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人如此懷念"敗寇"張士誠

“成王敗寇”,自古為然,近代又有名言曰: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吳人如此懷念"敗寇"張士誠

因此,權力角鬥場上的失敗者,向來是一副滑稽可笑的面目。但是如果能向歷史的細微處稍微探尋一番,則“敗寇”們也常常會有可愛的地方。根據明人陸容的《菽園雜記》記載:

朱元璋削平群雄榮登帝位之後,有一次微服私訪,碰到一個蘇州的老婦,有意提起張土誠,沒想到老婦居然稱念不已,這讓朱皇帝大為羞憤,悻悻地對臣下說:真不知道張土誠對吳人究竟有何功德!

清人袁景瀾的《吳郡歲華紀麗》裡面,提到吳人在七月三十日“點地燈”的一種風俗,說這一天是張士誠的生日,“點地燈”實際上就是祭弔他的。張士誠究竟對吳人有何功德,以致吳人如此懷念他?

從史籍上看,張士誠在其轄區實行的是比較寬厚的政策。

首先從這一政策裡得到實惠的是江南的文人。張士誠雖然是鹽販子出身,卻不知是真愛文人還是附庸風雅,對文人相當優容,投奔他的絕不會空手而歸。即使是拒絕與他合作的,如元末文豪楊維禎,不但不理其徵召,還寫信斥責他,張士誠也置之不問。

吳人如此懷念"敗寇"張士誠

在文人的眼中,元末亂世中被張士誠佔據的江浙地帶,簡直就是可以讓他們末路狂歡的一

處世外桃源。

除了江南文士,其次得到實惠的當然是百姓。亂世之中人們的要求極低,對於張士誠治下的百姓而言,只要張士誠能夠保境安民,賦稅稍輕一點,簡直就是太平盛世。而張士誠顯然是做到了這一點的。

朱元璋的大軍猛攻蘇州,向來被認為柔弱的蘇州人,居然抵擋了近一年之久。

“城中木石俱盡,甚至拆祠廟、民居為炮具”。

向攻城者投擲,其中未必不能透露一點資訊。

吳人懷念張士誠,還是對朱元璋高壓政策的一種隱性的反抗。

吳人如此懷念"敗寇"張士誠

蘇州城破,朱元璋為了徹底動搖張士誠政權的統治根基,將大批富庶的百姓強制性地遷移到外地,又對江浙地區實行一種歧視性的經濟和文化政策,綺麗的蘇州不可思議地走向了衰敗。雖然朱元璋的主要矛頭是針對富庶的百姓和豪強,但一個民生凋敝的城市,對任何一個階層而言,都不會是一塊樂土。

吳中百姓在盤剝之下,紛紛逃離故園,明初著名詩人高啟在他的詩文中有很多觸目驚心的記載,有一首題為《江上見逃民家》的五絕詩是這麼寫的:

清時無虐政,何事竟拋家?

鄰叟收飢犬,途人摺好花。

林空煙不起,門掩日將斜。

四海今安在,歸來早種麻。

“林空煙不起,門掩日將斜”,這還是自南宋以後就逐漸成為中國經濟與文化中心的江南嗎?詩人首句“何事竟拋家”彷彿有些明知故問,而“清時無虐政”更是辛辣的諷刺!

吳人如此懷念"敗寇"張士誠

在這樣一種生活狀態下,吳人偶爾懷念一下那個窩囊的“敗寇”張士誠,難道不是一種勢所必至、理有固然?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