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九變篇》--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喜歡就關注我,更多精彩分享等著你

娛樂圈就是一個“大染缸”,你想變成什麼“顏色”,自己或者別人幫你調色!好了,話不多說,咱們直接看接下來的精彩吧!

《孫子兵法·九變篇》--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大家好,我是儉叔。之前講過了《軍爭篇》,這次講《九變篇》,“九”不表示具體數字,而是指多,古人喜歡用九表示很大,很多。“九變”這裡指在軍事行動中對待外界特殊情況,靈活運用一般原則,做到應變自如,而不是墨守成規。

孫武同學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孫子兵法·九變篇》--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容我先翻譯一下: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是,將帥接受國君的命令,徵集民眾組建軍隊。在不好通行的地方不要紮營結寨,在多國交界的“衢地”要結交鄰國,在生存惡劣的地方不要停留,要趕快透過,遇上“圍地”要巧設奇謀,誤入死地則須堅決作戰。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敵軍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攻取,有些地域不要爭奪,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孫子兵法·九變篇》--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所以將帥精通各種機變的利弊,就是懂得用兵了;如果將帥不精通“九變”的具體運用,那麼即便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形之利。指揮作戰如果不懂“九變”的應用,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部隊的戰鬥力的。“五利”包括原文中的“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這五種。

《孫子兵法·九變篇》--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舉個生動活潑的例子——周亞夫平七國之亂

漢景帝時期(公元前154年),吳、楚等七個諸侯國發動武裝叛亂。這次叛亂的規模相當大,主謀是吳王劉濞,劉濞依仗吳國封地廣大,財力富足,蓄謀奪取皇位。他親自領兵二十萬來犯,北渡淮河,會合楚軍。先向梁國進擊,又派奇兵到崤、函之間埋伏起來,伺機行動。漢景帝獲得吳楚等七王發動叛亂的情報後,任命周亞夫(漢朝開國功臣周勃次子)為太尉,迎擊叛軍,平息叛亂。

《孫子兵法·九變篇》--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周亞夫在全面分析了敵我雙方兵力和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以梁疲敵”的作戰計劃,即避免過早地與敵正面交鋒,暫時捨棄梁國的部分地區,以此消耗敵軍的實力;同時以截其糧道為輔助。當時梁國正在被叛軍輪番急攻,梁王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到達昌邑城(在今山東鉅野西南),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依然不發救兵。最後梁王寫信給景帝,景帝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還是不為所動。但他卻暗中派軍截斷了叛軍的糧道,還派兵劫去叛軍的糧食。

《孫子兵法·九變篇》--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叛軍只好先來攻打周亞夫,但幾次挑戰,周亞夫都不出戰。叛軍因為缺糧,最後只好退卻,周亞夫趁機派精兵追擊,取得勝利。叛軍頭領劉濞的人頭也被越國人割下送來,七國之亂得以平定,西漢王朝化險為夷,轉危為安。戰爭結束後,大家這才紛紛稱讚周亞夫的用兵之道。

在這次平定叛亂中,周亞夫曾臨時改變行軍路線,做到了“塗有所不由”,避免了在不利地形下遭遇襲擊;在吳攻梁時,周亞夫執行既定的策略,讓叛軍消耗實力;梁受攻打時,即便皇帝下令去救援,周亞夫依舊堅持不分兵救援,做到了“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他還根據敵我雙方兵力情況,靈活地處理進攻和防守的關係,能以防禦的戰略手段,完成了進攻所能完成的任務。不得不說周亞夫是“通於九變之地利”的傑出的軍事指揮者。

《孫子兵法·九變篇》--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九變篇》的前一部分就講到這,謝謝大家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