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就懂讓梨的孔融,為何卻因為“不孝”被曹操誅殺了滿門?

曾幾何時,當你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孔融4歲讓梨,就已經成為無數青少年學習的典範。而司馬光原本出名也是夠早的,可跟孔融一比就相形見絀了,砸缸的時候都已經是7歲的大齡兒童了。在那個推崇儒家的三國時期,孔融的這一讓梨,足以讓他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他的熱度絕對不會亞於當年的雷鋒叔叔。但最終的結局我們知道,孔融反被曹操以“不孝”所殺,這究竟怎麼回事呢?

4歲就懂讓梨的孔融,為何卻因為“不孝”被曹操誅殺了滿門?

要知道年方四歲的孔融就知道禮讓兄長,足以說明當時的他是一個孝悌的人。而直到他13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孔融的表現依然超出常人,一度悲傷過度,最後悲傷到了讓別人攙扶他的地步。最重要的是他並不是偽裝的,而是真情流露,因此足以看出孔融的“孝”是不造作的。如此孝順的人,為何會被曹操冠以不孝而殺呢?這是令眾人不解的。

很多人看來,孔融是個越長大越平庸的人,小時候挺聰明的,長大了反而不行?其實不然,之所以給人留下這樣一個印象,主要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所決定,三國亂世最受矚目的是能征善戰的將軍和出謀劃策的謀臣,應為這才是取天下的關鍵。而對於什麼文人之類的,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孔融就屬於才華橫溢的文人,他的文章在當時可以說別具一格,受到了很多文人雅士的推崇。因此,他其實一點也不差,只是生在亂世容易被人忽視。而他的死,其實也正是由於他的文章所致。

4歲就懂讓梨的孔融,為何卻因為“不孝”被曹操誅殺了滿門?

在當時那個時期,雖然朝廷選官都是舉孝廉,但是演變到了後來卻成了一種形式主義,也就是說並不是真正的看孝廉了。這既是為什麼當時很流行一句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說一個人有才華,但實際上卻字都不認識幾個;你推薦這個人很孝順,他卻從不跟父親住一塊,從贍養父母,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舉孝廉十分的假!然而孔融哪裡看得慣這樣一種風氣,於是就寫文章一頓諷刺。

4歲就懂讓梨的孔融,為何卻因為“不孝”被曹操誅殺了滿門?

而曹操作為統治者,他怎麼能允許別人揭穿這層虛假的面紗,這是完全不利於統治的。而且孔融是一個很較真的人,絲毫沒有收斂,一次比一次更加對抗這種虛假的禮制。這在曹操看來,分明就是在和自己作對,因此最終曹操就以“不孝”的罪名將其處死,同時株連其家人,滿門受牽連。而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恰恰說明了孔融是一個“真孝”之人,只是死在了“尚真”上!

圖片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