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慾薰心、悍然“奪門”——投機的下場!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在土木之變中由監國而繼承帝位的明代宗朱祁鈺已經在位七年多了,期間經歷英宗南歸、太子更換(英宗之子朱見濬被廢、代宗子朱見濟被立為太子)、皇后更換(代宗原配皇后汪氏被廢、朱見濟母杭氏被立為皇后)、新太子(代宗親子朱見濟)去世等事,一件一件得事情,使得大明皇統繼承越發撲朔迷離,無法明晰。

利慾薰心、悍然“奪門”——投機的下場!

太子朱見濟去世,代宗再沒有其他兒子,身後無嗣的困厄,一直縈繞代宗左右。在急於生出兒子的願望下,代宗對於後宮“操勞”不免過分了些,再加上國事的煩勞,所以自景泰七年(1456年)下半年起,代宗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積勞成疾,病勢日漸沉重。

景泰八年正月十一,諸臣入大內探望代宗,並再次提出“復立皇儲”之議(即復立前太子、英宗之子、原名朱見濬的沂王朱見深),代宗不置可否。正月十四,朝臣於朝會中再次提及立儲,諸臣意見不一,有主張沂王復立,有主張只提建儲,具體人選由代宗自己決定,還有建議迎立外藩(立宣宗同母弟襄王朱瞻墡之子),等等;而具體到給代宗的奏疏中,只寫了“早擇元良”四個字。

代宗接奏疏後,回覆諸臣,說自己只是偶感風寒,建儲一事,待正月十六早朝時,親自上朝後再議。正月十六,代宗病體無法支撐,還是沒有上朝。所以主持朝政的于謙等人決定奏請復立沂王,讓大學士商輅起草奏章,準備明日早朝奏報代宗。

就在正月十六日夜,在抵抗瓦剌入侵時立下過大功的武清侯石亨,聯合當年因倡言遷都而被貶黜、灰頭土臉的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及內廷

司設監太監曹吉祥,發動政變,迎立太上皇朱祁鎮,奪取大權。

至於為何要迎立太上皇,那是因為石亨在景泰八年正月裡被代宗召見,令他代行郊祀禮,而石亨見代宗病逝沉重,即將不起,所以起了謀取大功的念頭。

而一旦代宗去世,迎立誰為新帝,都是文臣們得謀劃之功,和石亨沒有關係,為了奪得頭功,他聯合前軍都督府右都督張軏(河間王張玉第三子、英國公張輔之弟)、

司設監太監曹吉祥,預備趁亂下手,迎立太上皇朱祁鎮。這樣,一旦成功,他們就是擁立功臣、飛黃騰達。

三人分工明確:曹吉祥以內臣得優勢,覲見孫太后(宣宗皇后、英宗生母、代宗嫡母),取得其首肯支援,然後於宮中作為內應。而石亨、張軏則聯絡太常寺正卿許彬,共同舉事。許彬以自己年老、不願誤事為由,舉薦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代替參與。

徐有貞在石亨、張軏找上門來說明來意後,大為興奮,與二人一拍即合,並說:““帝星見移,如果要迎立太上皇,儘快動手。 ”經過詳細謀劃,四人決定在正月十六晚上發動。

當夜,在徐有貞策劃下,先由張軏將準備擁立英宗復位得訊息暗中傳遞到英宗軟禁住所——南宮;然後曹吉祥在皇宮內做好接應準備,預備英宗一行前來,並事先準備好孫太后得諭旨,以備起事時出示;石亨、徐有貞則親自率私兵千餘人經曹吉祥事先開啟的長安門,闖入皇城,並直奔南宮,開啟宮門,接到早有準備得英宗,大呼“請陛下即位”,然後擁著英宗登上早準備好的御輦,直奔奉天殿。

利慾薰心、悍然“奪門”——投機的下場!

