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熱衷於穿"開襠褲"?雖然紡織不發達,但也因為儒家講究

談秦說漢(389)為何古人熱衷於穿“開襠褲”?雖然紡織不發達,但也因為儒家講究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個人張開雙腿坐在你面前,你會是什麼滋味?更何況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還正處於穿“開襠褲”的時期。

為何古人熱衷於穿"開襠褲"?雖然紡織不發達,但也因為儒家講究

什麼是箕踞?

箕踞是指一種不雅的坐姿,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箕(如上圖)。春秋戰國時期,褲子還沒有出現,如果兩腿張開坐著,裡面的原始森林就會暴露無遺。因此,箕踞是傲慢不敬的表現,是對人極不尊重的行為,嚴重地違背了禮制。

在褲子還沒出現的年代(包括內褲),人們平時勞動、社交,就是上身穿衣,下身穿裳。裳,是指裙子,也包括圍裙。所以古人的上衣都特別長,腰部再系一塊圍裙,條件好的人下裳做得特別長,甚至是霓裳拖地,就是為擋住下身的隱私部位。

站著的時候衣裳下垂,隱私沒有問題。但坐下的時候若雙腿張開,就很容易走光。所以古人講究站著的時候,雙手半握拳,交叉壓住襠部,以免凸起;坐下時雙腿併攏下跪,臀部坐於腳後跟上,再整理衣裳擋住襠部,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坐姿。

春秋戰國是百家爭鳴時期,因此也十分講究禮儀,特別是在社會上有聲望的大儒家。據《韓詩外傳》記載,孟子回家時,看到獨居在家的妻子箕踞而坐,姿態不雅,提出來休妻。孟子是有些迂腐,私密空間裡也這麼講究,說明他對坐姿的重視。

為何古人熱衷於穿"開襠褲"?雖然紡織不發達,但也因為儒家講究

為什麼春秋戰國以前的人不穿褲子呢?

這得從社會生產力的角度開始說起。早期的原始人是不穿衣服的,因為原始社會沒有發明織布的技術,最多是以簡單的樹葉或動物皮毛遮體以禦寒。原始人對繁衍後代之事也不怎麼講究,沒有夫妻忠貞度一說,所以兒子只認母親而不知有父親。

根據《物原。衣原第十一》記載:“有巢氏始衣皮”。“有巢氏”處於從原始社會進化到三皇時期,這時的人類也只是以樹葉或者是動物的皮毛經過簡單的縫製之後,穿在身上用來禦寒,基本上也就擋住了襠部,這是歷史上最早人類穿衣的記載了。

人類種植棉麻在夏朝就已經存在了,據考證在商朝時期,人類就可以紡織出綢布,但早期的耕種技術還不是十分發達,屬於從狩獵過渡到農耕文明的時期,人們主要還是種植充飢的食物。因此,棉麻作物還沒有批次普及,主要採集野生植物紡紗。

到了周朝時期,棉麻等紡紗作物開始多了起了,但那時的手工業也剛處於起源階段,紡織布匹的速度非常的慢,而且十分粗糙。所以周朝的奴隸仍然是沒有普及穿衣,最多有條下裳遮擋隱私部位。而且早期紡織的布非常粗糙,對面板的傷害很大。

因此,從春秋到戰國初期,織布業開始興起的時候,人類只是穿上衣、下裳,沒有發明褲子。那時的人們沒有褲子,倒不是設計褲子有很高難度,而是下裳製作簡單,擁有禦寒的功能,加上禮制限制,大家反而覺得華麗的上衣、下裳非常體面。

趙國東面的胡人不像中原人講究禮儀,他們甚至連文字都沒有,奉信實用主義,因為下裳騎馬不方便,他們就將單筒下裳改為雙筒下裳,也就是兩條大腿分別裝上套子。趙武靈王看到胡服騎馬作戰靈活,實施了“胡服騎射”,將胡服引進中原。

趙武靈王當初在趙國境內推行“穿褲子”是費了很大的勁的,王公貴族們都極力地反對,但趙國也因為“胡服騎射”改革讓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地提升,稱雄於戰國。因此,趙國強大起來,也讓“褲子”在中原大地流行起來了,但只是“開襠褲”。

為何古人熱衷於穿"開襠褲"?雖然紡織不發達,但也因為儒家講究

為什麼中原最初推行的卻是“開襠褲”呢?

這得從推行胡服主要目的開始說起,趙武靈王推行胡服的目的是胡服騎馬作戰方便,因為穿下裳騎馬時,雙腿不利於大角度張開,而且大腿內側的細皮嫩肉與馬背上的粗馬毛摩擦,對面板傷害很大。因此,穿“開襠褲”可以有效避免這個問題。

雖然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絲綢,但編織難度大,並不普及。粗布褲襠對隱私部位的面板更易傷害,透氣性差。因此,在開襠褲的外邊再系短裳,好看又實用。人們穿上開襠褲,幹活更方便了。因此,給開襠褲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脛衣”。

早期的“脛衣”之腰部沒有連線,其實就是給兩條大腿分別套了下裳,用細繩綁於腰部,跟五六十年代女生用的“衛生巾”原理差不多。洗換時極不方便,像兩隻襪子一樣,經常有另外一條找不見。所以,“脛衣”漸漸演變為腰部連線在一起。

腰部連線在一起的開襠褲又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絝”。人們穿了“絝”的同時,外面仍然套到一件下裳。因此,不太乾重活的人,下裳會長一些,幹粗活的人,其下裳會更短一些。但很肯定“開襠褲”的外面,還有一層遮擋隱私的下裳。

古人穿開襠褲的歷史延續到了西漢,漢朝的紡織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了,縫製簡單的內褲本身沒技術上的障礙,布料使用也不多,絲綢之路已經通往中亞了。因此,柔薄的布料適合製作合襠褲與內褲,但也有文獻記載一直到宋朝才出現內褲。

為何古人熱衷於穿"開襠褲"?雖然紡織不發達,但也因為儒家講究

在穿開襠褲時期,箕踞是不禮貌之姿

中國的儒家文化起源於春秋,盛於漢唐。因此,儒家文化對服裝的演變影響很大。在褲子沒有出現或開襠褲盛行的時期,古人就依服飾的變化而制定了禮儀,規範了坐姿不可以讓人窺視襠部隱私。因此,箕踞之姿就成了對人不禮貌、不尊重之姿。

古人不屑於箕踞之姿,是為了遮掩襠部,說到底就是合襠褲子(或內褲)沒有出現。合襠褲子(或內褲)比較遲出現,其實也反映出春秋戰國之前的手工業並不發達,不能批次紡織於質地柔順的布料,加上儒家文化的渲染,開襠褲倒成了潮流。

2021/1/28

我是秦磚漢瓦里的拾荒人,感謝閱讀,人走留香,點個讚唄,不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