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傑”之一的于謙,是如何領導北京保衛戰的?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許飛

于謙,生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字廷益,號節庵,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自古英才將要出道時,總會在幼年有一些徵兆。有次於謙和家人經過鳳凰臺,旁人云:“今日同上鳳凰臺”,于謙對曰:“他年獨佔麒麟閣”,旁人莫不驚歎。又有一次於謙碰見一個僧人,僧人見於謙相貌奇特,說他將來會成為挽救國家危亡的宰相。天生聰穎加上後天的勤奮好學,于謙在24歲考中進士,自此他要開始步入仕途,開啟全新的人生篇章。

“西湖三傑”之一的于謙,是如何領導北京保衛戰的?

于謙像

真正讓于謙名垂青史的是正統十四年(1449)的京師保衛戰。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部南侵,太監王振力主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毫無作戰經驗與謀略的王振不是驍勇善戰的也先的對手,在土木堡被也先軍隊殺死,明英宗朱祁鎮亦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作為明朝行政中樞和權力中心的京城亂了圈套。于謙力排眾議,首先穩定超綱,認為英宗“北狩”(“狩”即打獵,皇帝被俘虜是十分不光彩的事情,為避免百姓產生太大非議,也為在文字上雅觀一點,便稱為“北狩”,即去北方“打獵”,是中古史家常見的春秋筆法),但是“社稷為重,君為輕,”於是和眾臣商議,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又有侍講徐珵稱星象有變,京師應該南遷,于謙堅決反對,認為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遷都則失去大勢,主張堅守北京,並說:那些主張南遷的人,應該被斬首示眾!于謙的主張得到當時代政的明代宗的肯定,並授予于謙防衛京師大權。于謙不負眾望,開始廣納糧草,擴軍備戰,北京在於謙的積極奔走下動員了起來。任何一場大戰將臨之際,最重要的事情是將指揮權集中於精明能幹者之手,同時應該把精銳部隊集中起來,同時分明責任,強調部隊所有行動聽最高統帥的指揮,糧草更是重中之重。所幸的是,上述所有的事項于謙都想到了,儘管他是文人出生,儘管他在此之前並無作戰經驗。

“西湖三傑”之一的于謙,是如何領導北京保衛戰的?

于謙像

十月,瓦剌首領也先率軍衝破紫荊關直入京師,于謙緊張而有序的準備開始發揮作用,經過將士們的殊死奮戰,北京保住了。于謙在國家為亡之際力挽狂瀾,可以說是真正的扶大廈之將傾。但是,于謙不得不死。明英宗朱祁鎮“北狩”歸來後被朱祁鈺囚禁,後經過政變明英宗復辟,于謙是在英宗被俘後主張“社稷為重,君為輕”的,也就是另立皇帝,于謙焉能不死?在重掌最高權力的朱祁鎮面前,于謙必死。但是,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不論經過怎樣的歪曲,總有人記住那個文弱書生在國家危難之際穿起戰袍奮戰的樣子,一介書生用頑強的毅力和清醒的頭腦保衛京城免受淪陷,他必將名垂青史,為一代又一代人所銘記。蓋如其詩所言: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參考文獻:

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標點本。

閻崇年:《論于謙》,《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1期。

編輯:施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