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巢湖文化:進士沈績熙與烔煬河李氏

作者:凌志

我去年寫《讀烔煬祖氏宗譜手記》時,寫過一篇沈績熙與烔煬祖的文章,這次讀烔煬李氏宗譜,發現沈績熙與烔煬李關係更為密切。

環巢湖文化:進士沈績熙與烔煬河李氏

沈績熙(推算1811-1904/93),字湘農,合肥人,道光己酉(1849)拔貢,同治甲子(1864)舉人,同治辛未(1871)進士2甲第78位。清朝數百年,合肥只出了60幾位進士,進2甲的更少,沈績熙是其中之一,可見著實厲害,名氣也應該很大。按他序文的落款,他是賜進士出身、誥授奉政大夫、五品銜,擔任過刑部湖廣司主事、秋審處分辦、前安徽省天長縣以及五河縣教諭,軍功保舉山東省儘先補用知縣。退休之後,他受聘合肥廬陽書院主講,直到壽終正寢。

網上有一些沈績熙的零星資訊,說他著有《七泉山館詩》集子,有一首七言絕句很是流傳:“流水依然抱一村,當時父老幾人存。傷懷滿目風煙裡,來認飛鴻舊爪痕。”還有一則他“躍驢談爾雅”的典故:話說沈進士皓首窮經,不通世故。某日騎驢入市,過小橋,驢不前,僕請暫跳下。沈乃曲雙足,由驢背一躍而撲通跌倒於地。僕上前扶起,稟告道,如曲一足而下,可不致跌倒。沈進士大怒,曰,考爾雅註釋,曲一足為躍,曲雙足為跳,跌倒事小,何可違反古訓矣。再就是他留下的題廬陽書院的匾文:廬陽書院向在郡城小東門內,粵匪之亂毀焉。克服後,郡人褚君開泰以舊屋在四牌樓者,捐作書院,規模初具。日久復形朽壞。光緒癸未年,李筱荃制軍、少荃爵相商之黃冰臣太尊,與同鄉諸人士捐資修整,添建齋舍,為諸生肄業之所,而延績熙主講席。竊維:書院之屢廢復興,不惜巨資以營之者,莫非良有司鄉先達培植後賢之至意,績熙願與我諸生朝夕切磋,庶幾無負於萬一雲。沈績熙謹題。

一直沒看到合肥沈氏宗譜,所以對沈績熙的家世經歷生卒都不是十分清楚。從他為李氏宗譜寫的序傳中,看到他說自己“道光紀元之丙戍歲(1826),績熙年甫成童,受業先生門下”,又在網上搜索到他“告歸,主講廬陽書院,年九十三卒”的資訊,推算老先生出生於1811年,1904年去世。因為古人說年甫成童,就是指年滿15歲;年甫冠,就是成人之年,20歲了。所以,沈老先生是真正的學豐壽長,皖中人瑞。

本文編髮前夜,沈績熙後人沈春瑋先生向我提供了一些沈氏資料,照錄如下:沈績熙(1812-1904),字湘農,廬州人,居柘皋廟崗大苗村,巳酉拔貢,授五河縣教諭,軍功保舉山東省儘先補用知縣,同治辛未進士,賜進士出身,誥授奉政大夫五品銜刑部湖廣司主事,晚年辭官告歸主講廬州府廬陽書院。沈績熙還是清末安徽著名詩人,著有《第七泉山館詩集》(浮槎山山頂有歐陽修命名的天下第七泉-合巢泉),與其父沈若溎(晚清嘉慶諸生、歲進士)的詩集《炊餘錄》、《寄感篇》被其孫沈德芬(字苾香,晚清副貢生,柘皋廟崗大苗村人,著有《夢梅廬詩集》)合集為《沈氏兩代詩存》,現藏於上海圖書館。沈績熙與其父沈若溎的詩也被清末民國陳詩所編《皖雅初集》選錄。2012年,合肥畫家艾君創作《教弩松蔭》古合肥八景時,也選用了沈績熙的詩句題畫:“高臺臨雉堞,魏武此憑欄。何處尋遺鏃,松蔭一徑寒”。他提供的資訊應該是很準確的,謝謝小沈!

