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七世孫,給岳飛平反,銳意北伐,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大宋朝的開國皇帝

趙匡胤

是個勤政愛民、寬仁大度的好皇帝,可惜僅在位16年,就離奇死去,享年50歲。趙匡胤之死一直是個懸案,到現在也沒解開。其弟趙光義即位後,抬出了\“

金匱之盟

\”的說法,以證明他繼位的合法性。“

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

”且不說\“金匱之盟\”的真假,宋太宗並沒有遵守盟約,後來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北宋一朝,八位皇帝除太祖趙匡胤外,都是出自太宗一系。到了南宋,宋高宗又把皇位還給了太祖一系,南宋除了宋高宗趙構以外,其他七位皇帝都是出自太祖一系。

宋孝宗之得位

宋孝宗趙昚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趙匡胤四子

趙德芳

的六世孫。但在北宋後期,趙匡胤的子孫後代和平民百姓沒多大區別。其父趙子偁是個普普通通的讀書人,透過貢舉考試才謀得一個縣丞職位。趙昚的出身並不高貴,從血緣關係看,和宋高宗也早超出五服。那麼宋高宗為什麼要傳位給他呢?

宋高宗是

不得已而為之

。宋高宗在揚州逃跑中,受到驚嚇,喪失了生育能力。自己的獨苗也在苗劉之變後死亡。其他宗室近親都被金人擄走。這時朝廷上下紛紛要求立太祖的後代為太子,趙構為了收買民心,就順應了民意,把六歲的趙昚選入宮中養育。

趙匡胤的七世孫,給岳飛平反,銳意北伐,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被選入宮中的趙昚只是太子候選人之一,他還有一個競爭對手-同為趙匡胤七世孫的趙琢。在開始的競爭中趙昚是處於明顯劣勢的。趙昚少年時既遲鈍又貪玩,不為韋太后喜歡,和當時的權傾朝野的秦檜隔閡也很深。但趙構沒有放棄他,在趙構的嚴格要求和範格、朱震等老師的教育下,趙昚進步很快,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援。岳飛就誇獎他說:“

社稷得人矣。

”但秦檜在世時,“士大夫無敢以儲副為言”,想要立趙昚為太子的趙構也顧慮重重。直到秦檜死後,宋高宗才在紹興三十年立趙昚為太子。據傳宋高宗拿美色來考驗趙昚和趙琢兩人,給他倆分別送去十名美女,後來召回檢驗,送給趙昚的十名美女都完璧如初,這才下定主意立趙昚為太子。

宋孝宗之孝順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在中國為了爭奪皇位兄弟相殘父子相殘的比比皆是,宋高宗和宋孝宗這對養父子卻情同骨肉,關係十分融洽。

當上太上皇的宋高宗雖讓出了皇位,但他還擁有很大的決策權。為了更好地控制宋孝宗,讓他服從自己的權威,向他灌輸“孝道”的觀念。宋孝宗接受的教育就是:“

孝者自然之理,天地之所以大,萬物之所以生,人之所以靈,三綱五常之所以立。學然後知之。”

宋孝宗對宋高宗這位養父是感恩戴德的,是發自內心的的“孝順”。他繼位後第一個年號是“隆興”,意思就是“興隆紹興之政”,也是向全國表明自己服從宋高宗的教導。定期朝見太上皇也是宋高宗的對宋孝宗的控制手段。宋高宗要求朝見時,依家人之禮在宮內下輦就可以了。而宋孝宗非要堅持在宮外就下輦,即使下雨天宋孝宗也徒步走過泥濘也不乘輦入宮。

趙匡胤的七世孫,給岳飛平反,銳意北伐,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當了二十多年太上皇的趙構駕崩了。趙昚聽聞後失聲痛哭,兩天不能進食。非要拘泥於古禮,要服喪三年。趙昚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淳熙十六年,趙昚禪位於趙惇,趙惇即為宋光宗。宋光宗自稱太上皇,繼續為趙構服喪。宋光宗和父親不和,竟常年不來看望趙昚,趙昚鬱悶成病,紹熙五年(1194年)駕崩,死後獲得了“孝”的美諡。

宋孝宗之勤政

北宋是文人統治的典型時代,皇權和相權也能和諧發展。但因南宋立國特殊,南宋是權相輩出,權相擅政的朝代就有四個,出了六個權相:

秦檜、韓侂冑、史彌遠、史嵩之、丁大全、賈似道

。但在宋孝宗27年的統治時期卻沒有出現權相。

宋孝宗深感宋高宗時秦檜獨自為相十八年,權勢熏天,擅權誤國的弊端,繼位後採取了“相不久任”和“制約相權”的措施。宋孝宗共任用宰相17人,共21人次,最長的7年,最短的才三個月。宋孝宗頻繁換相,避免了宰相結黨營私,強化了皇權。但另一方面也讓宰相畏手畏腳,不求無功,只求無過。

宋孝宗則乾綱獨斷,事必躬親,“

事無鉅細,概呈御覽,情無輕重,均由聖裁

”。一方面因為太上皇趙構的存在,宋孝宗的皇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從皇權和相權的關係來看,宋孝宗的皇權又是加強的。

宋孝宗之北伐

對於金軍,宋高宗是屈膝求和,宋孝宗則慷慨主戰。宋孝宗每次伺候宋高宗,“必歷陳恢復大計”。宋高宗卻回答說:“

大哥,俟老者百歲後,爾卻議之

”。

隆興元年,剛即位宋孝宗雄心勃勃,他要北伐一雪靖康之恥。他聲稱“

我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圖之,將誰任其責?

”宋孝宗以趙構的名義,下詔為岳飛平反昭雪,追復岳飛原有的官職,並將岳飛遺體依禮改葬。後來又為其建造“忠烈廟”,以示紀念,追封為鄂王。

趙匡胤的七世孫,給岳飛平反,銳意北伐,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他起用抗金老將張浚為主帥,張浚志大才疏,“三命為將,三至敗績”。但宋孝宗“朕倚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搖奪”。張浚坐鎮遠離戰場揚州督師北伐,六萬宋軍渡過淮河,收復了宿州等地。但前方主將李顯忠、邵宏淵不和,在符離一戰中宋軍大敗,全線崩潰,北伐失敗。

這次北伐的失敗,給宋孝宗當頭棒喝。但宋孝宗還不甘心,他積極進行戰備,加緊訓練軍隊,試圖再次北伐,這次他把希望寄託在曾取得“採石大捷”的虞允文身上。各方面準備工作做得差不多了,虞允文卻去世了。虞允文的去世,讓宋孝宗徹底斷了北伐的念想。後人曾評論說:“

高宗之朝有恢復之臣,而無恢復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

宋孝宗之內政

執政初期的失利,讓宋孝宗認識到要想恢復祖宗基業,必須要搞好內政,充實國力。他革除弊政,穩定百姓生活。裁撤冗員,澄清吏治。大力提倡重農之風,強調“農事乃國之根本”。鼓勵興修水利,拓墾荒地。在他的統治時期,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餘糧委田,出現了“國勢尊安,天下康樂”的昇平景象。史稱“

乾淳之治

”。

宋孝宗為人孝順,不好女色,勤政,節儉。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南宋孝宗朝國力最強,史稱為“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宋孝宗的確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