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總說“秦皇漢武”,那漢武帝和始皇誰更配得上千古一帝!

一個皇帝的歷史地位,取決於他做的事情。就比如說隋煬帝修了運河,徵了遼東,天下皆反,他不惜民力,過錯太大,是有自己的取死之道。但是運河必須要修,高句麗割據東北必須要戰,也正是因為楊廣在位期間,隋朝內外消耗巨大,才導致,隋朝早早崩塌。隋煬帝屬於過在當代,功在千秋。我們常說秦皇漢武,為何漢武帝能和秦皇比肩呢?

後人總說“秦皇漢武”,那漢武帝和始皇誰更配得上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歷史地位取決於,他把夏周到春秋戰國這個鬆散的中華文化圈揉成了一團,集權於皇帝而天下四方皆臣。沒有秦始皇,要是戰國七雄再混戰個百年,或許我們和歐洲的今天一樣,四分五裂了,這是大功!度量衡的統一才使得一個國家真正統一,就算改朝換代也不會分開。

反而觀之漢武帝這個人,如果在一般太平盛世情況下,是不夠格比肩始皇的。但是他處在一個恰到好處的歷史節點上,也做了該做的事,於是也成了千古一帝。

後人總說“秦皇漢武”,那漢武帝和始皇誰更配得上千古一帝!

漢武帝這個人後期性格暴虐,前期偏執。但是正是這樣的性格,他有一雙容不了一顆沙子的眼睛,從早期太后的陰影中出來親政,到後來將鹽鐵權收回國家。再以“推恩令”一次次削弱諸侯國,這樣的做法想當於把秦皇的中央集權制度再度加強了一遍。這樣一來,強幹而弱枝,使得中央集權得以傳承下去。

再一個,我們來看看,他們二人的功績,其實這和他們祖上並不無關係。秦始皇“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是他六代祖先“奮六世之餘烈”,花了百年為他打的底子,然後他畢其功於一役。漢武帝“寇可往,我亦可往”,也是漢高祖受辱,文景二帝妥協退讓後勵精圖治,方能使得漢朝國力富盛,讓漢武帝組建軍隊一次次深入北方,最終也是打得匈奴找不著北。

後人總說“秦皇漢武”,那漢武帝和始皇誰更配得上千古一帝!

後人總說“秦皇漢武”,那漢武帝和始皇誰更配得上千古一帝!

到了,國家政府這個層面,中國尚武之風起於春秋戰國,興於秦漢。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秦漢時期,除了國力富盛,有很重要的一點很多人都忽略了,那就是秦漢都十分“崇武”,秦朝漢朝時期,可謂是全國都崇尚“武風”。而漢武帝的一次次不惜民力的瘋狂出擊,等於第一次打開了我們國家的朝貢體系,也打出了漢族的民族血性。匈奴身為遊牧帝國一敗再敗,至此,西域等地也納入漢文化圈的輻射範圍,這也是大功一件。

漢武帝征服了西域,秦始皇其實早已心知,嶺南地區雖然是荒蕪之地,但卻是自己後世統治重要之地,天下必須要一統。秦始皇仍然派兵五十萬大軍南下,去今天湖廣之地,滅蠻族搞開發,這五十萬秦軍就是之後大部分兩廣和湖南人的祖先。雖然說趙佗自立南越國,但最後到了後代,也還是被漢朝收復了。

後人總說“秦皇漢武”,那漢武帝和始皇誰更配得上千古一帝!

由此可見,明君之間的眼界都是互通的,漢武也明白這塊地方的發展性,派兵攻擊南越國,再度讓南方歸於長安統治之下。然後才有唐宋的經濟重心南移,今天南方的GDP佔比重大不能不說是受了先人遺則。而這一切都和秦皇漢武息息相關,不得不感慨,千年前能有如此的韜略,不愧為千秋偉人!各位看官,你們覺得此二人,誰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