此時,正逢月圓之夜,皓月當空、月光郎朗,英宗藉著月光,看清楚了為首的幾人,並詢問:“卿等何人”,石亨、徐有貞、張軏激動萬分,大聲報出自己的官職姓名。英宗面露微笑,頷首示意。

隊伍至東華門,守門士卒看見不明人等前來,出聲喝止,英宗親自大聲迴應:“朕太上皇也!”

於是士卒不敢阻擋,眾人簇擁著英宗入東華門,至奉天殿。而曹吉祥早已在宮中準備好接應,率內官等拜伏於殿前,山呼萬歲,並讓安排好的宮廷樂隊奏樂,一時間鐘鼓齊鳴,英宗踏步登上奉天殿,重回分別了七年多的皇位。

此時諸臣已經在朝房等待上朝,聽見鐘鼓齊鳴、各門大開,以為是代宗已經登殿,於是魚貫而入,徐有貞已經站立殿前,高聲呼喝道:“太上皇已經復位,諸臣前來覲見!”大臣們面面相覷,不知發生何事,而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張軏帶頭入殿,稍微遲疑後,朝臣們還是一齊到奉天殿,朝覲英宗。

英宗親自向大家宣佈自己已復位,朝臣們於是跪下,三拜呼萬歲,英宗重登大位,至此功成。當日,英宗即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當年改元,在大明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成祖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

而在後宮中的代宗,已經病勢沉痾、即將不久於人世,在病榻上得報英宗已經復位後,只說了:“好,好!”兩個字,便不再開口說話。英宗重登皇位後,立即派人控制住代宗,斷絕後患。

利慾薰心、悍然“奪門”——投機的下場!

此後,英宗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建議下,將保衛京師的功臣于謙等代宗重臣一一殺害,並於二月十九暗害了已被廢為郕王的代宗。

對於擁立自己復位的“大功臣”,英宗大肆封賞,石亨被晉爵“忠國公”、封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賜丹書鐵劵;徐有貞以文臣封爵“武功伯”、內閣首輔、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張軏晉爵“太平侯”、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賜丹書鐵劵;曹吉祥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協理京營,子侄輩曹欽、曹鉉、曹鐸等也被封伯爵、都督、錦衣衛世襲官職,確實實現了“飛黃騰達”。

利慾薰心、悍然“奪門”——投機的下場!

之後,成為首輔的徐有貞自恃英宗倚重,開始逐漸疏遠石亨、曹吉祥等當年“戰友”,因爭奪朝政權力,幾人之間的矛盾也開始激化。徐有貞以輔臣身份,常常彈劾石亨、曹吉祥不法事,使得石曹二人怨恨非常,也開始日夜圖謀,準備構陷徐有貞。

英宗寵信徐有貞,大朝會後常常單獨接見他,密談商議。曹吉祥於是以親信太監利用隨駕時機,偷聽談話,然後故意告訴英宗,說是徐有貞親口告訴外人,從而得知。久而久之,英宗逐漸厭惡徐有貞,懷疑他走漏訊息,從此逐漸疏遠。

天順元年(1457年)六月,在石亨、曹吉祥得構陷下,英宗對於徐有貞厭惡至極,以“圖擅威權,排斥勳舊”的罪名逮捕了他,後來念及他擁立之功,貶到廣東任

參政。石亨暗中以匿名書對英宗“奪門之變”事加以指責,嫁禍於徐有貞。英宗大怒,把徐有貞抓回北京,關進

詔獄。

但經過審訊,誹謗皇帝一事查無實據。不久,承天門失火,英宗大赦天下。石亨怕英宗放過徐有貞,又上奏:“徐有貞封爵,自撰誥文,有‘纘禹成功’之句,又自擇

武功縣為封邑。武功縣是

大禹曾受禪稱帝處,又曾是

曹操封邑。徐有貞是以大禹、曹操自比,有非份之望。”最終,英宗將徐有貞削去所有官爵,貶為

庶民,並流放金齒衛(在今

雲南保山怒江、獨龍江流域)。

天順四年(1460年),石亨獲罪,死在獄中。英宗想起當年石亨構陷徐有貞,心裡有些不忍,對輔臣對

李賢、

王翱說:“徐有貞有何罪,都是石亨等人陷害,現在石亨已死,可以赦免其罪,讓他返回鄉里。”

利慾薰心、悍然“奪門”——投機的下場!

