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如何一眼就能分辨出牛的年齡,這可是個技術活

確實,在農村,老一輩的人對識牛相牛有著一套自己的特殊經驗,尤其是那些長期混跡於牛市的牛販子,看一眼牛,就知道這牛該賣個什麼價,摸一摸牛頭,就知道牛有什麼問題,再用手比劃比劃,就能知道這牛有多重。這些知識,可以說都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而掌握這一套經驗的人多是一些善於總結善於學習之人。而對於一些雖然長期與耕牛打交道,但不去學習不去總結的人,未必能掌握這些技巧。在現在的年輕人中,掌握這些經驗的就屈指可數了。

在農村,如何一眼就能分辨出牛的年齡,這可是個技術活

實際上,在農村,相畜這事確實是一門技術活,不僅僅是相牛,其他豬啊、馬啊、羊什麼的都有一套識別技巧。例如相豬就有“有架無膘不發情,有膘無架豬兒少”之說。在過去的農村,由於沒有更為科學的檢測技術,在購買牲畜上,多是憑經驗,就包括在今天,這些經驗仍然實用。比如說“會買買骨頭,不會買買膘頭,會買的買一身瘡,不會買買一身光”等等,如果要在農村搞點養殖創業,這些農技知識必須得掌握。

在農村,如何一眼就能分辨出牛的年齡,這可是個技術活

說到相牛,這方面的說道就跟多了,小時候總聽老人們說“前挑胸膛大,後挑屁股齊,前襠能放鬥,後襠能下手……”等等之類的順口溜。具體到怎麼識別牛的年齡,就有“一對牙,三歲口,兩對牙,四歲有,五至六歲邊牙現,七咬門齲八咬邊”等等。其實怎麼識別出牛的年齡,不僅僅可以從牙齒上識別,從牛角、牛蹄以及外貌上也能辨別出。但一般都是採取辨別牙齒的方法較為精準一些,其他方法都只能識別一個大概。

在農村,如何一眼就能分辨出牛的年齡,這可是個技術活

因為牛的門齒從中間到兩側,其脫換順序相差1年。剛出生的牛有一對門齒,有的是三對,出生半個月左右長出最後一對門齒,三四個月後牙齒髮育完全,四五個月後乳門齒開始磨損,磨損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脫落,換成永久齒。而這個更換的順序均是從鉗齒開始,最後為隅齒,當門齒更換完以後,又出現磨損脫落,所以由門齒的更換和磨損情況,就可以大致判斷出牛的年齡。

在農村,如何一眼就能分辨出牛的年齡,這可是個技術活

所以,人們就根據牛換牙及牙齒的磨損情況總結出識別牛的一套經驗。其口訣為“一歲不換牙,兩歲一對牙,三歲四個牙,四歲六個牙,五歲定邊牙,六歲老齊口,七歲鉗齒變了形,八歲恆齒磨損重,九歲中齒被磨損,十歲全口均變形,老牛一過十一歲,不是淘汰就是賣”。一般有經驗的人,將牛嘴弄開後,稍微觀看一下牙齒的長相,判斷乳齒與永久齒及脫換順序,磨損情況就能一眼看出牛的實際年齡。

在農村,如何一眼就能分辨出牛的年齡,這可是個技術活

而從牛角來判斷,主要是看牛角的角輪,這主要識別本地牛中的母牛,因為母牛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會出現營養損失,角輪就會不均勻,就像判斷樹齡一樣。不過由於營養水平不足形成的角輪,實際上判斷不準確,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在農村,如何一眼就能分辨出牛的年齡,這可是個技術活

從四蹄來辨識,主要是看角質層,年輕的牛角質層都不堅硬,而且還長得挺規整。而成年牛的四蹄顏色就較深,且蹄形不規整。老年的牛顏色就更深了,蹄分叉很嚴重。這種識別方法只能辨識出一個大概,並不能判斷出具體年齡。而從外貌上來看,小牛身體較窄,四肢修長,老年牛體形勻稱,行動穩重,眼光暗淡。這和蹄形的區分法是一樣的,只能大致分辨出老中青,也分別不出具體年齡。

在農村,如何一眼就能分辨出牛的年齡,這可是個技術活

總之,在農村掌握一套識別一些大型牲畜的辨識方法還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大型牲畜一般都比較貴,如果不掌握這樣一套經驗,在牲畜的交易中容易吃虧。但是要真正掌握一套這樣的經驗,還需要長期的摸索和實踐,不僅僅從牙齒上辨識,如果經驗夠豐富,有了一定綜合性經驗,光看一眼牛的外貌,就能看出牛的年齡、體重、有無毛病等等,就像《老農民》中的韓美麗一樣,看一看,摸一摸,就能知道其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