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沙洲冷背後的案件,但作者痴心不改,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們印象中,《寂寞沙洲冷》是周傳雄的經典歌曲,實際上,“寂寞沙洲冷”這句話出自蘇軾的宋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那麼,以“豪放派”著稱的蘇軾,為什麼會寫下格調這麼悽美的詩詞呢?

原來,這首詞的背後是一樁案件,這個案件蘇軾是當事人,他因這個案件差點丟了性命,被貶職異鄉。

這個案件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今天我們就聊聊這首《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以及它背後的“烏臺詩案”。

寂寞沙洲冷背後的案件,但作者痴心不改,一蓑煙雨任平生

“烏臺詩案”是發生在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的一場政治案件,原因是當時的御史臺的御史何正臣上書彈劾蘇軾,說蘇軾寫了很多詩詞嘲諷新政,請求對蘇軾嚴懲。

古代御史臺是中央監察機構,負責審計彈劾檢察各級官吏,據說有很多烏鴉落在御史臺院子的樹枝頭上,故稱“烏臺”。

蘇軾反對的“新政新法”是宋神宗支援的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牽扯到北宋各個層面,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尤其是用人上出現了偏差,導致變法效果不理想,甚至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王安石一派被稱為“新黨”。

蘇軾在中央時就反對新黨的變法措施,他認為過於激進,應該保守,後來他自貶地方,寫了不少抨擊新黨的詩詞,並且與友人交流。

烏臺詩案案發的時候,王安石已經罷相,宋神宗親自主持變法,蘇軾抨擊新政等於直接攻擊皇帝。

宋神宗大怒,治罪蘇軾,新黨原本要將其處死,而舊黨則力保蘇軾,雙方互不相讓。

最後還是王安石說話,救了蘇軾一命。

蘇軾隨後失去了在官場升遷的可能,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他心情落寞,對於自己前途和國家命運感到擔憂。

蘇軾在黃州,一日徘徊岸邊沙洲,看到冷月懸空,他倍感傷懷,於是留下了這首經典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一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更是成為流傳千古的經典名句。

周傳雄的那首《寂寞沙洲冷》正是根據這首詞編寫的歌詞。

寂寞沙洲冷背後的案件,但作者痴心不改,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一生才華出眾,但是官職並不算太高,在他身上既有古代人心懷家國的天下情懷,也有一些古代知識分子固有的缺陷。

蘇軾一派堅持反對新黨的變法內容,司馬光後來乾脆對新黨“對方支援的我反對,對方反對的我支援”,北宋中後期對於新政的爭論演化成了黨爭。

新政原本是為了挽救北宋政府的困局,最後卻因為內訌而成了北宋滅亡的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