徐有貞在當了四年野人後,得以被赦免,回到家鄉南直隸吳縣(今江蘇蘇州)。不過被流放的四年,也讓徐有貞幸運地躲過了之後發生在京師的數次血雨腥風,得以保全自己。

成化元年(1465年),英宗駕崩,憲宗登基後,徐有貞更是獲准“冠帶閒住”,即恢復官身,但仍不得參與政務,只能賦閒。

徐有貞自身確實比較有才,但是因蠱惑英宗殺害於謙一事,使得時人仇視他,所以始終未能起復。 他自負文武全才,又善於觀察天象,見吳地有將星出現,自負地認為就是應在自己身上,平日裡時常執鐵鞭起舞,以圖重整旗鼓。

成化二年(1466年),吳縣長洲人

韓雍平定兩廣大藤峽叛亂,受封

左副都御史,並提督兩廣軍務,成為歷史上第一位

兩廣總督(在我的回答文章:《兩廣總督是多大的官》一文中有細述),訊息傳回吳縣,徐有貞得知後,頓時灰心喪氣,頹喪地扔掉鐵鞭,嘆息:“原來天象將星現於吳,是應在這小子身上!”

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六十六歲的徐有貞病逝於吳縣,一生只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但是他其中一個外孫,日後卻是大大地有名,即《唐伯虎點秋香》中鼎鼎大名的祝允明,或者我們更熟悉的:祝枝山!

石亨,在奪門之變後,晉爵忠國公,世襲鐵劵,英宗認為他是擁立首功,所以十分恩寵眷顧,信任有加。令其執掌京營衛所。而石亨也因此驕橫跋扈,權欲膨脹。石氏弟、侄、家人等因冒功進官者不下五十餘人,而部下親戚朋友等攀親騙官者更多達四千餘人。

京師朝臣,如果與其作對,一定要將他們逐出朝廷,才能罷休(徐有貞就是例子)。石亨一時間勢焰熏天,從而愈發利令智昏,大肆豢養別有用心者,一些趨炎附勢、企圖升官的都拜在石亨門下,以至民間流傳“朱三千,龍八百”的童謠。

石亨武將出身,所以得勢後將朝廷所設定的文職巡撫全部撤換,以心腹武將充任,大權獨攬,干預朝政,為所欲為。覲見英宗,也敷衍了事,並大言慚慚,信口開河。即使不召見,也藉故入宮,有時候英宗居然都不知道石亨進宮,一不留神猛然撞見,讓曾經在北地當過俘虜的英宗也驚嚇不輕。

利慾薰心、悍然“奪門”——投機的下場!

久而久之,英宗不厭其煩,以此事問於輔臣李賢。李賢回答:“朝內大事,惟陛下一人做主。”英宗深以為然,敕告

左順門:“非宣召,武官不得進宮。”石亨此後才進宮次數減少。

石亨修建忠國公府,富麗堂皇,逾制之極。英宗不經意登皇宮鳳樓,看見後也驚問“此何家府第?”恭順侯

吳瑾(蒙古歸附韃官)隨侍在旁,心直口快,故意直接回答說:“此必王府!”英宗說:“不是的”,心裡逐漸明白吳瑾的意思。吳瑾又接著說:“不是王府,誰敢僭逾至此?”英宗於是不答,但是會心地點頭,心裡知道了該怎麼辦。

石亨的侄子石彪,勇冠三軍,被封定遠侯、大同總兵官,驕橫不法,與石亨無二。更藉助石氏權勢,故意藐視藩地大同的親藩代王,居然以勞軍名義,令代王向其下跪致意,引得天下人側目。石氏叔侄,擁數萬材官精銳,內外武將,半數出於石家,已經危及社稷,而石氏叔侄赳赳武夫,淺薄不懂謙遜,結局早已註定。

