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將“豆蔻年華”喻為13歲少女,豆蔻兩個字,究竟代表啥?

引言

中國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化在整個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因此,中國也當選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悠長的歷史歲月中,中國人積攢了無數至今也引以為傲的文化底蘊,從天文地理到田間地頭,包羅永珍,就連古代人的年齡劃分,也有不同的文雅說法。在古代,一個人的髮飾往往是身份和年齡的象徵,所以,二十歲的男子需要加冠證明自己成年,這個年齡的男生就被稱為“弱冠”。而十五歲的女子這時已經快到適婚年齡,需要把頭髮用簪子盤起來,這些簪子在當時叫做“笄”,也是女子成年禮的表現,因此,十五歲的女生在這個年齡段被稱為“及笄”。那麼,你知道為什麼13歲的少女被稱“豆蔻”嗎?它背後又有什麼寓意?

古人為何將“豆蔻年華”喻為13歲少女,豆蔻兩個字,究竟代表啥?

01

中國古代,有文化的人都喜歡用詩詞歌賦來抒發自己情感,任何事物在他們的詩句中,都能從“無情物”變為“有情物”。

曾經,網上有一個很火的句子,叫做“春風十里不如你”,這句話的本意是形容古代的歌妓容顏姣好、美貌蓋過了輕柔的春風,而它化用的則是杜牧的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這首詩名叫《贈別》,是杜牧為讚美一位13歲的賣藝女孩而作。

“豆蔻”一詞,正是出於杜牧這首詩的前半段“豆蔻枝頭二月初”,在古代審美中,13歲是一個女孩子最美的年齡,這是她們青澀的如同2月初懸掛在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因為豆蔻在盛夏月份才會成熟,把13歲的女子比作豆蔻,也將盛夏成熟的豆蔻果實暗指不久後結婚嫁人的女子。

古人為何將“豆蔻年華”喻為13歲少女,豆蔻兩個字,究竟代表啥?

公元835年,三十歲的杜牧受命將去長安任職,在臨行前,他來到了揚州地帶遊玩散心,在揚州的街頭,結識了一位當街賣藝的少女,兩人相談甚歡,杜牧對這位年僅13歲的青樓女子十分讚賞,兩人惜別時杜牧還依依不捨,但皇命難違,杜牧便作詞一首《贈別》,寫給這位少女。

全詩描寫了這位少女身姿秀美,即便是在鶯燕佳麗眾多的揚州,她的美也是獨一份的,其次,這首詩也是誇讚十三歲女生在這個年紀是最美好的。

不過,古代男女早熟早婚早嫁,15歲就能結婚生子,因此13歲的女生已不算小孩,而現在,中國法律規定18歲才算成年,女生20歲才能結婚,所以,13歲的女孩在我國是“幼兒”的範疇。

古人為何將“豆蔻年華”喻為13歲少女,豆蔻兩個字,究竟代表啥?

02

在這首詩之後,文人騷客們就化用“豆蔻”一詞為13歲美貌少女的專用詞語,但是,為什麼非選用豆蔻而非其他植株呢?首先,因為豆蔻作為一種綠色的草本植物,葉子寬大類似芭蕉葉,而成熟的種子果實又能夠入藥,觀賞性和實用性都很不錯,在揚州很多地方都有種植。

此外,豆蔻的種類也非常多,有白色、綠色、紅色等各種豆蔻,但在二月時期,不管是哪種都是花期,杜牧抬眼望去,最惹眼的便是各色將要開花的豆蔻,這時的豆蔻含苞待放、水靈粉嫩,讓人傾心,也難怪杜牧脫口而出的是豆蔻而非其他芭蕉、石榴之類的植物。

古人為何將“豆蔻年華”喻為13歲少女,豆蔻兩個字,究竟代表啥?

其次,在喜歡賣弄文采的文人中,用植物的花期與少女的年齡相掛鉤,既清新脫俗又此顯得佳句天成,何樂而不為。畢竟就是連魯迅也不能免俗,在他的筆下也寫過,看見美女誰也要講一句“豆蔻年華玲瓏可愛”。

在民間,豆蔻還有另一種別稱,叫做“含胎花”,以你為豆蔻在二月待放時,一串串花骨朵們鉚足了勁,近看十分飽滿,特別是紅豆蔻,堪稱百花之最,紅豆蔻的花蕊是並起來的兩半,還有詩句用“結就同心蕊”來表達男女愛情,實際上就是指紅豆蔻的並蒂花蕊。

古人為何將“豆蔻年華”喻為13歲少女,豆蔻兩個字,究竟代表啥?

結語

杜牧的文章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憂國憂民、壯志豪邁的,另一類則是清新脫俗的。在教科書中,學生們往往只能接觸到文豪形象的杜牧,卻想不到在他的另一面,他也是個熱愛美女和生活的“小清新”。而年輕時自然賦予人類最珍貴的贈禮,不論是稚嫩青春的容貌,還是活脫聰慧的腦袋,都是往後歲月中難以達到的巔峰。歲月總是在不經意間從指尖溜走,年少的人以為還有幾十年的人生可以揮霍,年老的人則懷念沒有好好珍惜的青春,其實,一個人最美好的年華雖是青春,但他最美好的年齡,卻是當下每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