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稱帝后,太上皇李淵的“尷尬”誰人知?

公元626年,唐朝第一位皇帝李淵宣佈退位,把皇位禪讓於次子李世民。後者尊李淵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後,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為貞觀。唐朝盛產“太上皇”,李淵則是唐朝第一位太上皇。在退位儀式上,李世民對李淵尊重有加,一幅“父慈子孝”的畫面。實際上,李淵的退位,飽含無奈。

李世民稱帝后,太上皇李淵的“尷尬”誰人知?

一、玄武喋血:父慈子孝的背後

兩個月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李淵的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玄武門之變爆發時,李淵正在海池划船,得知後,李淵非常震驚。李淵之所以震驚,有兩點原因,第一,尉遲恭披著盔甲、帶著武器入宮,《資治通鑑》雲:

敬德協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

第二,聽聞李世民殺死了太子和齊王,李淵驚慌失措,甚至說出了:“當如之何?”這句話,李淵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好在身邊的大臣陳叔達給了李淵一個臺階,陳叔達說:

“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事,無復事矣!”

陳叔達的意思很委婉:秦王李世民功勞蓋過宇宙,天下歸心,陛下若將國事委託給他,以後就天下太平了。言外之意是:李世民勢大,已非陛下可控制,你不如把皇位禪讓給李世民,這樣對彼此都好。李淵此時才看透形勢,三天後,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下詔說:

“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以後的軍國大事都交給李世民來處理,自此,李淵已經失去了對朝堂的控制權。三個月後,李淵宣佈禪位,李世民登基,李淵被尊為太上皇。

李世民稱帝后,太上皇李淵的“尷尬”誰人知?

唐高祖李淵畫像

二、天無二日:太上皇的遭遇

在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過20多個“太上皇”,但大多數太上皇和皇帝相處都很尷尬。例如,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稱帝,遙尊父親唐玄宗李隆基為太上皇。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玄宗被接回長安,但卻被兒子嚴密監視。再例如,明朝“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明英宗被俘,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鈺登基為帝,尊哥哥明英宗為太上皇,等打敗瓦剌,接回太上皇后,太上皇被明代宗囚禁在南宮,一囚就是7年。為何太上皇和皇帝相處大多很尷尬呢?因為“天無二日”,這二人之間存在著最高權力之爭,這種鬥爭,導致他們心裡對彼此不能充分信任。因此,要麼皇帝大權在握,密切監視太上皇(如唐肅宗和唐玄宗),要麼太上皇不肯放權,架空皇帝(如乾隆和嘉慶)。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辛苦打下的江山,按理說他可以像漢高祖劉邦一樣主宰天下大事,但很不幸,因為李世民,李淵成了太上皇。更不幸的是,李淵成為了被兒子架空的太上皇。因為李世民既然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那麼他接下來就需要掌控朝局,包括皇權。李世民登基後是怎麼對待李淵的呢?舉兩個例子,李淵退位後,先是在太極宮生活了三年,然後搬到大安宮。太極宮是唐朝最初的皇宮(當時大明宮、興慶宮還未修建)。大安宮是太上皇在宮外的別宮,遠離中樞。從李淵搬到宮外,可以看出李淵的境遇。貞觀年間著名的宰相馬周曾就此事向李世民提諫言,曰:

臣伏見大安宮在宮城之西,其牆宇宮闕之制,方之紫極,尚為卑小。臣伏以東宮皇太子之宅,猶處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雖太上皇遊心道素,志存清儉,陛下重違慈旨。——《舊唐書》

馬周的意思是說:太子李承乾的東宮在城內,而太上皇李淵所住的大安宮卻在城外,大安宮宮殿小、宮牆矮、地方遠,這違背了李世民的孝道。

李世民稱帝后,太上皇李淵的“尷尬”誰人知?

魏徵

還有一件事,也能很清楚的表明李淵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貞觀九年,太上皇李淵去世,葬在了獻陵,第二年,李世民之妻長孫皇后去世,葬在了昭陵。據《資治通鑑》記載,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為了懷念長孫皇后,便命人在宮中搭一個高臺,李世民每天站在高臺上,遙望昭陵,就彷彿看到長孫皇后一樣。有一天,李世民讓魏徵一同登臺,李世民問魏徵:“你看到昭陵了嗎?”魏徵回答:“臣老眼昏花,看不見!”李世民一聽,急了,指了指昭陵的位置,再叫魏徵看,魏徵此時回答:

“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則臣固見之矣。”

魏徵的話表面上翻譯是:“我以為陛下說的是獻陵呢,若是說昭陵,我肯定看得見。”實際上,魏徵是在對李世民說:獻陵是你父親之墓,昭陵是你妻子之墓,你整天登高看你妻子,可曾想過看你父親?可以說,魏徵的話是對李世民極大地諷刺。從這裡可以看出,在李世民心中,李淵的位置何其渺小。

三、青出於藍:我要向你證明

作為透過政變而登基的皇帝,李世民無時無刻都想證明自己,包括證明自己比父親李淵更偉大。例如,貞觀四年,唐朝和東突厥對峙,透過李靖偷襲陰山,李世民滅掉了東突厥,並且俘虜了東突厥的頡利可汗。東突厥作為曾經的東亞霸主,李淵起兵時曾派劉文靜暗中和突厥通好。李淵稱帝后,東突厥屢次侵犯唐朝,因為當時中原政局未穩,李淵對東突厥一再隱忍。如今,李世民活捉了頡利可汗,滅掉了東突厥,這樣的功績,李世民焉能不對父親顯擺一番?為此,李世民特意跑到大安宮,把頡利可汗被俘的訊息告訴李淵,李淵立即明瞭白李世民的心思,感嘆說:

“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託付得人,復何憂哉!”