環巢湖文化:進士沈績熙與烔煬河李氏

按照沈績熙自己的說法,那他跟烔煬李是極有淵源的。他所說的“受業先生門下”的先生,就是烔煬河六家灘人李隆(1798-1872)。沈績熙是合肥名門後人,怎麼就成為烔煬河人李隆的學生,這中間的緣由他沒說,還有待於另外考究。但李隆的家世經歷,還是能夠簡要地梳理出來的。

李隆的曾祖父宗孟公,諱君厚,援例國子生。“攻舉業兩戰皆北,鬱郁不得志,娛情詩酒。宅西樓數椽,名曰‘聽松’,公少時讀書處也。至是嘗與二三知己,花晨月夕,劇談暢飲於期間,功名兩字付之九霄。”李隆祖父李宏烋(?-1779),諱慶善,文林郎,贈奉直大夫。元配繆宜人,生子懷仁週年後卒。繼配陳宜人(1731-1804/74),國子生陳法宗女,19歲(1749)從宏烋,生子五,懷義、懷禮、懷智、懷信、懷德。李隆的父親懷禮公(1770-1845),諱鉦,號旭初。配氏周,子四,長隆,號宛中;次璋,號春園;三蓮,號少青;四杞,號子山。也不知道過了多少年了,六家灘村那座宅西“聽松樓”,還能尋得一絲蹤影嗎?

李隆公的情況,沈績熙光緒六年三月在《修職郎候選教諭恩貢生李先生傳》中有具體鋪陳:

“道光紀元之丙戍歲(1826/15),績熙年甫成童,受業先生門下,先生授以經訓不敢忘。甫及暮別去,中間違侍先生者數十年,而先生之相、碩德懿行時時欽佩之。迨辛未(1871)得第歸,敬謁先生,先生猶諄論不倦。未幾捐館舍,梁木之痛深焉。

庚辰春,李氏修家乘,世弟文潮以行狀來囑為傳,績熙雖簡陋不文,重以師弟之誼不敢辭,謹按。

先生諱隆號宛中,世居巢邑之烔煬鎮。先數世,皆隱德不耀。先生幼而奇嶷,見者皆偉視之。性孝友事親,先計上心來承志,撫愛諸弟,怡怡如也。弱冠入邑庠,旋食廩餼。道光丁酉(1837)庚子(1840)癸卯(1843)甲辰(1844)諸科,迭膺房薦,文壇稱宿將焉。惜未能獲一第。嗣遭兵燹,家中落,四子夭其三,而先生處之夷然,其所養可知矣。

生平無急言遽色,人有忤之者,輒不較。親疏長幼,一待之以誠,接之以和,見之者如坐春風中。設帳授生徒,歷數十寒暑,其貧乏者,不計脩脯;其有造者,孜孜訓迪,如宋胡公之經義。治事分科後,獲科第者數人,列黌(音洪)宮者數十人,皆善誘力也。

歲癸丑(1853),以恩貢諮部選教諭,年七十四壽終。厥配李孺人,亦恭儉慈惠,稱賢內助焉。子文潮,孫明江、學洙,皆以文行世,其鳴乎。先生殖學有年,而以明經老人,莫不惜其數奇然,而報施善人,天固不爽。今子孫之入邑庠貢成均者,相望行見,翱翔雲路,大振家聲。所謂不於其身於其子孫者,固可為先生信也。績熙其拭目俟之矣。

光緒六年三月吉日賜進士出身誥授奉政大夫五品銜刑部湖廣司主事秋審處分辦前安徽省天長縣教諭軍功保舉山東省儘先補用知縣甲子舉人己酉拔貢受業沈績熙頓首拜識”。

沈績熙說他考上進士後去看望李隆老師,時間不長(未幾)老師就去世了(捐館舍),享年74歲(年七十四壽終)。我們假設這個“未幾”是當年或者第二年即1871年、1872年,那麼李隆的生卒時間,就可以大體推算為1798-1871、1872。國人通常都會將逝者年壽往大里算點,那就1872年吧。

