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張猛龍中的北魏滅亡之謎

學習魏碑書法的人,對一個名字都不會感到陌生,他就是張猛龍。大名鼎鼎的《張猛龍碑》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古人評價其書“正法虯已開歐虞之門戶”,也被世人譽為“魏碑第一”。

解讀張猛龍中的北魏滅亡之謎

關於《張猛龍碑》的文學價值,有目共睹,筆者在此不再贅述。但是文字作為一種記錄符號,不但具有文學價值同時也有重要歷史意義,細心研讀發現在《張猛龍碑》文中,竟還隱藏著北魏一朝走向衰亡的密碼。

顯赫的張氏家族

從碑文中可以看出,張猛龍系“南陽白水人也”。南陽白水作為東漢政權的建立者光武帝劉秀的出生地,漢代歷史中十分重要。自漢以降,魏晉南北朝作為我國曆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在充滿權謀、殺戮或弱肉強食的三百多年三十餘個王朝交替興滅的過程裡,一個大家族想要生存下來並不容易。而南陽張家,就是從亂世走出來的強者。

碑文中提到,南陽張家“氏族分興。源流所出”,“淵玄萬壑之中。巉巖千峰之上”。從大詩人張仲、晉大夫張老、到漢初趙景王張耳,從魏明帝中郎將使持節平西將軍涼州刺史張瑍、八世祖張軌持節安西將軍護羌校尉涼州刺史西平公、七世祖張素晉明帝平西將軍西海晉昌金城武威四郡太守、到高祖張鍾信建威將軍武威太守。再到曾祖張章西海樂都二郡太守。祖張興宗都營護軍建節將軍饒河黃河二郡太守。張氏一脈堪稱將門之後。

解讀張猛龍中的北魏滅亡之謎

歷史變革中的北魏

然而武威赫赫的張氏一族,緣何到了張猛龍這一代迅速衰落,變得“家貧致養”。這還要從北魏的歷史背景講起。

北魏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北魏建國後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經營下逐步壯大,在統一中國北方後與南朝宋對峙。歷史至此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

拓跋宏(即孝文帝),即位後認為鮮卑人應該要深入漢化。於是興起了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包括禁鮮卑人使用本族語言,改為漢語;禁胡服,改漢制等,改革雖然讓北魏開創了一段黃金時代,然而也這使得北魏內部分裂成鮮卑化與漢化兩大集團,成為日後六鎮之亂的原因之一。

也正是孝文帝抑武重文的改革,讓以武功著稱的南陽張氏一族失去了用武之地,到了張猛龍時只能“悌”“除魯郡太守”。

解讀張猛龍中的北魏滅亡之謎

重農興教的魯郡太守

張猛龍因其人品性高潔,忠孝有禮而被舉為孝廉。後官至魯郡太守。在位期間治民以禮。移風以樂。大力發展教育和農業,興建學校,重視農桑,全郡百姓皆受其恩惠。

太守是原是對郡守的尊稱。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可見張猛龍時期魯郡太守依然有相當大的權利,堪稱當地百姓的父母官。

魯郡即現在的曲阜地區,古為魯國國都,地處山東省西南,東連泗水,西抵兗州,南臨鄒城,北望泰山,地理位置優越。更因其為至聖先師孔子的故里,聞名於世。當地自古更是以重禮儀守教化著稱。這也是張猛龍在位期間推行禮制,興辦教育如此成功的原因所在。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雖然張猛龍治下的魯郡一片安寧祥和,但是其身處的北魏帝國卻隱隱存在於一場重大的危機當中。

解讀張猛龍中的北魏滅亡之謎

帝國的黃昏

孝文帝為限制地方豪強勢力的改革,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在張猛龍碑建立後的正光五年(即公元524年),爆發了讓北魏滅亡的六鎮之亂。六鎮,原本是北魏前期為了攻擊和防禦柔然政權,於北部邊疆設定的六個軍事據點,由鮮卑貴族之中傑出的軍事人才擔任統領。

孝文帝的改革使門閥化加深,一方面六鎮的統治者們無論立了多大的戰功,總是被排斥在門閥以外,不能踏入北魏政府的高層政治舞臺。另一方面六鎮的鮮卑人還依然保持著原來的鮮卑族語言、習俗,是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的最大阻礙。他們與中央皇權保持存在著難以消退的抗衡。

公元523年,塞北的柔然政權出現饑荒,大汗阿那瓌率兵三十萬南侵,將六鎮人的家財糧食一掠而空。而輔佐年幼孝明帝年幼的胡太后只是簡單地發放了一些賑恤糧款,杯水車薪。於是六鎮軍民紛紛起義,引發關隴、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起義,使北魏政權逐步滅亡。

解讀張猛龍中的北魏滅亡之謎

北魏的輓歌

雖然北魏年祚不長,但是其文化領域卻獲得十分蓬勃的發展,如農學著作《齊民要術》,地理學著作《水經注》,文學名作《敕勒歌》《木蘭詩》皆誕生於這一時期。然而最出名的還是魏碑書法,魏碑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書法體系,也是北朝政治、經濟、社會變遷的文化反映。北魏書體中公推最有代表性的名作,便是《張猛龍碑》。

解讀張猛龍中的北魏滅亡之謎

對於初習魏碑的書法愛好者來說,以《張猛龍碑》為範本是最適合的選擇之一。近日,當代碑學巨擘,著名書法家孫伯翔先生臨《張猛龍碑》課程正式上線,引領我們共同探尋魏碑天地,破解書法筆法的千古之謎,重現湮沒千載的北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