李淵的意思是說,漢朝初年,劉邦自詡強大,還被匈奴人圍困於白登,劉邦直到去世都沒有出這口氣。今天,我的兒子卻滅掉了和匈奴一樣強大的東突厥。我把江山託付給你(李世民),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是啊,李世民想要李淵認可自己,李淵就順著李世民的意思說,誇李世民確實偉大,比劉邦還偉大。李世民聽了李淵的話,簡直樂開了花。《資治通鑑》雲:

上起舞,公卿迭起為壽,逮夜而罷。

因為心情高興,李世民在李淵的大安宮裡跳起了舞,和大臣開起了Party,直到深夜才回去。的確,頡利可汗被捉,是李世民一生最顯著的軍事成就之一,但李世民最得意之處,還是他超過了父親而產生的優越感。

李世民稱帝后,太上皇李淵的“尷尬”誰人知?

四、父子飲宴:宴會地址很玄妙

貞觀七年,南蠻首領馮智戴入京朝賀,馮智戴的父親馮盎曾是隋朝末年嶺南地區的梟雄(下圖),後來歸順唐朝,被封為越國公。馮盎死後,其次子馮智戴接任父親的職位。馮智戴入京朝拜,讓李世民又有了超越父親的優越感。於是,李世民打算舉辦一場宴會,請李淵喝酒。這場宴會有兩點特殊之處,第一,參加宴會之人,除了李世民、李淵和唐朝的高官外,還有兩個人,第一個馮智戴,第二是已經被俘3年多的頡利可汗。第二,宴會的地點並不在大安宮、也不在太極宮,而是在漢朝未央宮的遺址上。李世民為何要選擇在漢朝未央宮的遺址上宴請李淵呢?這是有典故的。漢高祖六年,劉邦在剛剛建成的未央宮裡大宴群臣,邀請了自己的父親、太上皇劉太公。在宴會上,當著眾人的面,劉邦對父親劉太公說了一句話:

“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史記》

原來,劉邦在發跡之前,不過是沛縣的一個小亭長,整日遊手好閒,劉太公就曾說落劉邦好吃懶做,將來肯定沒有自己的二哥產業多。於是,劉邦稱帝后,舉行這場宴會,當眾奚落自己的父親:“您老人家看看,是我的產業多,還是我二哥的產業多。”說白了,劉邦在未央宮上宴請太上皇,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誇耀自己的功績,同時表明父親當年眼拙。同理,李世民把宴會設在未央宮的舊址上,還讓馮智戴和頡利可汗相陪,目的是在向李淵宣告:昔日您沒立我為太子,我不得已透過政變奪位,今天讓您老人見看看,您兒子我是何等偉大?李世民這麼做的目的,李淵焉能不明白?

五、四夷賓服:看我父子多“融洽”

大家酒酣時,李世民暗示李淵:頡利可汗很會跳舞。李淵為了不掃大家的興,就主動讓頡利可汗為大家獻舞。頡利可汗身為東突厥前可汗,雖然做了俘虜,卻被逼著為唐朝皇帝跳舞。多年後,北宋滅亡時,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人俘虜,也曾被逼為金人跳舞。這兩件事,何其相似?說到底,不過是勝利者羞辱曾經的對手,彰顯自己的一種方式而已。但是,李淵明白,頡利可汗跳舞,彰顯的不是李淵,而是他的兒子李世民。因為這次宴會的地點是未央宮遺址。頡利可汗的舞蹈,讓李淵深深體會到,作為“太上皇”的尷尬,他和昔日的劉太公有什麼兩樣?《資治通鑑》曰:

上皇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尷尬的李淵,恭維李世民說:“現在胡、越和中原都歸大唐一家,從古自今都沒有過,這都是你的功績呀。”聽到李淵這麼說,李世民的目的達到了,李世民也要謙虛一下:

“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誨,非臣智力所及。昔漢高祖亦從太上皇置酒此宮,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

即:現在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都是父親您教育的好,並不是我的功勞。當年劉邦在這個地方邀請太上皇飲宴,數落自己的父親,劉邦有些妄自尊大,我和他可不一樣!是啊,李世民最大的不一樣,就是他達到目的後,點到為止,然後在眾人面前把宴會搞得其樂融融。李世民高興了,李淵也就“高興”了,群臣也就高興了。