師生之誼,這是沈績熙與烔煬李的第一層關係。此外,沈績熙與烔煬李還有相當密切的姻親關係。

沈績熙老師李隆有三個弟弟,個個都很厲害,其中跟沈績熙關係最密切的是大弟李璋(1800-1838),因為他是沈績熙的親姐夫。光緒六年孟秋,誥授文林郞、大挑一等(大挑是清乾隆年間的一種科考制度,從三科不中的舉人中挑選一等任知縣,二等任訓導)分發四川省知縣、癸酉舉人、歲貢生黃先綸作《李母沈太君八十壽序》時,詳細敘述了其間關節:

太君產合肥沈氏,尊王考文煌公,以選貢司鐸吏;考若溎公,以增生受封典。諸弟如石坪廣文、湘農主政,俱文壇宿將,先後擢甲科,詩書望族,太君之德也,固宜然。

年二十歲歸我姻伯李公春園,春園公年運多蹇,又善病,家中落。三十八歲棄世時,太君年三十有五,家境益窘。事親孝,相夫順,慈惠待人,儉約持己,內外稱之無間言。舉二子一女,長即實生,名士標;次星如,名文標。

閔然執針察線以鞠子女,艱苦不勝屈指而卒。不肯令兒輩廢學,督課有益嚴者。嘗涕泣語戚黨曰,孤兒飢寒交迫,吾何忍過勞?憶先夫以家政棄學抱憾終身,病革猶諄諄以遺孤讀書為囑。稍存姑息以致流蕩,異日何以見先夫地下耶?既而實生漸長,以硯田為衣食產;星如請學賈,為兄分勞,劃策多中,家亦少有,而太君之勤儉如故,將來福澤未可量也。茲者實生,以廩貢生軍功保加五品銜,候銓典籍;星如以國子生候補縣佐。孫曾林立,翩翩王謝風流。

女歸同邑前建平縣訓導、歲貢生祖公攀麟之五子諱銘恩,積學早逝,女守節撫孤,爭光秦晉。外孫清來襁褓寄太君,秉承教養。今春縣試冠軍,旋受知孫督學,補博士弟子員。萱茂北堂,蘭桂芬芳,宅相齊昌,既壽而康。

沈績熙姐姐(1803-)出身名門,是怎麼嫁到烔煬河來的,而且受了那麼多苦,或許以後可以在沈氏宗譜中找到答案。

李璋,字赤南,號春園。幼業儒,穎悟過人,“嗣以兄宛中、弟少青皆為博士弟子無理家政遂從父命罷儒業,然嘗以廢學為恨”。“道光季年,屢遭水旱,貿易又多折閱,家遂中落。公以命運多舛,其不平之意,往往託之以酒。其憂時感事之情,又多寄之於詩,著有《煮雪草堂詩集》,風格頗近杜陵”。可惜天不假年,李璋公38歲就英年早逝,只是苦了沈績熙姐姐他們孤兒寡母幾十年。

環巢湖文化:進士沈績熙與烔煬河李氏

李璋跟烔煬祖氏的祖攀麟莫逆交,便結了兒女親家,李隆的女兒嫁給了祖攀麟的五兒子祖銘恩,也就是祖清來的父親,這也是沈績熙與烔煬祖交集的節點。我在寫沈績熙與烔煬祖的文章時敘述過這個關係,但當時沒看到李譜,所以把有些人物關係理錯了,這回正好可以藉此機會改正過來。

李璋的長子士標,號實生,廩貢生,軍功加五品銜,候選典籍〈清朝在內閣和國子監設典籍廳典籍職位,掌管官府文書圖籍。〉士標公有子二,長賓貴(諱廷友,號少生。有子三,長葆華,字先植,號默生;次向丞,三先培),次賓賢(有辛三、濟才二子)。我的發小,現為巢湖半島惠香園農家樂老闆李三忠,就是李賓貴的曾孫。李賓賢的孫子,則是現在仍然住在王家墳塋烔煬小學舊址上的李仁全先生。如果李氏宗譜全部找到,他們的世系就會清清楚楚。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