才望”。這一抑一揚,意思很明瞭:只要你上章揭發一下趙普,那麼宰相之位不日就是你竇儀的了。

皇帝“拋磚引玉”,皇帝伸出“橄欖枝”,皇帝就連彈劾的理由都悉數暗示了。竇儀不蠢,他是聰明人,皇帝的“意思”他明白,只要把皇帝的意思變成自己的意思,變成文字,變成奏章,自己再意思意思,轉換成朝堂上心照不宣的“程式”,他竇儀就能乘勢而為,順勢而上,旬日即可實現人生最高理想。

然而,竇儀卻沒這麼做。竇儀不但沒有乘機抓住這難得的機會,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言語間反而盛讚趙普是開國功臣,為人公忠亮直,做事竭誠勤勉,是難得的忠臣。他並未違心,都是實情,都是實話實說,並未誇張。結果惹得宋太祖一臉不快。

竇儀一身汗涔涔回府後,趕緊召集弟弟們前來。竇儀是歷史上著名“五子登科”典故中的老大,他下面四個弟弟竇儼、竇侃、竇偁、竇僖都像他一樣,進士及第,品學兼優,在朝中位居要津。竇儀因為拂了皇帝的意,馬上召開了這個家庭會議,他把皇帝如何討厭趙普,如何暗示自己揭發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然後,他語氣凝重地對弟弟們說:“我沒有按照皇上的意思彈劾趙普,今後自然也當不上什麼宰相了。但正因為這樣,我不必擔心將來會有貶逐朱崖(即珠崖,今海南海口)的遭際,我們竇家也不必擔心將來罹禍家門。”

竇儀拒不合作,並沒有打消宋太祖貶逐趙普的決心,隨後他叫來另一位翰林學士盧多遜。盧多遜對宰相高位早已垂涎三尺,有皇帝暗示的慫恿,有宰相高位的誘惑,睜眼說個瞎話算什麼?這種雞犬飛昇的機會別人求還求不到呢。所以,盧多遜連連上章彈劾趙普,全力攻擊,很快,趙普放逐河陽(今河南孟縣)。

趙普一離京,盧多遜即授副相,不久升宰相,一切如盧多遜所料。

但讓盧多遜沒有料到的是,宋太宗繼位後,想要消除弟弟趙廷美對皇位的潛在威脅,因為深知趙普在謀劃大事方面的“特殊才能”,便很快將趙普調回京城,復其相位,倚為股肱。

這下,趙普又一手遮天了。

趙普回來後,一邊幫著宋太宗打擊對手,穩固皇位;一邊將盧多遜的一些事情與趙廷美的勢力作了“巧妙的嫁接”,幾個回合下來,盧多遜獲罪,革職罷官,三代削爵,全家流配崖州(今海南三亞),不久抑鬱而終。

可以說,盧多遜是被趙普一手給整死的。但反過來一想,盧多遜難道不是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竇儀呢?因為對形勢的正確估計和把握,雖然沒有順太祖之意而失去拜相的好機遇,但他無論在太祖時代抑或太宗時代,都平平安安,穩穩當當,翰林學士之後,又歷職工部尚書、禮部尚書,逝後還獲贈右僕射,堪稱高位善終。

話說回來,當初太祖示意時,竇儀心裡是雪亮的,誰不想“拜相封侯”?但他知道,有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比如顛倒是非,比如賣友求榮。被人當槍使,踩著同僚的肩膀向上爬,這樣得來的官職,再榮耀也不光彩,再風光也不踏實。何況,你做初一,人做十五,風水輪流轉,指不定人之今日便是你之明日。所以,他當時對弟弟們十分肯定地說:“我必不能作宰相,然亦不詣朱崖。”

這才是最聰明的選擇,既不違君子之道,又能保一世平安。

【來源:羊城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