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不是戰國七雄之一,而它為什麼是戰國時存在最長的國家!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諸侯四處征伐,兵戎相見,周天子的權威早就不復存在。

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國君稍不留神就會有滅國的危險,例如高傲自大的齊閔王把別人不放在眼裡,結果在和燕趙韓魏秦聯軍的作戰中,將士不戰即敗,無可奈何之中,齊閔王棄城而逃,最後落了個人頭落地。

在殺伐連天、刀光劍影的歷史環境中,大國靠實力,小國靠智慧,就成為生存的不二法門。

首都位於朝歌的衛國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家。它地域狹小,人口偏少,戰鬥力不足。但它是存在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一個。

衛國不是戰國七雄之一,而它為什麼是戰國時存在最長的國家!

我們今天來說說這事。

衛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在治理封地的時候,衛康叔按照周公的教誨,採用“啟以商政”的基本思路,換句話說就是用商人治政那一套。船小好調頭,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在冀豫魯三省交界處的衛國先後在楚丘、帝丘、野王等幾個地方建立過自己的都城。

時間到了春秋時期,衛國已經成為周朝的重要力量。在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出兵相助,讓周平王順利地平定了犬戎之亂。逐步強盛的衛國成為諸侯首領之一。

東周初年,衛國卻內亂頻繁,國力日漸衰弱。危機往往來自內部,衛懿公荒淫無度,朝政一片混亂。衛懿公九年(前660),覬覦已久的狄人進攻衛國。衛國風雨飄搖,危若累卵。雖然在齊桓公的援助下,衛國被迫遷都楚丘,讓奄奄一息的政權得意延續,但是它已經沒有了從前的光芒,猶如一隻喪家之犬,苟活在趙、魏、齊、楚這些大國的夾縫之中,過上了看別人臉色的生活。

戰國時期,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土地和勞動力成為各個國家的稀缺資源。比如,為了開疆拓土,範睢向秦襄王建議實施“攻人之策”。同樣,別的國家都在竭力想辦法拓展自己的版圖。

衛國不是戰國七雄之一,而它為什麼是戰國時存在最長的國家!

公元前254(衛懷君二十九年),衛國被魏國兼併,成為魏國的附庸國。按照司馬遷在《史記?衛康叔世家》中的記載,公元前252年(衛懷君三十一年),也就是衛國被魏國兼併的第二個年頭,衛懷君帶著一枚謙謙之心前往魏國首都朝見魏王。讓衛懷君沒有想到的是,魏王囚禁了他,沒幾天就讓他身首分家。為了徹底摧毀衛國殘存的那點尊嚴,魏王重新立嗣,將衛懷君的弟弟衛元君立為衛國國君,因為衛元君是魏王的“乘龍快婿”。經過重新立嗣,魏王徹底控制了衛國。

做了附庸國其實已經沒有主權、治權,被封君又無異於受到了胯下之辱。衛國已經名存實亡。

但是因為有“駙馬”的特殊身份,在魏國的羽翼下,衛元君和名義上的衛國還殘存了十年時光。

在戰國秦的鐵蹄聲中,各個國家的命運都變得前途未卜。公元前241年(秦始皇六年),秦國攻下魏國,把原來屬於衛國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管轄,並立姬姓的衛王后代——衛君角為衛國國君。衛國又成為了秦的附庸。

公允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元年),秦二世把衛君角廢為庶人,衛國從此覆滅消失,成為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我們考量衛國發展存亡的歷程,細思個小小的衛國為何能堅持那麼久?

衛國不是戰國七雄之一,而它為什麼是戰國時存在最長的國家!

對別人沒有威脅,自己就沒有危險。衛國在自己的彈丸之地上生存,它既沒有擴張的可能,也沒有擴張的野心。它戰戰兢兢地過著自己的日子,從來不招惹魏國或者秦國。在夾縫中,衛國憑藉著僅有的陽光雨露兀自生長,它給自己贏得了適當的空間。

適當的治政措施,讓衛國成為人才成長的沃土。經過長時間的韜光養晦,衛國出現了一大批智慧超群的人物,像商鞅、吳起、呂不韋、聶政、荊軻、李俚等名臣、名相、名將都是喝著衛國的水長大的。就連孔子周遊列國的14年, 就有6年時間待在衛國。

對商鞅、吳起、呂不韋、聶政、荊軻、李俚等人而言,他們不缺能力,缺的是施展能力的機遇。當戰國烽煙瀰漫開來的時候,這些人紛紛離開衛國,走上了自我發展的道路。他們不會站在別人的翅膀下,把利劍刺向母國。也沒有那個國君想滅掉衛國。

但是,史書是一部充滿血腥味道的戰爭史。時間湯湯而過,秦的利劍伸向了魏國,作為附庸國的衛國命運跌宕起來。

衛國成為戰國時代最後一個覆滅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