天順三年(1459年)十月,石彪欲圖永鎮大同,讓屬下千戶楊斌等奏保,英宗對於石氏跋扈已經忍無可忍,於是順水推舟,以所請其中有詐為由,逮捕楊並等人,拷問後獲得“石彪欲圖聯合石亨謀反”得口供。於是英宗立即遣錦衣衛直馳大同,于軍中逮捕石彪,押赴京師關入詔獄,在審訊石彪時獲得石彪私有繡蟒龍衣、擁有逾制寢床、欺凌親藩等違反國法之事,謀反之罪坐實,英宗下令抄沒石彪家。

而石亨,受其侄謀反和凌辱親王罪,被株連,英宗為穩住石亨,只是停止他上朝參見資格,削去官職,暫時沒有動石亨。但是石亨朋黨,盡數被罷黜,石家頃刻間樹倒猢猻散。

天順四年(1460年)正月,錦衣衛指揮使

逯杲上奏石亨居心叵測、跋扈不法、私收賄賂、陰蓄私兵、招納術士製造謠言等,圖謀不軌(極有可能是英宗授意的),英宗令朝臣共議此時,商議處置方法。諸臣因石亨平時驕橫跋扈、肆意打擊不順從石家之人,早就對石亨切齒痛恨,朝議中紛紛上奏,皆言絕不可輕饒。

於是英宗下詔,將早就是死老虎的石亨下獄,令三法司依律論罪。最終石亨以謀反罪論誅,抄沒全家,秋後處斬。二月,石亨沒等到秋後,就“瘐死”獄中,而石彪、石後等人,皆於天順四年(1460年)秋後處斬,石氏滿門被誅滅。

曹吉祥,奪門之後,被論功行賞,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而他又少通文墨,引薦文武官員時,常只看賄賂多少,而不管是否勝任。由此對於朝政損害極大。長久以往,英宗也多少看出端倪,但因曹吉祥“復位有功”,故並不好接斥責他,只密令朝臣對司禮監稍加壓抑,由此內閣與司禮監的矛盾,轉化為輔臣與曹吉祥的矛盾,使得曹吉祥對輔臣們十分不滿。

在構陷奪門之變時的同黨徐有貞之事中,曹吉祥聯合石亨,最終將徐有貞貶為庶民,遠逐雲南。之後又放肆迫害誣告不順從於己的諸臣,打擊正直官員,培植勢力,從而攫取大權。肆無忌憚得的行動,連英宗都有所覺悟。

英宗曾向首輔李賢詢問對“

奪門”一事的看法。李賢說:“如果說迎接駕,那是沒問題的。但‘奪門’二字,何以服眾,作為後世榜樣?天子之位,本來就是皇帝所有的,‘奪’字豈不是說當時陛下根本沒有皇帝名義,而是硬搶來的。而且當時千鈞一髮,如果失敗,諸人死則死耳,而陛下將置於何地?何況當時郕戾王(即代宗)已病重將薨,他去世後,群臣自然會請您復位,何必多事去‘奪’?鼓動此事的人,不過是以陛下為奇貨,藉此獲得大功,得以富貴,哪裡是為了江山社稷?”

英宗聽後,恍然大悟,從此開始疏遠曹吉祥,不再重用,並下令,今後奏章不準用“奪門”二字,同時,裁革以“奪門”之功而得以冒官封賞的四千多人。不過當時英宗主要是處置石亨一黨,而曹吉祥又是內臣,比較容易控制,所以英宗沒有進一步處置他,暫時穩住曹家。

天順四年(1460年),石氏全族被誅,而這也使得曹氏十分驚恐,準備鋌而走險。曹吉祥侄子曹欽豢養了大批蒙古歸附騎兵,日夜操練,為謀反做準備。

曹欽並曾向門客

馮益深有含義地問:“自古以來,有沒有

宦官子弟當天子的?”,其意不言而明。馮益投其所好地回答說:“怎麼沒有?您的本家

魏武帝(即曹操)就是!”曹欽聽後大喜過望,更加堅定了造反的決心。

利慾薰心、悍然“奪門”——投機的下場!

