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古代"聖人崇拜"下的"心理契約"實質

唐朝詩聖杜甫,曾在《奉贈韋左丞長二十二韻》一詩中,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來表達自己的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使皇帝比堯舜更聖明偉大,使社會風氣比堯舜時代更醇厚朴實。

這種對堯舜的聖人崇拜,不僅僅是杜甫一個人的思想,而是廣泛的存在於古代文人中,甚至有著:最好的時代是“堯舜之世”,最好的帝王是“堯舜之君”的說法。就連儒家聖哲,被稱為“亞聖”的孟子也說:最高的理想是“人皆可為堯舜”。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杜甫生活在唐代最輝煌的唐玄宗時期,依然把堯舜和堯舜時代,用來作為明君和淳樸民風的比照,可見這種對堯舜聖人崇拜的現象有多麼的普遍。

縱觀這種對堯舜的聖人崇拜現象,其實,實質上是想象中的“心理契約”,在現實中落差的具體折射。

“心理契約”也叫期望理論。指存在於個人和社會之間的一系列無形的 、內隱的、不能書面化的心理期望,是個人以社會關係為前提,形成的責任和義務的各種信念。

就因為對社會對朝廷對人生有著太多美好的期望,在現實中又無法逐一實現的落差,才會藉由聖賢的行為與現實進行比照,締造出聖人崇拜的現象。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古代"聖人崇拜"下的"心理契約"實質

→→壹←←

上古倍受推崇的明君聖主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能締造出數千年不衰的聖人崇拜現象

堯舜歷來被作為古代傳說中的聖明君主廣為傳頌,甚至被作為“聖人”的代名詞,那他們就一定有著能承載別人理想和願望的過人之處。

先來看看堯舜是何方神聖。

堯,中國上古時期帝嚳的兒子,傳說中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之一,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377年至2259年的上古時期。據說堯文治武功俱佳。在武功方面,他英勇善戰,曾親自出征討伐南方的幫族獲得勝利,令其臣服。在文治方面,他派人根據日月星辰的執行情況推定出曆法,制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時,然後頒佈天下,就是有名的“敬叫授民時”,使農業生產四季有序並迅速發展,同時在糧食全面豐收的情況下發明造酒,並美其名曰“祈福之水”,百姓非常感激他,就把酒取名為“華堯”。設定“諫言之鼓,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能盡其言和攻擊他的過錯,接受群眾的監督。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品德高尚,謙遜節儉,寬容禮讓,並能選賢任能,發明禪讓制,傳帝位給舜,真可以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發明家,深得人民愛戴。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古代"聖人崇拜"下的"心理契約"實質

孝感動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舜在位時也不負眾望,在政治上進行較大的改革,實行“庶績鹹熙”制,讓水土治理、農業、教化、禮儀、音樂等各行各業,都有明確的人員進行管理,並3年一次對政績進行考核,考察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由於分工明確,考核嚴謹,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社會得到長足發展。舜還推行德教,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而且他也像堯一樣選賢任能,在年老時將帝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大禹。要說堯帝是發明家,那舜帝絕對是個不折不扣的改革家。

再來看看堯舜時代的社會狀況。

堯舜時代指的是堯舜統治時期,即公元前2377年至2178年之間,這個時代處於原始公社時期,也是傳說中的真善美時代!

在堯舜時代,帝王繼任是禪讓制,公天下。人員任用是選賢任能的推舉制,德才兼備。帝王仁義愛民,德行天下;社會安定,沒有戰爭;民風淳樸,人與人之間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相互平等、相互扶持,安居樂業。

這個時代,形成古代傳說中最理想的太平盛世:“九族和睦,四夷鹹服,天下太平”。

最後再來看看堯舜聖人崇拜現象的盛行原因。

從大禹的兒子啟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帝王更替的禪讓制變成家族繼承的世襲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出現了階級、剝削和壓迫。隨著社會的進步,階級的發展,權力的集中,等級觀念也越來越強,剝削和壓迫也越演越激烈。

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堯舜時代的生活成為一個美麗的夢,一去不返。

而堯舜,也漸漸被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美好願望和遠大理想抱負的人們,剔除了本能的不足和原始時代的侷限,賦予神性的力量和完滿的美好,成為無所不能毫無瑕疵的賢能明君,被後世作為“聖人”頂禮膜拜,成為警醒帝王,寄託理想,放飛豪情最有力的比照者。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古代"聖人崇拜"下的"心理契約"實質

