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擬山園帖》,共十卷,清代個人叢帖。清順治八年至十六年(公元1651-1659年)王鐸之子無咎撰集,古燕呂昌摹,張翱鐫。帖名行書。此帖全刻王鐸一家之書,共103種,其中大多為臨古之書。這也是王鐸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世稱“神筆王鐸”。此本為清代拓本。王鐸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

王鐸因他在明亡之後降清,在氣節上頗多可疵之處,故許多人對他的人品常有微詞。但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鐸(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孟津(今河南)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賞識推薦,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坎坷多艱。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十一歲的王鐸曾一度避難於蘇州滸墅關袁樞寓所,二人交情篤厚,往來間以詩文書畫相唱和。袁樞之父兵部尚書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誌銘就是王鐸親筆撰文書寫的。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帝殉國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清朝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諡文安。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

硯田耩夫書法:王鐸《擬山園帖》卷十,王無咎集,呂昌摹,張翱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