天順五年(1461年)六月十五,經過長期準備,曹吉祥、曹欽與其黨羽、

都督伯顏也先(蒙古降將)等數十人密謀次日天明起事,選曹氏私兵五百人,於天明朝門大開時,由曹吉祥為內應,接應曹欽擁兵入內,廢黜英宗,並誅殺朝廷重臣,然後挾持太后,皇后,諸王,逼迫英宗禪位。

曹氏部將、蒙古降將都指揮完者禿亮(馬亮),原本參與了密謀,但是在十六凌晨,偷偷離開曹家,緊急趕到外朝房,報告準備於第二天率軍出征甘涼的勳臣懷寧伯孫鏜、恭順侯

吳瑾。孫、吳二人得報大驚,急赴皇宮長安右門報變。但夜已深,無法入內,所以只能遞急報告變。

孫鏜、

吳瑾都是武臣,不大識字,所以危急中只寫:“曹欽反、曹欽反!”六個大字,將急報投進宮中,守門衛士迅速轉送英宗。而英宗深夜聞變,穩住心神後,立即命人逮捕正在宮中等待為欽內應的

曹吉祥及其同黨,同時詔令皇城諸門及京師九門,緊閉各門不許開啟。而此時準備作亂的

曹欽,對於電石火光間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一無所知。

十六日晨,曹欽按照事先計劃,與曹鉉、曹、

曹鐸等曹氏子弟及伯顏也先率領精銳騎兵來到

長安左門,但是平日天亮時便開啟的皇城門戶緊閉,如臨大敵,戒備森嚴。曹欽知道事情洩露,又不願就此束手就擒,於是率領部屬,轉道赴自己所痛恨的錦衣衛指揮使逯杲私宅,殺死逯杲。又在朝房殺死都御史寇深,挾持李賢。

之後叛軍數次攻打長安左右門,並縱火燒門。守衛長安門的禁軍拆御河河岸磚,壘實長安門,以抵禦叛軍。而此時

孫鏜統領京營禁衛軍也趕來平亂,激戰中亂軍抵擋不住,曹被殺,曹欽中箭,負傷奔逃。但是路遇

吳瑾帶領幾個騎兵趕來平叛,曹欽困獸猶鬥,直衝而過,吳瑾等人寡不敵眾全部陣亡。

曹欽繼續帶傷率殘兵,與禁軍對抗,並數次擊潰禁軍的進攻,直至夕陽西下。

孫鏜督戰,禁軍再次發動攻擊,孫鏜子孫輒於激戰中砍中曹欽肩,但馬上被曹欽衛士砍死。

孫鏜顧不上悲傷,繼續指揮圍攻

曹欽。見大勢已去,立曹欽試圖破

朝陽門逃往城外,但沒有成功;奔走其餘安定門、

東直門、齊化門,諸門均緊閉。

此時夜已深,而大雨傾盆,曹欽無處可逃,只得乘夜竄歸曹府。孫鏜統禁軍,聯合兵部尚書

馬昂、會昌侯孫繼宗的援軍,督軍連夜環攻,滂沱大雨之下,殺敵震天。曹府被

禁軍四面圍困,禁軍士蜂擁而入,見人就殺。最後山窮水盡的曹欽投井自盡,曹鉉、

曹鐸、伯顏也先激戰中死在禁衛軍刀下,曹家不分男女老幼,滿門全被殺光。 曹氏叛亂被平定。

平曹氏叛亂後,英宗親臨午門,宣佈

曹吉祥謀反,下獄詳細審問,第二天,將曹吉祥凌遲處死。曹氏黨羽及親屬也全部誅殺,女眷及幼兒被流放嶺]南。首告有功得馬亮被授予都督官職。

這就是“奪門之變”中,三個主要策劃、參與者的最終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