詩聖杜甫的“心理契約”在現實中有著怎樣的落差?才會在詩中對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大政治抱負發出深深的感慨

“學而優則仕”一直是封建科舉制度廢除之前學子士人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對生於士族之家的杜甫來說也不例外,他自幼好學,博覽群書,7歲能作詩,擁有著學成考取功名,入仕做官兼濟天下的遠大理想。

當天寶六載,即公元747年,唐玄宗想延續治國初期“開元盛世”的鼎盛局面,詔告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選拔優秀人才時,杜甫也雄心勃勃地參加了考試。沒想到這只是權相李林甫嫉賢妒能,編導的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計程車子全部落選。

“野無遺賢”,按李林甫報告給唐玄宗的說法,就是朝野上下,優秀計程車子都已經被選拔任用了,沒有一個遺漏下的。在這一批參加考試的人中,沒有優秀的人才。

這對於豪情萬丈,且已經37歲困守長安3年的杜甫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他極度失望,心情憤懣落寞,想離京出遊,於是就寫了《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首詩,向曾經幫助過自己,擔任尚書省左丞的韋濟告別。

在詩中杜甫對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大政治抱負發出深深的感慨。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古代"聖人崇拜"下的"心理契約"實質

沒曾想理想很豐滿,可是現實卻很骨感,一次次進士科考失敗,就連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試,竟也是奸相李林甫策劃的一個忌才妒能的大騙局。

這種“心理契約”在現實中的巨大落差,對杜甫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就像剛飛向藍天的大鵬又被迫垂下了雙翅,也像遨遊於遠洋的鯨鯢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不僅是杜甫的政治理想,更是對賢明君王和選賢任能社會的渴望,所以他才會在屢試不中時對自己的這種政治抱負和遠大理想發出深深的感慨。

→→ 叄←←

堯舜時代和唐代真正比照的是什麼?讓孟子提出理想社會是“人皆可為堯舜”的思想

堯舜時代與唐代相差了一千七百多年,一個處在國家雛形基本形成的原始社會末期,一個處在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封建社會時期。無論從國家疆域的廣度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程度,都無法相提並論。可歷朝歷代的人們,偏偏都把帝王與堯舜做比照,把社會風氣與堯舜時代做比照。那堯舜時代和唐代真正比照的是什麼,以致讓孟子提出理想社會是“人皆可為堯舜”的思想。

解鈴還須繫鈴人,其實這個疑惑還是該從孟子的《人皆可為堯舜》進行釋疑。

“人皆可為堯舜”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

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做堯舜那樣的賢人,有這說法嗎?‘’孟子說:‘’有。‘’堯舜之道,不過就是孝和悌罷了。你穿堯的衣服,說堯的話,做堯的事,你便是堯了。你穿桀的衣服,說桀的話,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從孟子的話可以看出,歷朝歷代,包括鼎盛的唐朝,與堯舜比的,不是權力的大小和經濟、文化的發展程度,而是德,德行天下。儒家思想盡管內容豐富,但從對人這一個體來講,一直倡導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堯舜的德行最符合儒家的思想。

堯舜道德高尚,廉潔律己,大公無私,任人唯賢,並且愛民如子,施行仁政,是為廣大民眾謀幸福的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初的英明領導者、引路人,所以“人皆可為堯舜”,是倡導明君要具備堯舜的人格和品行,為天下人謀福利。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古代"聖人崇拜"下的"心理契約"實質

杜甫的偉大就在於,無論“心理契約”在現實中有著怎樣的落差,也始終不忘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初心和理想,並在堅守自己的人生信念中,實現生命的價值,站成唐詩的一座巔峰

儘管杜甫從小就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但他命運多桀,在仕途上一直鬱郁不得志, 44歲時才在朝廷中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一個很低的官職,其實就是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的人員。沒曾想第二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幾經輾轉,最後被肅宗授為左拾遺,不料很快又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

這樣的仕途經歷,以他的政治抱負真是相去甚遠,怎麼看都令人噓噓不已。

位卑未敢忘國憂,杜甫在“心理契約”與現實巨大的落差面前,依然能恪守初心,憂國憂民,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把自己的滿腔熱情,熔鑄在詩中,關心國家安危,關心民間疾苦,用沉鬱頓挫的詩風,寫下1500多首憂國憂民的詩,這些詩被稱為“詩史”,他被稱為詩聖,成為唐詩裡最多最廣泛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站成唐詩的一座巔峰。

杜甫無愧詩聖的稱號,而這一“聖”字,冥冥之中也成了人們推崇“堯舜聖人崇拜”思想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