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西湖三傑”之一,被殺時百姓為之喊冤,皇太后哀悼幾日

他自小仰慕文天祥的氣節,立志以身許國,苦學數年,從一名學子成為國之棟樑。他身居高位,心繫黎民百姓,縱橫官場幾十年依靠的是清廉正直的品質,縱然生活不富裕,始終能保守初始的操守。在國家危難之際,他又不畏艱難,主動擔起保家衛國的重任,奮鬥在困難的最前線。

于謙,杭州錢塘縣人,自幼聰明伶俐,八歲時就顯露出驚人的才華,後經過苦讀,15歲中秀才,24歲中進士,可謂一帆風順。中進士五年後,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他跟隨宣德皇帝平叛。朱高煦投降後,于謙以御史的身份數落他的罪行,由於證詞嶄嶄,聲色震厲,一向跋扈的朱高煦被罵的趴在地上不停的發抖,自稱罪該萬死,而明宣宗也知道了他的才能。

他是“西湖三傑”之一,被殺時百姓為之喊冤,皇太后哀悼幾日

1430年,于謙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撫山西、河南。這一干就是19年之久,但他絲毫沒有懈怠,在任期間勤政愛民,百信甚是擁護,百姓送他“於龍圖”的美稱,而《明史》直接認為他有“經世之才”。後來,太監王振開始把持朝政,為非作歹。每逢朝會期間,大臣們更是爭相獻媚,而於謙進京什麼也不帶。有人勸他向王振行賄,但于謙寫下“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的詩句一明志。

當然,王振對他的“不識時務”十分痛恨,指使李錫出面彈劾于謙因長久不能升遷而心生怨言,甚至擅自用他人代替自己。於是,于謙被定為死罪,打下監牢。王振萬萬沒想到,看著不起眼的一個人,突然數以千計的百姓和百官集體上疏表示于謙是冤枉的,甚至宗室諸王也出手營救。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王振只好將於謙無罪釋放,並官復原職。如果照此發展下去,他絕對名留青史,成為明朝的“包拯”。

他是“西湖三傑”之一,被殺時百姓為之喊冤,皇太后哀悼幾日

可是,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北征瓦剌,兵敗被俘,明朝的國運到了危急時刻,而於謙的命運自此也發生改變。面對瓦剌首領也先帶領的大軍橫衝直撞,于謙主動擔負起保衛首都北京的重任。經過他的精心籌劃之後,北京城瞬間成為銅牆鐵壁。乘興而來的瓦剌大軍碰了一鼻子灰,沒有撈到任何好處,只好敗興而歸,大明江山也免去滅國之災。

可是于謙為人正直,敢於為民請罪,對待作奸犯科的權貴好不受然,自然有小人在皇帝身邊進他的讒言。

景泰八年,明朝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奪門之變”,明英宗再次登上了地位。作為復辟功臣的石亨、徐有貞、曹吉祥趁勢將於謙逮捕下獄,並誣告他有不軌活動,被判死刑。

他是“西湖三傑”之一,被殺時百姓為之喊冤,皇太后哀悼幾日

面對英宗的清算和莫名其妙的罪名,于謙明白多說無益,只能選擇赴死。於是,他便寫下“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志留清白在人間”的詩篇作為自己一生的寫照。

天順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刑場,百姓聽到後夾道為他送行,行刑時恰逢烏雲蔽日,百姓為之痛哭。《明史》記載“天下冤之”。有個叫朵兒的指揮,是于謙死敵曹吉祥的部下,他將酒潑在於謙死的地方,慟哭。曹吉祥為之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但第二天這位朵兒義士照樣潑酒祭奠。當官兵照例查抄于謙家產時,發現除了明代宗賜給他的蟒袍和劍器外,家裡別無餘財。

他是“西湖三傑”之一,被殺時百姓為之喊冤,皇太后哀悼幾日

後來,皇太后知曉于謙被冤殺後,嘆息哀悼了幾日。幾年後,陷害於謙的奸臣們一個個被殺,于謙的事情才得以真相大白。到了明憲宗成化初年,被赦免的于冕上疏陳述于謙冤枉,至此皇帝才得以承認他的忠心。到了清朝,乾隆帝南巡曾題寫匾額“丹心抗節”以示他高貴的品質,而《明史》中則稱讚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後人更是將其與岳飛和張煌言並稱為“西湖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