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知識點:君子之交-八拜之交

在生活中時常聽到“八拜之交”的說法,對於這個詞語,在中國古代最早指舊時漢族社會的交際習俗,最初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後指八種朋友之間的關係,歷史上最廣泛說法是:知音之交、刎頸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捨命之交、生死之交、管鮑之交、忘年之交。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此成語出自《列子·湯問》,講述了俞伯牙遇到能懂得自己音樂的知音鍾子期,倆人約定來年中秋與此相見處見面,但是第二年鍾子期不幸染病去世,俞伯牙知道後,傷心欲絕併為鍾子期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此後破琴絕弦,再也不彈琴。為紀念他們的友情,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並用“知音之交”來表示非常瞭解、能賞識自己的知心朋友。

2.刎頸之交——廉頗相如

出自《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戰國時,秦王欲與趙王在繩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的官位還高。廉頗不服氣,欲羞辱藺相如。藺相如此後迴避廉頗並告訴他兩人關係對國家的重要性,廉頗聽後非常慚愧,便向藺相如請罪,此後二人成為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刎頸之交”也用來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3.膠漆之交——陳重雷義

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陳重和雷義,是東漢年間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兩位品德高尚、捨己為人的君子。陳重年輕時與雷義結為知交,兩人一起奮進讀書,皆為飽學之士。太守張雲聽說陳重之名,稱讚他的德才品行,推舉他為孝廉當官,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後十餘次向太守申請,太守張雲不批准。第二年,雷義也被選拔為孝廉,兩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二人志趣相投、親密無間,後把這種朋友間深厚不移的友情稱為“膠漆之交”。

4.雞黍之交—— 元伯巨卿

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正規化字巨卿,張劭字元伯,兩人一起遊學,即將告假回鄉時,巨卿對元伯說兩年後去他家做客看望其家人。兩年後元伯告訴母親此事,元伯母親以為巨卿忘記了不回來,元伯告訴母親巨卿非常講信用,最後巨卿應諾而至。元伯殺雞設宴接待巨卿,以此而得名“雞黍之交”來形容朋友之間的誠實守信。

5. 捨命之交—— 角哀伯桃

來自於“羊左”的典故,講述西漢時有羊角哀與左伯桃兩人相識,結伴去求見楚元王劉交,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後人將朋友之間的這種性命相交的友誼稱之為“捨命之交”。

6. 生死之交——劉備張飛關羽

出自元 鄭德輝《縐梅香》,現在生死之交的故事指的是劉備、張飛和關羽三人他們志趣相投,惺惺相惜,最初三人相識只有短短一兩個時辰,卻很快就成了至交,彼此願意為對方肝腦塗地。於是三人在桃園中結義,焚香禮拜,宣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後人常用“生死之交”來形容朋友間可供生死的友誼。

7. 管飽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出自《列子 力命》,講述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與鮑叔牙關係特別好,他們一起合夥做生意,鮑叔牙總是多出本錢少分利,樂意幫助貧寒的管仲。並且管仲率軍打仗兵敗,只有鮑叔牙瞭解他的苦衷。後來小白執政齊國後,鮑叔牙把相國的位子讓給管仲,管仲說:“知我者鮑子也。”後人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朋友之間交情深厚的友誼。

8. 忘年之交—— 孔融和禰衡

出自《後漢書·禰衡傳》,禰衡和孔融結交為好友時,禰衡未滿二十歲,孔融已四十歲了。建安元年,曹操挾漢獻帝東遷於許,許都逐漸成為中原地區的中心,曹操釋出了《求賢令》,招納人才,很多的才志之士紛紛趕來,,望獲得建功立業、施展才華的機會。在這些紛至而來的才士中,有一個名禰衡的青年,懷揣策文,自荊州而來,希圖一展懷抱。成就人生的輝煌。孔融專門上疏給皇帝推薦禰衡,說他在國家治理方面的才能非常突出。,二人關係就更加緊密,後人常用“忘年之交”來形容年齡不相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