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十六國裡的“漢趙”、“前趙”和“後趙”有什麼區別?

東晉十六國是中國古代最為混亂的時期之一,很多歷史愛好者對東晉十六國都很無奈。東晉十六國曆史難懂的原因除了局勢詭異多變之外,很多政權的名字相同也很容易讓人混亂,典型的例子就是“漢趙”、“前趙”和“後趙”。那麼“漢趙”、“前趙”和“後趙”有什麼區別呢?

東晉十六國裡的“漢趙”、“前趙”和“後趙”有什麼區別?

永興元年(304年)“八王之亂”後期,匈奴大漢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稱王。因為劉淵自詡為漢高祖劉邦的後人,所以劉淵稱王定國號為“漢”,史稱“漢國”。永嘉二年(308年),劉淵正式稱帝。永嘉四年(310年),漢國開國皇帝、光文帝劉淵去世。

東晉十六國裡的“漢趙”、“前趙”和“後趙”有什麼區別?

劉淵死後,其子劉聰經過短暫的內鬥後繼位。永嘉五年(311年),漢國攻佔西晉都城洛陽,俘虜晉懷帝。建興四年(316年),漢國攻佔長安,俘虜晉愍帝,西晉滅亡。雖然滅亡了西晉,但東晉在南方建立,而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也反對漢國,歷史進入東晉十六國。

東晉十六國裡的“漢趙”、“前趙”和“後趙”有什麼區別?

漢昌元年(318年)劉聰病逝,長子劉粲繼位,劉聰臨終前任命國丈靳準、劉淵的從子劉曜、大將石勒為輔政大臣。然而劉粲卻與靳準的女兒、皇太后靳氏(劉粲不是靳氏所生)亂倫,靳準也憑此擠掉了劉曜和石勒,成為控制朝政的第一權臣,靳準的野心也隨之膨脹。

東晉十六國裡的“漢趙”、“前趙”和“後趙”有什麼區別?

太興元年(318年),靳準發動政變殺死了劉粲並對漢國都城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內的劉姓皇族展開大清洗,自立為“漢天王”。靳準的行為引起了劉曜和石勒的強烈不滿,漢國爆發內戰。在討伐靳準的路上,身為漢國宗室的劉曜登基稱帝,成為漢國的第五位皇帝。

東晉十六國裡的“漢趙”、“前趙”和“後趙”有什麼區別?

劉曜稱帝后封石勒為大將軍,兩人結成了討伐靳準的聯盟,最終平定了靳準之亂。靳準之亂 本平定後,石勒崛起為與劉曜分庭抗禮的割據勢力,連平陽都被石勒控制。為了安撫石勒,劉曜封石勒為趙王、太宰、領大將軍、加殊禮,如曹操輔漢,石勒則繼續向劉曜稱臣。

東晉十六國裡的“漢趙”、“前趙”和“後趙”有什麼區別?

光初二年(319年),劉曜將國號從“漢”改為“趙”,後世便將劉淵建立的漢國稱為“漢趙”。在改國號為“趙”的當年,劉曜與石勒決裂。不再向劉曜稱臣的石勒自稱大單于,定國號為“趙”。因為劉曜和石勒的國號都是“趙”,所以後世稱劉曜政權為“前趙”,石勒政權為“後趙”。

東晉十六國裡的“漢趙”、“前趙”和“後趙”有什麼區別?

綜合來講,“漢趙”和“前趙”都是匈奴劉姓家族為皇帝的同一王朝,“前趙”更偏向於指劉曜在位時期的“漢趙”政權。而“後趙”則是“漢趙”舊臣石勒建立的新王朝,後來與“前趙”長年交戰並最終滅亡了“前趙”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