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不僅是商聖,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慈善家

范蠡不僅是商聖,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慈善家

在司馬遷的筆下,范蠡是神一般的存在:“范蠡三徙,非苟去而已,所至必成名。居官則至卿相,居家則至千金,布衣之極也。及攜西施乘舟泛湖,自錢塘出海北上,經東海出於齊,再止於陶,則如雁歸長空,魚入大海。不亦美乎哉?”

關於范蠡和文種入越,被勾踐的父親允常賞識。允常死後又輔佐勾踐,兵敗陪勾踐入吳為人質,進獻西施,取得夫差信任,再返回越國。助勾踐推行改革,富國強兵,大敗吳王夫差。被勾踐封為上將軍,范蠡功成身退,帶西施歸隱。這段歷史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在此不贅述。單說說他“三聚三散”反覆“裸捐”的慈善家本色。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司馬遷再一次不吝讚美之詞,將范蠡的慈善行為描述為:“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

范蠡從越國激流勇退時,不但無官一身輕,還把越王賞賜自己的錢財散盡,無財一身輕。這是他第一次散財,

他的第二次起家,完全是由自己的勤奮和精明的頭腦換來的。司馬遷在《史記·范蠡列傳》是這樣記錄的:“後,經東海出於齊,自稱鴟夷子皮,與西施並長子,耕海牧田,居無幾何,治產數千萬。”他和西施,兒子及家人利用海邊的自然條件,開荒種地、圍海煮鹽、海中捕魚,又利用自己的頭腦開展商業活動,很快就積累下萬貫家財。不僅一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還經常接濟周圍窮苦的鄉親。

范蠡雖說此時化名為鴟夷子皮,但他的賢明能幹還是得到了當地人賞識,並把他舉薦給了齊王。齊王請他到國都臨淄當相國。關於他有沒有在齊國當相,歷史上有很多的爭論,有的說他和齊王約定幹三年。三年後,面對齊王的再次挽留,他堅決不受,辭歸相印,盡散家財。但司馬遷在《史記》的記載卻是另外一種:“齊人以為賢,欲相之,蠡不受,乃散其家財,舉家定陶。”

我是認同司馬遷的,因為以范蠡的智慧,既然在越國有不世之功都不當上將軍,也完全沒必要只是因為有賢名就在齊國當相。這是范蠡的第二次散財。

這一次,范蠡帶著妻兒來到了地理位置極佳的陶地,再次更名為“陶朱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只寫了12個字“以陶為天下交通,可致富,遂駐。”陶的地理位置究竟如何優越,“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

范蠡又充分利用這裡的自然條件,“廣置家產,貨利天下。”沒多久,再次積資鉅萬。但不久,他的二兒子在楚地因殺人被判死刑。他感嘆錢能救人,也能殺人,悔恨自己教子無方,便將所得全部錢財,再次用於救濟周圍的貧困百姓與鄉親。

范蠡“三聚三散”被後人稱為商聖,他“取之於民用之民”的金錢觀也是超前的,被稱為中國最早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