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平城之戰——十萬晉軍覆滅下五十一年短暫西晉的末路悲歌

寧平城之戰——十萬晉軍覆滅下五十一年短暫西晉的末路悲歌

西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封建王朝,用“曇花一現”來形容最為貼切不過。不過是公元266年,日益強大的司馬家族從曹氏手中奪過北方政權。公元280年方才統一天下、混元宇內的西晉便在太康帝司馬炎死後於公元291年陷入了“八王之亂”的內戰風波。

及至公元316年,輝煌一時的西晉便在漢民南遷、諸胡崛起以及軍事實力大失的內憂外患中以長安陷落為標誌走入了自己的墳墓。哪怕後世的一代豪傑祖逖,抱著“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毅力和決心誓命北伐,也始終無法光復西晉覆滅後的眾多北方失地。

寧平城之戰——十萬晉軍覆滅下五十一年短暫西晉的末路悲歌

正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大風起於青萍之末”的俗語,西晉原本搖搖欲墜的政權之所以那麼快地轟然倒塌,很大程度上又都與東海王司馬越、晉懷帝司馬熾之間微妙的關係這一“小事”息息相關。

公元306年,經過長達十五年的內部戰爭和傾軋,東海王司馬越終於踩在其他七王的屍骨之上攝取了西晉的最高政治權力,可謂是顯赫一時。然而,那時的司馬越過得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舒心。一方面,曾在曹魏首都洛陽為質、通曉漢家文化的匈奴貴族劉淵已經以漢代劉氏子弟為名,堂而皇之地在北方建立起了相對強大的匈奴漢國。另一方面,由於自身宗室遠親的血統和毒殺晉惠帝的緣故,司馬越與“天姿清劭,少著英猷”的懷帝司馬熾的關係也十分惡劣。司馬越只得大力拉攏關東世族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寧平城之戰——十萬晉軍覆滅下五十一年短暫西晉的末路悲歌

公元310年十一月,執掌朝政的司馬越眼見洛陽局勢因漢民、豪強的大量南遷以及匈奴窺視而日益危險,為儲存實力和架空晉懷帝,直接以南攻匈奴漢國鎮東大將軍石勒軍為名,率晉室重臣及甲士4萬人,出屯項城(今河南沈丘),只留下右衛將軍何倫等與晉懷帝留守洛陽。

沒成想,次年三月,曾經顯赫一時的司馬越便因晉懷帝以徵東大將軍苟晞為大將軍、號召天下討伐的手段憂懼而亡。不過,由於此時的司馬皇室已衰,司馬越身邊的太尉王衍(琅琊王氏)仍作為既得利益者帶著一眾晉廷重臣、軍隊10餘萬護送司馬越靈柩,準備還葬於東海(今山東郯城)。

寧平城之戰——十萬晉軍覆滅下五十一年短暫西晉的末路悲歌

石勒追及於苦縣寧平城,將軍錢端出兵距勒,戰死,軍潰。勒命焚越柩曰:\“此人亂天下,吾為天下報之,故燒其骨以告天地。\”於是數十萬眾,勒以騎圍而射之,相踐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餘萬。王彌弟璋焚其餘眾,並食之。天下歸罪於越。——《晉書·列傳·第二十九章》

司馬越倒是一死了之、一了百了,可作為他名義上征討物件的梟雄、後趙建立者石勒卻沒有那麼好相處。聽聞晉軍軍事領袖司馬越身死、十萬精銳晉國大軍僅僅由以王衍為代表的西晉文官統帥,石勒當即率輕騎追擊護柩大軍至苦縣寧平城。

而面對呼嘯而來的匈奴大軍,這些平日裡衣冠楚楚的西晉重臣們也是慌了神、拿不出好的禦敵之策。隨著晉軍頗有勇力的錢端將軍率軍出戰而亡,看似規模龐大的晉軍隊伍很快便因缺乏強有力的統帥而土崩瓦解、潰不成軍。

寧平城之戰——十萬晉軍覆滅下五十一年短暫西晉的末路悲歌

石勒自是大喜,帶領眾人發揮自身騎射優勢,不慌不忙地利用騎兵優勢圍著這支崩潰的隊伍進行射殺,頗有春獵之中,眾人圍獵猛獸的從容不迫。十餘萬王公、士兵和庶民互相踐踏、屍積如山,最終全被殲滅。就連司馬越自己的靈柩也被石勒帶著蔑視以‘此人亂天下,吾為天下報之,故燒其骨以告天地’的名義一把火燒了個乾淨。

哪怕是以王衍為代表的那些在西晉社會中擁有崇高地位的一眾王公大臣,石勒在沉思片刻過後也最終決定不以刀刃殺害,而是選擇了在夜深人靜之時命人推到房屋石牆將他們活活壓死。同年,失去了一眾官僚運轉和精銳晉軍保護的洛陽為匈奴攻破。公元316年,隨著西晉最後的重鎮長安陷落,西晉正式宣佈滅亡。

寧平城之戰——十萬晉軍覆滅下五十一年短暫西晉的末路悲歌

看完,還不點贊關注?茫茫人海,以後你可就再也遇不到我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